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聚焦】为传统艺术插上创新的翅膀
今年“六一”,大型木偶剧《牡丹仙子》陪伴省会郑州的小朋友度过了一个快乐的儿童节;而远在河北邯郸的小朋友们也欣赏着这部木偶剧过“六一”。一部剧目两地同时开演,这在河南省木偶剧团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该团团长赵飞兴奋地说:“演出是剧团的生命,能够为演出而奔波,我们累并幸福着。”
近年来,隶属河南歌舞演艺集团的河南省木偶剧团硬是靠着坚持不懈的改革和创新,使小小的木偶在市场中闯出了大名堂,迈上了事业发展的“快车道”。
新思想打造剧目
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木偶这门古老的艺术在当下很多艺术形式面前显得有些陈旧。如何打造符合现代少年儿童口味的剧目成为省木偶剧团工作的重中之重。在赵飞等主创团队看来,在保留传统木偶剧特色的基础上,利用现代高科技创新表现形式是打造新剧目的一大法宝。
由省木偶剧团打造的风靡全国的人偶剧《葫芦娃》就是在这种思想的指引下创作出来的。该剧在表演方式上首次运用3D舞台模式,木偶与真人一前一后表演,再加上一层楼高的撑杆木偶,让小朋友们惊喜连连。
此外,针对儿童注意力集中时间比较短的特点,该团还将《狼来了》、《斗鸡》、《梁祝》等很多优秀剧目改编成折子戏,用最短的时间让小观众们获得最大的快乐。河南歌舞演艺集团总经理张振中表示,在儿童剧层出不穷的今天,跟不上孩子口味的剧目就没有前途,剧目创新就是剧团的生命。
新理念开拓市场
233万元,是省木偶剧团2013年全年演出收入。很难想象,这个加上团长只有20个人的小团队以“小木偶、小舞台、小剧种、小团队”的形式撬动了我省乃至全国的木偶演出市场。“这是改制给我们带来的甜头。要知道,10年前我们一个月的工资不足400元,现在翻了10倍。”赵飞说。
改制后,省木偶剧团开始了搏击市场的旅程。2010年,进入保利院线的“打开艺术之门”活动使省木偶剧团完成了从揭不开锅到档期爆满的华丽转身,先后为国内20多个城市的10万余名观众表演了《小木偶历险记》、《森林里的故事》、《牡丹仙子》等优秀木偶剧,在全国打出了名气。4年来,省木偶剧团的巡演城市数量从最早的6个增长到今年的22个,增长速度之快出乎保利院线方面的预料。
不过,该团在开拓商演市场的同时,也没有忘记服务社会的责任。该团一直在我省“舞台艺术送农民”公益演出中承担着重要角色,最近又承担起与团省委合作的“走进希望小学”公益演出等任务。“我们已经在70多所希望小学演出过,我们计划用5到8年时间走遍我省所有希望小学。”张振中说。
新模式构建未来
尽管发展很快,但年轻的赵飞冷静地看到了省木偶剧团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人才紧缺是最大的问题。如果只是吃老本,很快就会被市场淘汰。”他说。
为了弥补人才缺乏问题,该团通过“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方式不断扩充演出队伍,并输送一批学生去上海戏剧学院进行专业培训,还与省内艺术院校进行“订单化”合作,逐步培养木偶编剧、导演和制作人员,为木偶剧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张振中认为,我省目前有3000多万名少年儿童,针对这一消费群体的演出市场蛋糕巨大。我们要坚守这块阵地,秉承“演出市场化、管理企业化、工作目标化”的管理理念,在3至5年内把我省木偶剧制作水平、演出质量和市场运作等方面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让“小木偶”趟出大市场,同时也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提供新的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