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胶囊暗影挥之不去 行业亟待升级替代

12.06.2014  11:32

6月11日消息(记者丁华艳)胶囊,是药品四大剂型之一,一年我国要消耗3000亿粒左右胶囊,产值700亿左右。可就是这小小的胶囊,却隐患重重。不仅存在人为添加污染的可能性,也有本身生产工艺的问题。到底怎么回事?

毒胶囊防不胜防

目前,我国的胶囊主要利用动物明胶制作,而动物明胶用猪牛等动物的皮骨熬制。胶囊业内人士刘怀高说,动物明胶制作胶囊,存在诸多缺陷,比如防腐剂残留、动物药物残留、重金属残留等等。

刘怀高:在动物的生长过程中,会使用一些兽药,比如激素类的,磺胺异恶唑在胶囊里曾经检测出来过,对磺胺敏感的人,可能就会有生命危险。明胶提取的是蛋白质,含水量有15%,微生物很容易繁殖,导致最后明胶必须加防腐剂。

医药包装协会执行会长冯国平也说,动物明胶胶囊还可能带来动物疫病,我国就曾经因为欧洲爆发疯牛病而禁止进口药用明胶,这带来新问题。

冯国平:禁止进口药用明胶,那么我们国内的药用明胶够吗?国内的药用明胶质量好吗?

我国年产食用明胶约3万吨,但国内鲜皮产量远不能满足需求,而且价格较高,但用工业垃圾皮料价格不到新鲜皮料的一半。于是,有一些不法之徒,打起了小小胶囊的主意。

比如“毒胶囊”,一些明胶企业用生石灰处理皮革废料,熬制成重金属铬超标的动物明胶,制成药用胶囊最终进入患者肚子里。今年3月,福建三铭、沂水恒源胶业等明胶厂,使用工业盐、硫酸碱等加工工业垃圾皮,生产药用明胶或者食用明胶,一度掀起新一轮明胶风波。

在医药包装协会执行会长冯国平看来,解决动物胶囊的隐患,除了替代别无良方。

植物胶囊前路漫漫

目前,国外主要用植物胶囊替代动物胶囊。比如美国,占比达到80%。

冯国平:目前,植物胶囊已经占据了美国市场的80%,在国外,动物胶囊是用鲜的皮、鲜的肚,也就是说,直接从屠宰场冷冻送到制胶厂,这样才能保证动物胶囊另外20%份额的安全性。

但目前,我国植物胶囊的使用比例只有千分之一。早在2012年发生毒胶囊风波以后,我国就研究动物明胶胶囊的替代问题,植物胶囊的研发列入了科技部的“863计划”。据长期从事植物胶囊研发的唐连德介绍,目前,我国的植物胶囊生产已经具备产业化的条件。

唐连德:从原料到加工、到设备的先进性,完全低于国家规定的药用明胶的生产成本,可以产业化。

但植物胶囊的产业化像其他新生事物一样,困难重重。明天继续播出:胶囊行业可能迎来大变革,植物胶囊产业化困难重重。

【责任编辑:李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