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美景次第开 ——我省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综述(上)

04.01.2015  10:00

  群山环抱,碧水潺潺。栾川县庙子镇庄子村村民李金太雅致的小楼依山而建,一尘不染的庭院里,一方小巧的人工湿地蒲苇摇曳,油绿的菜园生机勃勃,好一幅“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的如诗画卷。

  不只是庄子村。莽莽中原,一场规模空前的农村人居环境改善战役正进行得轰轰烈烈。历经集中清理、重点提升、巩固完善三个阶段的大会战,“物的新农村”将和“人的新农村”建设齐头并进,曾被“脏乱差”淹没的广袤农村,将渐次被清新恬淡的田园风光所替代。

  一道时代命题

  “近几年,乡亲们外出打工赚了钱,纷纷回村盖起新房。可四周到处是垃圾,心里窝憋啊!”临颍县繁城镇马井村村民吴进选的话,道出了农民的心声。

  有新房无“新村”,背后折射出的,是城乡二元结构体制中凸显的新矛盾——

  一边是“吴进选”们的迫切期盼。伴随着粮食总产“十一连增”,农民收入有望实现“十一连快”,在适度规模经营、外出务工和农产品加工业的合力推动下,我省农民收入增速已连续五年超过城镇居民,富裕起来的农民由“盼温饱”向“要环境”转变。一边是落后的农村环境。白色垃圾激增、化肥对农家肥的替代、青壮劳力大量转移等,削弱了农村环境的自我净化能力,“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家里现代化、屋外脏乱差”成为不少地方的真实写照。

  捧着“金饭碗”,坐拥垃圾山,这不是小康社会。以新型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为引领,近年来,我省大力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农村环境虽逐步得到改善,但总体水平仍较低。

  2014年7月召开的全省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会议指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要求,是统筹城乡发展的有效途径,是打造美丽河南的重要内容,是广大农民群众的迫切愿望。

  决心还群众一个山清水秀、优美宜居的幸福家园,省委、省政府联合下发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指导意见,强调要以保住房安全、保饮水安全、保用电安全、净化环境、硬化道路、美化村庄为重点,从实际出发,循序渐进,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根据指导意见给出的“时间表”,经过集中清理、重点提升、巩固完善三个阶段,到2020年,全省行政村将有80%以上达到省级农村人居环境达标村,40%以上达到省级农村人居环境示范村。

   一项民心工程

  30多天的集中采访,4路记者深入全省18个省辖市、10个省直管县(市)的100多个村庄。所到之处,无不是一张张淳朴的盈盈笑脸、一声声发自肺腑的由衷称赞、一次次众人拾柴火焰高的鲜活诠释。

  深入人心,农民群众积极性格外高涨,自觉主动意识极大提升。

  “7月25日晚上,村喇叭通知召开群众代表会讨论环境整治,全村一户不落全到齐,两个半小时的讨论无一人提前退场。”汝州市临汝镇郝寨村村支书王占朝记忆犹新。

  柘城县牛城乡单桥村中央,曾有个偌大的垃圾污水坑,夏天就成了蚊子集中营。去年9月,全村男女老少齐动员,义务劳动了一个月,不但搬走了积存多年的垃圾山,还自觉清除路边杂草、自挖门前排水沟。“建设咱自己的家园,出力还不是应该?”村民赵翠云话语朴实。

  出外打拼的村民也心系家乡。西平县出山镇狄庄村村民申清甫在广东东莞创业,先后捐出300多万元为村里挖水库,绿荒坡,清理垃圾。

  鱼水和谐,共同的目标让干部群众之间不但“脸熟”,心也贴得更近。

  “原以为又是一阵风,打扫卫生不过是‘猫盖屎’应付检查,谁知这回动了真格!”伊川县一位农民不由地感慨道。

  “干不好就撤职!”鄢陵县委副书记袁景蔚说,农村人居环境改善,与钱多钱少未必成正比,却与扎实的工作作风紧密相连。为此,5位县级领导分包全县12个乡镇,乡镇长也立下军令状。

  “周书记来了,快进屋喝杯水!”在沈丘县周营乡黄孟营村采访时,几位村民见到乡党委书记周德志热情地招呼。周德志对招呼他的村民也十分熟稔,不但叫得上姓名,还能亲切地与村民聊几句“私房话”。

  不难看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已成为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生动体现。

  “过年时村里都没这么干净!”群众的赞许,是对村庄旧貌换新颜的满意,也是对基层干部务实作风的肯定,更饱含了对农村长期美下去的期许。

  一种求实精神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时代之需、民众之盼的民心工程,怎样才能把好事办好?

  “缩小城乡差距、保留城乡差异,统一要求与尊重差异相结合是关键。”专家表示,我省农村地域千差万别,生产力水平各不相同,建设美丽宜居乡村切记一个模式“齐步走”,一服药方“医百病”。

  “统一要求”是指编制村庄规划、加强对垃圾污水整治这两项最基本的任务。“尊重差异”就是尊重农村乡土文化和自然风貌,建设“升级版”的农村,而非缩小版的城市。

  解放思想、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在采访中我们发现,全省各地以求实精神推动工作,各出实招,正在各美其美中,实现美美与共。

  坚守底线,避免运动式推进,独特的村居风貌正在留住乡愁。

  在渑池县洪阳镇柳庄,村前公路旁,十几座崭新的两层小楼拔地而起,平坦整洁的水泥路随山势跌宕连通大山外的繁华世界;村后幽静处,错落有致的沧桑民居独具豫西特色,蜿蜒的石板小路颇具乡村风情。

  “美丽乡村不能全是小洋楼。”村党支部书记武安伟说,修缮这些特色的民居,是为留住祖辈的记忆,原汁原味,有序传承。

  鼓励创新,避免大包大揽,尊重农民意愿急民所需。

  在“汉兴之地”永城,改善人居环境工作被纳入复兴“礼仪之邦”的大范畴,礼仪之举蔚然成风,宜居乡村建设自然水到渠成。

  “农民的事,最终要依靠农民自己。”民权县委副书记张团结说,农民是推动社会变革与农村进步的历史主体,也是建设美丽乡村的现实主体,如何激发农民的积极性,让群众唱“主角”,需要各地具体谋划。

  整治不易,保持更难。避免一阵风、一刀切,建立长效机制成共识。

  汤阴推行“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模式,垃圾经过分类处理生成沼气、砖、有机肥,变废为宝。

  每人每天3分钱,社会化保洁确保农村垃圾“日日清”。在开封,按照“有人干事、有钱办事、有章理事”的原则,初步实现了农村环境保洁的市场化、制度化、常态化。

  河冰结合,非一日之寒;积土成山,非斯须之作。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前进的号角已然吹响,合着时代的脉动,古诗里的田园牧歌渐行渐近,与现代化的便捷生活相辉映,绘就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靓丽新风景。(记者  李晓玮 陈茁 杜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