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山县农机化事业跨越发展在“春天里”

13.11.2014  12:24

今年是《农机促进法》颁布10周年《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条例》颁布5周年“一法一条例”的颁布实施,罗山农机化发展从此进入了一个崭新时代。11月11日,县农机局隆重召开了《农机化促进法》颁布实施10周年座谈会,局机关及局直单位人员和部分乡镇农业中心主任、农机合作社理事长,农机补贴产品经销商50余人参会,回顾《促进法》的重大意义,分享“一法一条例”带来成果。

2013年,罗山县粮食生产实现“十连增”,再次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荣誉称号,这是罗山县自2004年以来第四次获此殊荣。2013年,罗山县粮食播种面积144.06万亩,总产14.52亿斤。

近年来,罗山县通过推广应用先进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优化农机装备结构,形成重点突出、协调发展的良好态势,利用各乡(镇)成立的农机专业合作社这一有利平台,将农艺和农机技术组装配套成小麦、水稻、油菜、种植、机收一体化技术,全县目前农机总动力已达74.32万千瓦,农机总值7.19亿元。2013年该县共争取中央财政农机购置补贴专项资金1170万元(其中粮食烘干机械资金36万元),省特定机械奖补资金94万元,共补贴各类农机具511台,受益农民497位,3家农机专业合作社享受财政补贴购置粮食烘干机6台,烘干机的投入使用为全县粮食安全又加装了“安全阀”,避免了马路晒粮带来的二次污染及潜在的交通隐患,粮食归仓的速度也加快了。2012年罗山县荣获省“平安农机”示范县称号,2013年县农机监理所荣获河南省“为民服务、创先争优”示范窗口单位称号。

罗山农机局把放大农机合作效应、提升社会服务水平作为农机中心工作来抓,在全县大力培训和发展不同形式的新型农机化专业合作组织,满足了农民对农机服务的多样化需求,截至2013年底全县已登记注册农机专业合作社50家,其中3家获得全国农机专业合作社示范社称号,20家获得河南省省级“平安农机”示范社殊荣,县农机推广人员多次亲临现场,先后在机械化育插秧、油菜机械化收割、小麦机械化播种等农机农艺相结合方面作了大量工作,取得了重大成果,合作社年完成耕、种、收机械化作业面积318万亩,占全县机械化作业面积的95.38%,服务农户14.5万户,占全县农户的91.77%。

2013年,农业部对该县农机局申报的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体系研究与应用项目授予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二等奖,全县建立水稻机械化技术试验示范基地1个,培育科技示范户5户,辐射带动周边农户5000户,完成机插面积18.1万亩,机插覆盖面扩大到全县19个乡镇,机插技术的应用,节省了大量人力资源,带动大批富余劳动力向第三产业转移,进一步增加了农民收入,农机、农艺完美融合在一起,成功解决制约粮食生产瓶劲,打通粮食生产最后一公里的问题,每年水稻机械育插秧季节,一台台高性能插秧机在田里欢快的工作,已成为该县农民增收的一道靓丽的风景。

沉甸甸的数字,昭示着罗山在保障国家粮食生产中的重要作用,昭示着农机和粮食在当好中原经济区建设中的独特分量,彰显着罗山农机人的勇敢担当。

保障粮食安全生产,谈何容易?豫南罗山县属于革命老区,红二十五军长征出发地,农业基础薄弱,农户在“一亩三分地”上“刨食”,小康永远是个梦想。于是乎,农村青壮年大量外出务工,种田留给了家中老人,田地撂荒现象时有发生,“谁来种田”、种好田成为该县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中必须面对的一道难题,唯有改革创新,才能念好“粮食经”。让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抱团”发展,既能破解“谁来种田”难题,又能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另外一批致富返乡的务工人员及乡村能人想在田块上致富,无奈承包不到土地。

2009年12月,借着信阳市农村改革发展试验区建设的东风,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颁证,农户分散经营的“小田”并成“大田”,罗山县政府用好政策引导,建好服务平台,让农户放心流转,长期流转,可以让经营主体作长久打算,长远规划,农机具购置补贴重点向农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倾斜,加大了对流转大户的扶持力度。

土地规模流转后,该县农机专业合作社及家庭农场应运而生,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水平全面提升,龙头企业带动能力持续增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得到快速发展。

农机专业合作社秉着“服务于农、服务于民”的宗旨,一方面为当地农民提供耕地、插秧、施肥、收割、烘干、销售一系列生产服务,并组织农机跨区作业,另一方面当好耕地、机收经纪人,为外来旋耕、机插、收割等机手提供食宿、车辆停放,并科学指引作业线路等一系列服务,收取合理中介费用。合作社开展横向与纵向联合,扩大了规模,增强了实力,拓展了市场,联合生产,合作经营,“抱团”发展成为罗山农业生产的重要形式。

今年3月,县农机局举办了水稻机械化育插秧培训班,来自全县的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种粮大户参加了培训,通过举办专题培训,发放培训教材,现场讲解插秧和育插秧操作示范经验交流,以老带新,合作社之间机械调配使用等,通过零距离交流互动,加快了育插秧技术普及与应用。

举津合作社理事长陈贵权,通过自身种田体会,详细介绍了三种机插育秧方法:一是营养土育秧法;二是泥质育秧法;三是就地取材法利用田里的现成土育秧。为了缓解“三夏”、“三秋”雾霾天气的“呼吸之痛”,向同行提出秸杆还田,秸秆变废为宝与饲料企业合作对结,他说:“现在种再多的田我也不担心,因为农民种粮有四宝:党的好政策、好科技、机械化作业、有机农部门在后面大力支持。

听了专家及同行指点,既让我开阔了眼界,又学到新技术,增强了增收致富的新路子”。尤店乡双楼村种粮大户吕大庆高兴的说。

目前,在县农机推广站的帮助下,利用机插作业达18.1万亩,水稻育秧的好坏对水稻产量影响极大,传统的一家一户小田块育秧插秧方式费工费时费成本,而且受天气影响大,每逢农忙季节,农民抢天夺时忙得不可开交,劳动力调配捉襟见肘,利用机插省时、省力、省成本。“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几千年传统耕作方式,一直制约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农机合作社把农民从艰辛劳作中解放出来,让农民“土地刨金”中富裕起来,已成为现实,初步彰显农机、农艺结合的典范。


作者:罗山县农机局 杨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