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好家园 人人共建

13.11.2014  10:05
    

  ▲西华逍遥镇柴城村的两个儿童在村内平坦整洁的街道上玩耍。本报记者 史长来摄

  ▶整修前的西华逍遥镇柴城村。

  “出厦房子五间,院里有鸡有鸭,粮食麦秸堆满垛,门口卧条大黄狗,果树在屋后。”在平原农区周口,传统的美丽乡村寄托着浓浓乡愁。

  如今,西华县逍遥镇常村则成了农民心目中崭新的美丽乡村。“早上到操场跑步,晚上去广场唱戏,日子别提有多舒心!”11月7日,68岁的村民尚毛乐呵呵地对记者说,“你要晚上来才热闹,还有灯光球场,邻村的老乡都来俺村耍呢。

  “这还不是新农村建设带来的新生活?别说随意倒垃圾、泼脏水,树叶一落地,都想着低头捏起来。”一旁的老伙计方长岭插言:“美好家园,人人共建嘛!

  这文绉绉的词儿,老汉竟张口就来。

  “村头张贴有美丽乡村、清洁家园倡议书,大喇叭一早就广播,宣传标语随处可见,乡亲们又切实感受到干净整洁带来的好处,讲文明当然是入脑入心了。”村党支部书记王茂欣笑答。

  不只常村,在周口乡村,讲文明讲卫生正蔚然成风。“这是人居环境改善之本,也是周口因地制宜的应对之策。”周口市农办副主任李国勤表示。

  周口是农业大市、粮食生产核心区,全年粮食总产140亿斤左右,约占全省的七分之一;周口农村人口众多,全市1130.84万人,农村人口就达878.4万。随着现代化发展进程加快,农区生产生活产生的秸秆、人畜粪便等垃圾难以自我消解,白色污染也不断增加,遍地垃圾、污水横流成了不少乡村曾经的真实写照。

  “以玉米秸秆为例,每0.5公斤玉米能产出秸秆近1公斤,若找不到出路,只能随处堆放。”项城市农办主任崔冠明说。

  坚持“政府引导而不强求,部门帮建而不包办,社会支持而不旁观”,在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中,周口农民群众唱主角、挑大梁,为美化居住环境、建设清洁家园出力流汗。

  在西华县逍遥镇柴城村,县乡两级在加大“以奖代补”的同时,运用“4+2”工作法、“一事一议”等渠道,由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带头,引导农民自愿积极捐赠和义务投工投劳,全村共筹集资金72200元,由村民代表监管,全部用于改善本村人居环境建设。

  在沈丘县纸店镇卢寨村,人人讲文明、家家讲卫生、户户争先进的风气正在形成。村民卢洪荣翻盖新房时,把建筑垃圾堆放在路边,附近村民看到后及时劝告,他很快就把垃圾清运到村头垃圾池。

  “在农村人居环境改善中,广大农民正主动承担起亲手建设美丽家园的这份责任和义务,由‘被动干’变为‘主动干’,由‘被美好’向‘要美好’转变。”西华县县长林鸿嘉表示。

  记者感言

  生活在农村的群众,和城里人一样对整洁优美的环境充满向往。

  群众是美丽乡村创建的主体,除了引导、帮扶,更应注重激发群众打造自己美好家园的积极性;农村环境治理要因地制宜,七分靠管理、三分靠建设,不能以单纯强调建设而取代管理……

  在“美丽河南·宜居乡村”的建设中,周口站在群众朴素的认知角度,提出干部群众易听、易记、易懂、易操作的工作标准,贴民意、顺民心、借民力,这些,既对当前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有借鉴意义,又为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带来有益启发。(记者 杜君 苑海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