能减少红灯、能巡逻、能找公厕,郑州这个“城市大脑”会的有点多

18.02.2022  21:50

在郑州龙湖外环一条全长13.7公里的公交线路上,正常情况下会遇到16-17个红灯。但通过“城市大脑”车路协调系统的数据分析,红灯数量会减少到4-5个;想上公厕时,点开小程序一键导航,就能找到距离自己最近的公厕;小区内,推电动车进入电梯时电梯会有声光提醒,并且会阻止电梯门的关闭;在校园内,有监控对人员进行自动识别,发现可疑人员会将数据自动推送给公安部门……

以上情景,是不是特别像电影中充满科技感的未来城市?其实,这些都发生在郑州郑东新区。能实现这些“科技”生活,则是因为郑州郑东新区城市运行管理中心。2月18日记者在省委宣传部组织的“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采访时在该中心看到,该中心通过“城市大脑”平台,实现了包括城市管理、社区治理、5G创新应用等三大类28个业务应用,让城市管理变得像“绣花”一样精致。

1137个5G基站数据、26万城市公共部件信息、18000多路视频监控,同时接入2276部智能电梯、292个停车场、57个社区、105个微型环境监测站等各项数据……这个“城市大脑”的智慧,就是来源于此。

那么,这个“大脑”究竟是怎么工作的?其实,就是运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手段,把互联网等终端感知设备布满大街小巷,实现辖区内全天候、全时段的感知覆盖。就拿上文说到的减少红灯数量,就是该中心将交通要素接入了云控平台,结合整个大交通状况进行实时数据分析,比如适当延长绿灯时间,缩短红灯,优先保证公共交通出行,使原来一条线路的通行时间由65分钟缩短到40分钟。

除了出行,“大脑”还能干不少事儿。在城市治理方面,“大脑”通过视频巡查、无人机、物联感知、自动上报多手段,实现城市管理自动发现与被动发现问题相结合,从而提升管理效率。通过这些手段,工作人员可以对重点路段进行巡查,发现相关案件后可以一键上报至调度平台,问题就可以得到及时解决;在社会治理方面,“大脑”通过对57个安置房小区,70多所学校3100多度的视频监控,实现了人防、物防、技防三位一体的保障体系;在社区治理方面,“大脑”通过监测电梯的智能分析设备,实现在电动车进入电梯时进行声光提醒,并阻止电梯门的关闭。

据了解,自“城市大脑”投入使用后,每天生成2000多条事件,实时推送到“大脑”中枢、跨区域、跨部门、跨行业地进行业务协同处置,并通过一个平台调度、一套流程处置,城市管理问题的日均发现率提升了28%,平均处置时间由过去的9小时缩短到了1.5个小时,按期结案率有61%,提升到了95%,实现了城市精细化治理。

  (大河报·豫视频记者 侯冰玉)

【责任编辑:牛尚 】 【内容审核:黄瑞月 】 【总编辑:黄念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