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城市群发展规划全文发布 优化区域创新格局
郑州外国语学校机器人社团的学生们在展示他们自主创新研发的各类机器人
在内乡县电商创业孵化园的特色馆内,顾客正在挑选产品
中铁十六局集团豫机城际铁路一标“中原一号”盾构刀盘顺利吊装下井,标志着项目盾构组装关键性节点实现重大突破 (记者 聂冬晗 摄)
打造国家创新网络上的重要枢纽
2016年12月18日,国务院正式批复《中原城市群发展规划》,明确提出中原城市群要打造全国经济发展新增长极,引发中原地区五省三十个城市的强烈关注和期待。
由此回溯,同年4月5日,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获得国务院批复。省委、省政府随后印发了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要求把郑洛新示范区建设成为引领带动全省创新驱动发展的综合载体和增长极。
这两件大事,时间上相隔不久,内容上高度契合。要实现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离不开城市群区域协同创新体系的建立,《中原城市群发展规划》中更明确提出,要“把中原城市群建成国家创新网络的重要枢纽”。
创新,摆在了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它也是城市群协同发展、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关键。站在国家发展全局视野,创新不可能是孤立的,它铺开是一张网,贯穿是一条链,位于核心发展区的郑州等城市,更要充分发挥自身的创新优势,将分散的创新资源集聚起来,将流动的创新人才吸引过来,奋力建设中西部地区科技创新高地,并进一步辐射带动周边区域创新发展。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要实现中部地区全面崛起的宏伟目标,需要我们不断强化区域创新体系,为中原城市群的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以重点突破,带动整体发展。
2017,是中原城市群建设开局之年。创新,必将成为前进号角中的最强音。
优化区域创新格局
【建设区域创新高地】加快推进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加强科技资源整合集聚,开展体制机制创新和政策先行先试。统筹郑州东部、开封西部高校园区创新资源,建设郑汴“双创”走廊。依托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深入推进全面改革创新试点,提升蚌埠等皖北城市科技创新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水平。加快推进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辐射带动周边区域创新发展。
【完善区域协同创新平台】围绕产业技术关键领域创新,建设一批在国内具有影响力的创新平台,在有条件的城市设立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产业技术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健全技术、标准、专利协同机制,建设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推动跨领域跨行业协同创新,深化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支持建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鼓励城市间联合开展人才培养和科技攻关,加快创新成果区域间转化应用,打造区域协同创新共同体。加强城市群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建设,相互开放国家和省级重点实验室、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等平台。发挥农业科研优势,布局一批大科学装置和国家级研发基地(平台)。
完善创业创新环境
培育壮大创新主体
大力培育创新龙头企业,支持建设高水平研发机构和承担重大创新任务,围绕主营业务及产业链培育孵化创新团队和小微科技企业,支持高成长性的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发展。扩大高校教学科研自主权,优化重点实验室布局,加强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形成一批优势特色学科集群、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和中试转化基地。深化科研院所分类改革,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机制,形成一批具有鲜明特色的技术研究中心和示范基地。
推进双创示范基地建设
积极推进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等双创示范基地建设,在若干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先行先试,率先突破一批瓶颈制约,激发体制活力和内生动力,营造良好的创业创新生态和政策环境,促进新旧动能转换。探索形成区域、企业创业创新扶持制度体系。
加强“双创”孵化体系建设
依托龙头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建设一批专业化众创空间,支持创建一批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示范城市。推广“孵化+创投”、创业导师等孵化模式,探索基于互联网的新型孵化方式,培育众创空间、科技企业孵化器等新型“双创”孵化载体。构建区域间孵化网络,促进孵化器跨区域协同发展。大力发展量多面广、规模适宜的创新载体,为小微科创企业提供多样化、多层次的成长空间。依托存量资源整合发展一批农民工返乡创业园。
提升科技服务能力
发展各类科技服务,推动共建一批创新服务联盟和协同创新服务机构,形成一批科技服务产业集群。推进国家技术转移郑州中心和国家专利审查协作河南中心建设,构建城市群技术转移网络,支持建设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鼓励有条件的地方采用创业券、创新券等方式为创业创新企业提供优质服务。
推动科技与金融紧密结合
鼓励社会资本发起设立创业投资基金和产业投资基金,培育天使投资人群体,加大对种子期、初创期“双创”企业的投入力度。积极争取银行业金融机构投贷联动试点,鼓励银行、保险机构开展科技贷款、科技保险等产品和服务模式创新。支持开展专利保险试点。加快推进郑州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城市建设。
营造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
实施更加积极的创新人才激励和引进政策,开展国家级重点引智专项计划,引进一批国内外科技领军人才、高水平创新团队和优秀企业家。建立一批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基地,重点培育一线创新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技术技能人才。加快推进郑州航空港引智试验区和郑州高新区国家级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国家技术转移郑州中心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建立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建立健全科研人员双向流动机制,完善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和创业热情。
提升开放创新水平
【开放创新】完善国家、地方协同机制,推动国家科技资源在中原城市群布局,支持中科院在郑州建设产业技术创新和育成中心。
加强与国内外一流科研院所和行业龙头企业的科技合作,共建分支机构、研发中心、产业研究院等研发或技术转移机构。
鼓励区域内创新主体积极参与国际多边科技合作计划,推进国际创新园、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国际技术转移中心及示范型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建设。
鼓励优势企业建立海外研发中心,支持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建设。
支持有条件的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立科技园区、先进适用技术示范与推广基地、科技成果产业基地。探索通过互联网等新形式吸引海外高端人才参与本地项目研究,有效对接全球高端创新资源。
深化军民融合创新,建设一批军民融合创新平台和产业园区,支持洛阳建设国家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
专家谈
童孟进 河南省科学院院长
《规划》提出‘建立城市群区域协同创新体系,把中原城市群建成国家创新网络的重要枢纽’,不仅在中原城市群建设中充分应用了科技元素,也大幅度拉高了中原城市群发展的标杆。要加快建设中原城市群的步伐,当务之急是要牵手中科院建设‘国字号’科研机构,牵手国内外著名高校建设国际化大学,只有尽快搭建一批有重要影响的科技创新载体,才能拥有承接高端创新资源的机会,才能吸引科技领军人才,才能真正具备推动中原城市群创新发展的核心动能。关键之举是要加速建立产学研金协同创新机制,通过对接政策资源,集聚创新资源,吸引高技术人才、企业家、投资者融入经济社会创新价值链,形成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集科研、教育、产业、市场等要素为一体的科技创新体系,促进技术、成果、市场、金融的有效融合。”
(策划:赵铁军 王亚明,统筹:张光辉 肖建中,执行:李宜鹏 万川明 孟向东 谢建晓,文字整理:尹江勇,组版编辑:刘晓阳 逯彦萃,美编:党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