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水青山成了“聚宝盆”

17.12.2015  12:41

河南日报农村版12月17日讯 寒冬时节,来到禹州市鸠山镇下泉村,只见连绵的群山上,松柏清秀挺拔。点缀山村的一棵棵百年古树更是饱经沧桑,见证了下泉村由贫穷到富裕的历程。

植树造林是下泉村的传统,早在20世纪50年代,下泉村的群众就以顽强的毅力用100天时间完成了5年治山任务,下泉村所在的乡也荣获“全国绿化荒山先进单位”称号,他们的典型事迹还被拍成电影《江山多娇》,风靡全国。

植树造林是一根接力棒,今年春天,村民在白龙湾大桥至英雄山道路两侧栽植大叶女贞2800多棵,村周边栽植大叶黄杨1200多棵,棕榈树、冬青树等绿化树3000多棵,并建成了1500多亩的核桃基地,发展生态旅游经济。目前,下泉村形成了果树“作底”,核桃树“拦腰”,槐树、柏树“封顶”的林业生态村。

连绵起伏的群山奔入眼底,该村党支部书记张伟说:“你们看,俺村这山上都是石灰石,可以制石子,烧石灰,做水泥,早些年就有人瞄上了,但我们宁肯受穷,也坚决不答应,我们要保护好村里的生态。

下泉村不仅有秀美的自然景观,还有天王山、天王寨、鸠山红专大学遗址等多处人文景观,该村遵循实物保护恢复和历史文化挖掘并重的原则,制订修复方案,修旧如旧,丰富文化内涵,让游子能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良好的生态成了“聚宝盆”。下泉村依托山水等特色资源大力发展林果业、“农家乐”休闲游等产业,逐步探索出了一条靠发展生态旅游业脱贫致富的路子。如今,一个集生态休闲、登山怀古、野外垂钓于一体的特色旅游村秀姿初现。

点评▶▶

建设生态文明给力绿色转型

□禹州市委副书记范晓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下泉村崇尚生态文明、精心呵护生态“聚宝盆”的生动实践,让这里天蓝、地绿、水净,扮靓了天然大氧吧、农民的乐园、游人的天堂。

禹州市作为我省的资源大县,资源在带来滚滚财富的同时,也欠下了“生态账”。2013年10月以来开展的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作,集治山、治水、治矿、治污、治超“五位一体”,科学谋划,综合施策,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

在保护良好生态的基础上,禹州市着力打造“一村一品、一村一韵、一村一景”的“全景禹州,全域旅游”,积极推动经济发展的绿色转型,争取早日实现“建设美丽禹州,共享美好生活”的宏伟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