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电影修复:让经典重回银幕

22.01.2015  21:58

1月7日,导演王家卫走进位于北京市海淀区小西天的中国电影资料馆放映厅,重温了《舞台姐妹》、《小城之春》、《红色娘子军》等几部老电影的魅力。5月7日至8月16日,这些老电影将有可能作为中国文化的代表性元素出现在美国大都会博物馆举办的2015年服装艺术部春季特展上。作为“中国:镜花水月”主题展览的艺术总监,王家卫此次前来就是为了搜寻电影对时尚的创造性影响。

多年来参与电影修复工作的中国电影资料馆事业部制作科工作人员王峥得知消息后表示:“这不仅是对我们工作的肯定,也是向外界证明,我国早期经典电影的生命力并未随着时间流逝和技术革新而消逝,老电影再上银幕可能会迎来另一个春天。

2014年12月26日,由中国电影基金会发起的“向经典致敬——中国老电影修复基金”项目正式启动,首批5家捐资机构各拿出30万元修复一部老电影,旨在呼吁更多社会群体和个人关注老电影修复事业。

修复一部胶片电影通常需要十几万美元甚至上百万美元的费用。面对数量巨大的亟须修复的老电影,美国、法国、意大利等国家通常采用政府和民间力量共同投入的办法。2006年底,中国电影资料馆牵头启动了“电影档案影片数字化修护工程”项目,至今,国家已投入3.7亿元,完成了7000多部影片的数字化修护工作。但面对馆内保存的1922年以来的3万多部国产电影、60万本拷贝素材,电影修复的步伐还是让不少艺术家和电影工作者着急。

老电影一旦放映完进入仓库,就会随着岁月流逝不断受到侵蚀损坏。在中国电影发展的110年里,很多老胶片已经霉变、污染、脱色,如果不能修复,我们就会丢失一代人的影像记忆,抢救老电影就是抢救人类的文化财富。”中国电影基金会副理事长阎晓明说。

作为修复电影《林海雪原》的捐资单位,博纳影业集团董事长于冬表示:“我们拍摄《智取威虎山》和捐资修复老片,都是向经典电影致敬。运用技术并花费大量时间重现经典,就是想让这样的影片对年轻人产生影响力。

出于不同的老电影情结,小马奔腾影业有限公司捐资修复了前董事长李明生前钟爱的电影《小兵张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选择了《永不消逝的电波》,中影股份有限公司则选择了其旗下单位北京电影制片厂拍摄的影片《骆驼祥子》。

在老电影修复的资金来源取得进展时,刚毕业两个月的河北小伙子戴佳楠正在中国电影资料馆的电影修复室内完善着自己的技术。“看到修复好的老电影,感觉这份工作非常有意义。”戴佳楠说。

电影修复师一天的大部分时间保持着右手不停点击鼠标去除脏点、左手不停敲击键盘的动作,长此以往,关节发炎等职业病都很常见。而且老电影修复有严格的流程,一个高级修复师一天最多完成4000帧到5000帧的画面修复,而一部90分钟的影片约有13万帧画面,很多电影需要在一两年内反复修复,之后还要通过多方面质检,不合格的再进行返修。

我国的电影修复技术在全世界都名列前茅。现在,随着我们对修复技术的不断探索,许多单位过来找我们修片子。”王峥说。中国电影资料馆近期修复的5部影片,其基础技术修复已完成,但电影修复不是简单的物理修补,比如涉及影片的年代、生活环境,即使是一面墙,在校正颜色时,修复技术人员与经历过电影拍摄的创作人员也可能会有不同理解。下一步,工作人员会跟当年参与电影拍摄的工作人员、技术专家等接触,还原导演拍摄的真实场景,使影片修复后能更完美地呈现。

修复后的老电影是继续躺在库房里蒙尘,还是通过挖掘重新利用,《小城之春》的经历或许可以给予启示。2014年7月,英国电影学会联合北京、台北、香港三地主办大型影展,中国电影集体亮相伦敦,由费穆于1948年导演的《小城之春》在伦敦公映一周即收获近1万英镑的票房,超越当下一些商业大片在海外的票房成绩。

在老电影利用方面,除了当前北京的数字电影放映惠民工程以外,通过经典电影让外国人了解中国文化,助推中国电影走出去,也是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共赢的方式,关键在于继续探索更好的放映渠道。”中国电影资料馆节目策划沙丹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