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火种正燎原科学精神永传承

04.12.2015  19:49

编者按

寒意料峭之时,绿色春华已萌。近日,第五届梁希科普奖获奖名单出炉,8件作品获得梁希科普作品奖、6项活动获得梁希科普活动奖、2人获得梁希科普人物奖。获奖名单上的一串串字符,如一颗颗充满绿色能量的种子,遍洒大江南北,让这个冬季,在和风旭日中暖意融融。

梁希科普奖是经科技部批准,由中国林学会申请设立的面向全国、代表我国林业行业最高科技水平的“梁希科学技术奖”的4个重要组成奖项之一,旨在表彰和奖励在林业科普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繁荣林业科普创作,普及林业科学知识,提升我国公民生态意识和林业从业人员科学素质,促进生态林业和民生林业发展。

无山不绿,有水皆青,四时花香,万壑鸟鸣,替河山装成锦绣,把国土绘成丹青。新中国的林人,同时也是新中国的艺人。”梁希科普奖的精神源头,著名林业科学家、教育家、新中国首任林业部部长梁希先生,用诗意的语言憧憬了美丽中国的未来,更道出中国林业人肩负的重担。

如今,中国林业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林业人永在征途的精神,依旧熠熠生辉。由是,当我们抬头仰望梁希科普奖闪亮的获奖名单时,字里行间镌刻的,正是中国林业前辈先贤的格言:为人民服务,万死不辞!

今日,本报聚焦部分获奖人物、作品以及活动背后的故事,以飨读者。具体获奖名单见2015年11月30日本报1版。

梁希科普人物奖

播种快乐的科学家

王康在科普讲座现场

他从安徽到北京,从大学本科到硕士、博士,地点变、时间变、学位也在变,唯一不变的是他对植物、对自然的执著、热爱,对科学传播的倾心、痴迷,他尽情享受着将植物知识、自然知识向公众传播的无穷乐趣。他是第五届梁希科普人物奖获得者王康。

科普是个让人民群众,尤其是孩子快乐的事情,更是让自己有幸福感的工作,作个播种快乐的科学家,何乐而不为呢?”面对采访,这位北京植物园科普馆馆长、中国科学院老科学家科普演讲团成员、中国科协植物分类学首席科学传播专家憨厚地笑了笑。

1971年出生的他,先后求学于安徽农学院、北京林业大学、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多次赴欧美访问、学习,长年从事野生植物资源调查和植物引种驯化工作,组织国内外植物资源考察和采集活动。虽然研究的是严肃的科学,可他却有一颗萌动的童心。

2009年春天,王康担任科普馆馆长,他率领团队,将严肃科学和童趣结合在一起举办各种展览,并随季节举办各种科普活动,如夏令营、“青草间,星空下”夜宿植物园、引领式市民赏花等科普活动。王康拿出了研究课题的劲头来管理科普馆,策划科普活动,逐步细化科普人群,提供个性化科普服务,逐步把北京植物园打造成一个科普平台,让社会科普专家和团队在这个平台上与植物爱好者、观鸟爱好者、博物爱好者面对面交流。

让科普走出去、再走回来,并利用网络工具,深度挖掘北京植物园的科普资源,充分发挥其重要科普功能。”群众的欢声笑语和领导同事的中肯评价,成为王康科普事业道路上的最大动力。如今,王康还和团队以“植物与人类生活”为主题完成植物博物馆长期展览项目,通过“食用植物、饮料植物、木材植物、药用植物、香料植物给人的启示”等6部分内容,展示植物与人类的密切关系。展览从云南、吉林、陕西、河南等6个省区收集展品近千件。展览强调科学、绿色理念,填补了植物博物馆的空白,以返璞归真的方式强化植物与人类密切关系。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2012,王康成为中国科学院老科学家科普演讲团成员,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他平均每年在全国作50场科普报告。3年来,他以《动植物大战》《神秘的植物世界》以及《保护植物多样性迫在眉睫》等为主题,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科普讲座,逐渐建立了一套针对少年儿童进行科学普及的有效方法,在孩子们心灵深处埋下了一粒对植物、对生命倍加真爱的种子。

科普,成为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王康和他的团队编撰了《植物园的四季》等科普读物,2015年6月1日,他还开通了“王康聊植物”微信公众号,不断地向公众提供有关植物的科普知识。

科普,有着无尽的魅力,会让每一个身处其中的人流连忘返:“林业科普工作,是艰辛而繁杂的;但换一个角度看,科普更是重要而缤纷的;但不管怎样说,科普都是快乐而幸福的!

绿色科普工作中的一根藤

组织云南青少年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现状问卷调查

 

  活动留影

她出生于生物多样性丰饶的云贵高原,有植物保护的教育背景、绿色文化传播的研究经历,在短短的几年工作时间中,搏击风雨、沐浴阳光,将辛勤的汗水洒在这片红色土地上,将自然科学的种子播撒在人们心中。她是第五届梁希科普人物奖获奖者陈远书。

1985年出生的陈远书,若论资历,在林业战线上还算是个“新兵”,但要说她的“战绩”,同行们可要由衷地竖起大拇指。她个头不高,但行动麻利。只要看到她把头发向后一拢,梳起清爽干练的 “马尾巴”,大家就知道,这位年轻的西南林业大学科普宣教培训部主任,要“火力全开”了。

陈远书是北京林业大学的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绿色文化与新闻传播”。她有着新一代年轻林业人的优势——不但对传统媒体驾轻就熟,互联网、微信微博等新媒体也是样样精通,她熟悉当下最富活力的年轻人群的观念思想,也深谙社会活动组织的规律和法则。从林业科普项目开发、到林业科目活动的策划宣传、组织,她做起来得心应手。

几年来,陈远书主持、策划并参与了大量科普活动,如云南青少年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和培养、云南生物多样性保护系列公益宣传品(微信、视频、海报)开发、高等院校绿色校园文化建设与推进生态文明教育探究等科普宣传类项目。其中,在云南青少年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培养系列科普活动中,陈远书针对青少年心理、社群行为特点,精心设计了“寻梦自然——生物多样性博士讲堂进校园”“绘梦自然——生物多样性绘画摄影比赛”等系列活动,获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该活动也获得了第五届梁希科普活动奖。

作为全国十佳社团——西南林业大学清青社的指导老师,她带领同学们走出校园、服务社会。社团已与昆明市几所小学建立了长期的志愿服务关系,专门开展绿色科普教育活动。她还努力联合云南多个高校环保社团的力量,支持和指导他们开展了“云南生物多样性保护宣传活动周”等活动。

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林业科普工作是繁杂而辛苦的,但在陈远书看来,却充满了幸福感:“对我而言,这个工作是兴趣、专业、研究、实践的四合一,是我希望从事一生的事业,没有什么比这个工作更加适合我,也没有什么比这个事业更能让我幸福的了。我愿作科普工作中的一根‘藤’,将科技人员、高校教师、社会团体系在一起,不遗余力地播撒绿色知识的种子。

梁希科普活动奖

科普活动让科学亲近公众

江西省林业科技下乡活动

 

牛背梁森林体验活动负氧离子体验

 

牛背梁森林体验活动盲行体验

   

西单科普画廊——认识湿地科普展活动留影

灰色的理论到处都有,我的朋友,只有生活之树四季常青,郁郁葱葱。”德国诗人歌德曾富有诗意地阐述了理论和实践之间的关系。在科学普及工作的世界里,相对于刻板的教科书,“科普活动”就是四季常青、郁郁葱葱的。充满了数字和复杂理论的科学内容,装入了科普活动的“盘子”,便一下子“秀色可餐”了起来。

此次梁希科普奖评选活动中,陕西牛背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举办的“牛背梁森林体验活动”,西南林业大学举办的“云南青少年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培养系列科普活动”,浙江省森林公安局、浙江省航空护林管理站联合举办的“‘3·19’森林消防宣传日活动”,江西省林业科技推广总站举办的“江西省林业科技下乡活动”,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北京科普发展中心联合举办的“西单科普画廊——认识湿地科普展”,以及中国林科院亚热带林业实验中心举办的“中高级干部党性修养专题培训之生态文明教育”6项活动获得梁希科普活动奖。

这些活动各具特点,主题多样,面向不同人群,受到了社会广泛欢迎和业界好评,对林业和生态科学的社会普及,起到了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

比如“牛背梁森林体验活动”。2013年起,陕西省林业厅启动森林体验基地建设工作,牛背梁自然保护区成为首批两个森林体验基地试点单位之一。在此基础上,牛背梁自然保护区成立了牛背梁北沟森林体验基地,由森林科普中心和野外体验线路组成,12个森林体验区层次分明、内容丰富。活动参与者通过触觉、听觉、视觉、嗅觉等多种感官感受大自然的万千神奇;通过水土保持实验、土壤认知等活动掌握科普知识;通过自然笔记、树脸朋友、手工创意等培养对大自然的深厚情感;通过盲行、“猜猜我是谁”等活动感受与他人协作的快乐。3年来,这个森林体验基地承载了许多重要的国内科普活动,做了许多有益尝试,成为国内森林科普体验先行者。

中国林科院亚热带林业实验中心举办的“中高级干部党性修养专题培训之生态文明教育”活动,也以独具特色的内容和参与人群,吸引了人们的关注。多年来,中国林科院亚热带林业实验中心依托丰富的森林资源,充分发挥优势,在特色科普活动方面进行了多方探索。2010年,亚热带林业实验中心创新性设立了“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亚林中心教学点”,与井冈山干部学院合作,采用“专题片-专家讲座-现场体验”三段式教学模式,开展了富有特色的中高级干部生态文明教育活动,针对社会工作责任重大的领导干部,进行生态科学普及工作,既契合了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发展的大趋势,又加深了干部学员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

在梁希科普奖评比的推动下,目前全国各地区森林和生态科学普及活动正如火如荼地展开,获奖活动也将为繁荣我国林业科普创作、普及林业科学技术、提升林业科普工作水平、促进生态林业和民生林业发展、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树立榜样。

梁普科普作品奖

用今天的科普精品,成就明天的典范

世界珍禽朱鹮》专题片宣传图

 

西域寻金雕》作者赵序茅

 

西域寻金雕》封面   

用事实说话,用数据说话,用作品说话。第五届梁希科普作品奖中,获得一等奖的作品是赵序茅的著作《西域寻金雕》,由科学普及出版社出版;获得二等奖的作品分别是陕西汉中朱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出品的科普专题片《世界珍禽朱鹮》,以及由湖南省林业科学院推荐、陈永忠、王瑞等编著、中国出版集团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出版的科普书籍《天赐之华:一部茶油文化的本土传奇》。

近年来,我国林业科普作品的质量有较大提高,日益呈现出精品化的特点,文学性、科学性、趣味性兼具,深入浅出,意蕴深长,社会影响力较大。此次获奖的作品,无不是此中佳作,各有闪光之处。

比如一等奖作品《西域寻金雕》,作者赵序茅是一位典型的80后动物生态科研、科普工作者,书中详细记录了他和研究团队在新疆历时3年从事金雕科考的亲身经历。从苦苦寻觅雕巢,到陪伴幼雕出世,记录其艰难成长、翱翔蓝天的历程。书中内容呈现了野生动物生存之不易,更强调了人类保护野生动物生存环境的紧迫性。大量一手资料和科学研究者们对自然生物的挚爱之情,让读者不觉被深深吸引。

二等奖作品之一《天赐之华:一部茶油文化的本土传奇》,介绍了世界四大木本食用油料植物之一、遍植中国南方14省(市、区)的经济树种油茶,从其历史文化、健康文化、生态文化、产业文化4点入手进行全方位描述,通俗晓畅、深入浅出,更有着具体的产业实践指导意义。

此次获奖名单中格外引人关注的作品,就是陕西汉中朱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出品的科普专题片《世界珍禽朱鹮》。专题片的一开始,便引用了中国科学院郑光美院士的评价:“朱鹮的保护,被誉为人类拯救濒危物种的成功典范。”全片记录了上世纪80年代在陕西省秦岭洋县姚家沟发现7只仅存于世的野生朱鹮,它们在人们的呵护下,年复一年的发展壮大,成为中国濒危物种保护成就的象征。影片细致介绍了朱鹮目前的生存环境,揭示了7只野生朱鹮留在洋县的秘密。优美流畅的视听语言将朱鹮之美、野生物种之美、自然之美和人类保护动物的情怀之美结合在一起,既带来了美好的观影感受,也传递了热爱自然、保护野生动物的深切情怀。

本版图片由中国林学会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