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考古凝聚共识 为郑州在历史中“定位”

16.06.2015  12:46

   中原网讯(记者 左丽慧) 夫源远者流长,根深者枝茂”。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历史中创造的灿烂文化,是我们生生不息的根和魂。各类文物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蕴含着历史信息和文化基因,是中华民族历史不可替代的见证与象征。

  珍视文化遗产,传承中华文明,我们才能留住文化根脉、赢得美好未来。

  著名考古学家、“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李伯谦教授总结,郑州地区在中华文明发轫、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留下了大量类型丰富、价值突出的历史文化遗存,郑州是东亚现代人出现到农业起源的核心地区,是华夏文明起源与形成的核心地区,是中国统一王朝最早定都之地,是中国城市文明最早走向繁盛的核心地区,还是华夏传统文化体系形成发展与多元文化汇聚交融的核心地区。

  近年来特别是近三年来,我市把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传承工作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统筹谋划,按照“依法保护、积极利用、彰显文明、强化传承”的原则,结合郑州实际多措并举、分类施策,积极做好文物、文化资源的保护、挖掘、管理、利用和传承,努力建设“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

  为全面展示我市文物保护工作经验做法以及对未来的展望,探看文物工作者书写现代文明与文化遗产相融共生的崭新篇章,用历史文化遗产这张金名片,为民族复兴梦想注入强大精神力量,本报推出《厚重郑州·传承古今》系列报道。

  郑州入列中国“八大古都”已有11年历程,曾几何时,“郑州作为古都,古在哪儿”的质疑声,令郑州这个中原腹地上致力于成为中部崛起领头羊的省会城市,遭受着来自方方面面的难言压力。而随着一项项改写中国文明史的考古大发现在郑州的出现,郑州在中国文明史中的重要地位得以凸显,古都风采不断丰富和完备。丰硕考古成绩的取得,证明了郑州的历史和文化地位,为郑州在历史长河中谋得不可替代的坐标。

  2004年,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主持发掘的大师姑夏代城址以“填补了我国夏代城址考古的空白”荣获“2003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2008年以来,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发掘的新郑唐户遗址、荥阳娘娘寨城址、河南新密李家沟遗址、新郑望京楼夏商城址、郑州老奶奶庙旧石器时代遗址、郑州东赵遗址连续入选2007年、2008年、2009年、2010年、2011年、2014年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以全国唯一的一个获得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五连冠”和省会城市获得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最多者的地位,充分展示了郑州重视文化文物的力度和郑州考古的丰富基础及学术实力,“古都郑州”这一称谓,越来越令世人信服。

  这些考古大发现的取得,意味着什么?记者昨日探访了位于碧沙岗公园内、外表毫不起眼的郑州考古研究院。

  “郑州每一项考古大发现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它们共同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这一令人震撼的文化集合体无可置疑地表明郑州在华夏文明和中华民族早期国家形成过程中的核心地位,也表明其在中华文明的形成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时代引领作用。”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顾万发认为,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无数案例证明,“中国梦”的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首先是文化的复兴。如果说中华文明发展史是一条完整的项链,郑州的诸多发现就是这一项链上熠熠生辉的颗颗明珠,在郑州市委、市政府近年采取的一系列重要文保措施的有力支持下,保护利用好郑州的这些文化遗宝,非常有利于展示郑州文明史乃至中华文明史的灿烂辉煌,也会使人们渐渐意识到,所谓于国于家的“子子孙孙永宝用”的“”字,不是有形的物资,而应是“力道可以化天下”的文化。

  建立起文化自信,促进民族文化复兴,是任何一个民族、任何一个集体和任何一个个体的立足根基。

  记者了解到,目前我国基本建设考古业界主要有三种模式, “郑州模式”是其中最具代表者。“郑州模式”主要有8个方面,概括来说就是“一二三四五”工作法。一即考古单位“全员一盘技术棋”,全部员工除了基本办公人员外,不设置任何单纯的管理岗,任务紧急时,能随时到一线;二即对于重点和民生建设,在项目服务中心直接监控下,建设方经费未能到位时,尽其所能协调各方实行先行垫资;三即对于政府重点及民生工程中抢救性文保任务,采取符合法律的汇报、申请、发掘三工同步;四即要求所有员工树立“互相支援、互相帮助、互相理解、互相发展”的“四互”思想;五即根据我市经济建设的轻重缓急,在全市主要产业集居区设立五个工作站,把服务和业务工作延伸到最基层、第一线。

  “现在流行文物游、古迹游、收藏热,说明大家在精神层面上的追求越来越高,对文物重要性的认识也越高。”市旅游局有关负责人说。

  “郑州地区重要的考古遗址是一种文化资源,如何保护好、利用好这些文化遗产,使它‘活’起来,赏人们之心、悦民众之目,是历史赋予郑州人的责任。”郑州市文物局局长任伟告诉记者,考古应当是人们了解过去,认识当下展望未来的基础性工作。作为国家大遗址保护片区之一,郑州遗址保护工作正在有序进行之中,“参照世界社会和城市发展的成功案例,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将有效发扬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使郑州的文脉更加清晰、使我们的城市更为宜居,在学术研究、社会教育、公众传播、市民休闲、促进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等等方面也将发挥其独特的价值和作用。

编辑:赵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