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爱聋儿植人工耳蜗 爷爷苦练普通话帮孙学说话
晓犇和其他孩子一样调皮可爱。
晓犇的爷爷教孩子说话。
晓犇在家里窗户上系拉花。
今年春节过得格外高兴:
8岁孙子会叫我“爷爷”了
今天是第十六个全国爱耳日
听障小朋友最大的愿望:能陪我们多说说话吗
“爷爷!”今年春节,61岁的许军功格外高兴,因为他可爱的聋哑孙子晓犇终于学会开口叫“爷爷”了!
今天是第16个全国爱耳日,昨日记者走进晓犇家,感受着他的幸福和快乐。
“聋儿们最大的期盼,就是在语言康复训练中,能够有更多的爱心人士陪他们说说话。我们将征集爱心‘说话志愿者’!”市残疾儿童康复中心主任万懿萍说。
郑州晚报记者 裴蕾
实习生 郭北晨/文
郑州晚报记者 马健/图
爱心涌动 可爱聋儿植入人工耳蜗
家住巩义市北山口镇底沟村的许军功和老伴儿张爱菊今年61岁了,儿子和儿媳都是聋哑人,家庭收入来源就是许军功在镇上当环卫工的500元和儿子儿媳外出打零工的工资。
2007年许晓犇的出生让这个家庭重新燃起了希望,然而在晓犇半岁的时候,家人发现孩子听力有问题,去医院检查确诊为先天性聋哑。
许军功说:“我只有这一个孙子,在我有生之年,就是砸锅卖铁也要让他听到声音。”
晓犇1岁的时候,家人为他佩戴了助听器,但是效果不好。爷爷就带着孙子来到郑州市残疾儿童康复中心,经测试,晓犇属于极重度聋哑,听力为120分贝,佩戴助听器之后的听力仅为90分贝。
老师建议为晓犇佩戴人工耳蜗,但是20万元的“天价”耳蜗植入手术费让这个家庭无力承受。幸运的是,郑州慈善总会、市残疾儿童康复中心和爱心企业共为晓犇捐助了7万元,并在2013年晓犇7岁时顺利进行了人工耳蜗手术,手术后的晓犇听力是30分贝,接近正常人的水平。
爱的付出 六旬爷爷苦练普通话帮孙子学说话
装上人工耳蜗后能使晓犇听到声音,但想恢复语言能力,后期语言康复训练更加重要。
市残疾儿童康复中心的老师介绍:“学校教孩子的时间是有限的,孩子更多时间是和家人在一起,只有家长重视,孩子才能更好地恢复。”
许军功从老家赶到郑州,每月700元租下一间房子,省吃俭用陪着孙子,每天放学后带着孙子去逛超市,拿起各种物品教孙子发音。
可一个新问题摆在了许军功面前,学校要求教孩子说普通话,这样才能更好和别人沟通,而他只会说家乡方言,连拼音都不认识。
“再苦再难,也要让他能够走上社会,与人交流。”许军功从拼音学起,参加市残疾儿童康复中心发起的普通话培训班,坚持每天用普通话和晓犇交流。每次听到孙子开口说话,是许军功最开心的时刻。
爱的收获 孩子能听到了,也能跟我们交流了
经过一年多的语言康复训练,今年晓犇的发音有了很大的进步,他能够使用一些简单的句子与人交流。
昨日市残疾儿童康复中心的老师来家里,晓犇用略显生硬的普通话高兴地喊:“谢谢老师,一下来了两个老师!”逗得大家哈哈大笑。
老师又问晓犇:“早晨吃饭没有啊?爸爸妈妈去哪里啦?”晓犇都能很快回答上来。
许军功说:“今年这个年我们一家都特别开心,孩子能听到了,也能跟我们交流了!”
他拿出孙子的课本,指着书上的图画用标准的普通话教晓犇:“狮子、老虎、老鹰……”孙子跟着一句句学。
“晓犇8岁了,我打算过了年让他在我们这里上幼儿园,希望他能够适应学校的环境,像正常孩子一样学习。”许军功充满希冀地说。
爱的接力
您能陪我们说说话吗
市残疾儿童康复中心主任万懿萍介绍,我国有听力障碍的残疾人数占各类残疾人总数的首位,仅该残疾儿童康复中心像晓犇这样的孩子就有60多名,年龄集中在2岁至7岁。
“这些孩子恢复好的话听说能力几乎可以达到正常人的水平,这不仅需要学校和家长的努力,还需要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的帮助。”万懿萍说,很多聋儿及时佩戴了助听器或接受了手术,仍然需要长时间的康复训练,如何给孩子创造更多的“说话机会”尤为重要。
“我们正在召集志愿者利用业余时间来帮助聋儿做康复训练。”万懿萍呼吁,不论您是上班族、大学生,还是退休人员,只要有爱心,请帮帮这些听障孩子,来和孩子们多说说话,让孩子发出最美的声音。
(郑州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