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逾7旬老人郑州街头赶驴卖菜 车上带被褥(图)

03.12.2014  11:27

记者在街头看到的一名进城卖菜者

刘先生当时拍到的赶驴卖菜老夫妇

资料配图

□记者宁田甜文图阅读提示街头遇一对年逾七旬老人,赶着毛驴卖胡萝卜。大冷的天,俩老人赶着车,揣着手沿街叫卖。这一幕,被郑州市民刘先生看到并拍了下来。因堵车加上有急事,本想献份爱心的他,这份爱心却没能献出去。昨日一大早,刘先生拨打大河报热线,希望通过媒体帮帮毛驴车上那位年迈的卖菜翁。

昨日,带着爱心市民刘先生的托付,大河报记者徒步穿梭在郑州街头,试图寻找那位赶毛驴的卖菜翁。虽然最终遗憾没能找到他,但记者却走近了一些像他们一样的“卖菜翁”,或许,咱们能随手帮一把:确需买菜的市民、机关企事业单位食堂,力所能及地买些菜,让他们早回温暖的家,让城管队员也能减少些工作量。

一通寻人电话他遗憾当时没能帮“卖菜翁”一把

昨日的郑州,虽晴,但最低气温-2℃,寒气袭人。

昨日早上7时20分许,郑州市民刘先生开车出门办事,行至金水路和东明路交叉口附近时,眼前的一幕,触动了他:一对看上去年逾七旬的老人,正赶着毛驴车行路,车上拉的是胡萝卜和被褥。

刘先生按下了手机相机快门——当时他有急事要办,所以没能停车。

因当时没能帮老人一把,昨日上午,他一直惦记着这事。他推测,早上那么早,老人便出现在城市街头,还随车带着被褥,“想必老人晚上一定是露宿街头”。两位老人年纪那么大还如此艰辛挣钱,不知家里是否有困难。

他希望大河报记者能去采访一下,了解一下老人背后的故事,同时也呼吁市民能多买点儿老人的萝卜,帮帮老人,让老人能早点回家。如果记者能帮忙找到老人,他愿意按市场价全部买走老人的菜。

按照刘先生提供的大致方位,昨日上午10时许,大河报记者来到老人曾出现过的东明路纬四路口周边寻找,但一无所获。

该路口南约50米路东,一卖山药的张先生说,前一天早上,他见过这对赶毛驴的老人,还和老两口一起吃了早点。老人看上去年龄确实不小,车上的胡萝卜还没卖完。

刘先生说,当时看到老人时,他很想帮帮老人,但最终却没帮上,很内疚:“我也是农村出来的”。

两个摆摊故事 千余斤山药,他卖近一周还没卖出一半

昨日上午10时许,东明路和纬四路交叉口南约50米路西。

小赵正在整理小三轮车上一捆捆的山药。满满一车的山药,车斗前的卖了一些,于是,他便将放在车座旁的编织袋和一件军大衣挪到了车斗里。

编织袋内,是一些被褥。

小赵是中牟人,这个季节靠卖山药挣钱。这一车山药,1000多斤,但在郑州卖了三四天,仅卖出几百斤,还没卖出一半。

山药卖不完,晚上只能大街上随便找个地方睡,被褥晚上用得着。我是走哪儿卖哪儿,现在天冷,晚上一般卖到10点多就收工了,因为那个时间点,街上人已不多。这天还不算特别冷,还能吃得消。”小赵见记者采访,有些难为情,打趣说,“我20多岁,还没找到对象,你报道我,万一没人看上俺一个卖山药的咋办。

说笑间,小赵已将车重整了一遍,之后,便沿着东明路向南,继续赶路,沿街叫卖他的山药。

或许小小“随手买”就能帮他们早日归家一声不请之吁

前一段,有网友曾发博呼吁,寒冷的夜,有时会看到街头冻得瑟瑟发抖的“卖菜翁”。寒冬来临,您身边是否有这样的农民兄弟?

下班途中、街头角落、家属院门口……如果您看到他们,请您伸出温暖之手。确需买菜的市民、机关企事业单位食堂,力所能及地买些菜,几元、十几元,或许,您小小一个“随手买”,就有可能帮他们解决一些困难,就有可能让他们少挨一天冻,早一点回家,让城管队员也能减轻些工作量。

您和您身边的人是怎样帮他们的?不妨拨打大河报新闻热线0371—96211给我们

说说。K线索提供刘先生稿酬100元新闻热线96211

一车白菜,他说啥时卖完啥时回家

昨日中午,经一路和农业路交叉口周边写字楼里的员工,都三三两两出来找地方吃饭。

而中牟菜农韩振江却还吃不上一口热饭。这会儿,从附近小区出来的居民,开始到他菜摊前问菜价。

鸡腿白菜,自家种的。7毛钱一斤,好吃不贵。”韩振江一边介绍着,一边用手整理着被风吹得凌乱的头发。

韩振江身边停着一辆农用车,一车的大白菜,只卖了一小部分。车旁,还有两个小袋子,里边装着一些西蓝花。

车座旁放着编织袋。他说,里边装的铺盖,车上有菜没法睡,晚上在地上铺个被子就睡了。

中午1时许,过了饭点,鲜有人来。韩振江揣起早已冻僵的手,和记者聊起天来。

他是中牟县韩寺镇潘店胡村人,今年40岁,家中三个孩子,他主要靠种、卖大蒜和西瓜赚收入。冬天,就只能卖白菜,他们家今冬总共种了一亩多地白菜。他此次拉这一车菜共千把斤,前晚来的郑州,一般一车卖三天才能卖完。

车上的菜啥时卖完啥时回家。种的这点地,就是我们一家几口人的经济来源。”韩振江说,卖菜期间,一般早上,他会喝点粥吃根油条,中午饭贵,不敢多吃,“一碗面现在至少七八元,我是超过这个数就不舍得吃了。

/编/者/按

这是一篇在网络上触动无数人的文章(原文名为《给他们留点生意吧》),这是一个人数可能并不算多的劳动者群体,但他们同样生活在我们的缤纷城市,以让人心酸但并不卑微的生存方式努力生活着。当我们加快回家脚步的时候,别忘了你的一个小举动,也许就能让他们早点儿回家……请尽量不要跟60岁以上摆摊的老人家讨价还价吧,因为你我不会因为那点钱穷了,能多买点就多买点吧。

你的一个小举动帮他们早点儿回家

他们不是乞丐,他们是靠自己的一双手求生的人。只因他们求生的地点在马路边,于是比那些在室内工作的人多了几重的艰难。之所以说他们是求生而不是谋生,是因为他们所干的营生,太少“”的性质,而太多“”的成分。

他们求生的工具很简陋:或是一辆脚蹬的三轮车、或是一个烧炭用的铁皮槽,甚至只是一块塑料布、一条编织袋、一张牛皮纸。那用于赚取利润的货物,也许是一堆水果,也许是一堆蔬菜,也许是几双丝袜、几条裤衩……所售物的成本多则几十元,少则十几元。很多老人也出来摆摊,他们可能有些家有病人,有些是无儿无女,有些或是身有残疾。但购买这些人的东西,远比给予他们一点小钱来得有尊严。

酷暑时节,他们要头顶如火的烈日,在马路边眼巴巴地等待顾客的光临,一张脸因紫外线过度照射而变得黢黑。天凉了,他们要迎着如刀的寒风,守候在摊前,三角五角地挣回他们的生存所需。

一年四季,只有雨雪将行人逼进家门的日子才是他们的假期,其余时间他们都会从早到晚坚守马路边的岗位。

天冷了,也许我们一个小小的举动,就能让他们早一点回家,让他们也舍得为自己买件厚点的衣服。

(文章有删改,摘自网络)

(大河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