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调整喜现积极进展
三季度我国GDP增速有所回落,但前3季度经济增长、就业、物价等主要数据基本协调,经济社会发展更加平衡,我国经济运行平稳、稳中有进、稳中提质的大势依然未变—— 正如市场预期的那样,三季度7.3%的经济增速并未掀起轩然大波,尽管这是2009年一季度以来中国季度GDP增速的新低。这表明越来越多的经济专家和市场观察人士已经逐步适应用战略上的平常心态来观察中国经济新常态。 放眼全球,尽管增速有所回落,但7.3%的增速仍然领跑世界经济;环视国内,中国经济运行平稳、稳中有进、稳中提质的大势依然未变。 居民收入跑赢GDP 质量效益稳步提高 经济增长的根本目的是保障和改善民生,也就是要让广大居民共享经济发展成果。陆续发布的一系列前3季度主要经济数据显示,我国经济增长、就业、物价等主要数据基本协调,经济社会发展更加平衡。 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司长盛来运指出,“今年的就业形势相当不错”。数据显示,1至9月份,我国城镇新增就业超过1000万人,已经提前完成全年目标任务。 “居民收入也跑赢了GDP”,盛来运说,前3季度,全国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8527元,同比实际增长9.7%;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986元,同比实际增长8.2%。各项居民收入增速都超过GDP增速,更远远超过2.1%的CPI涨幅,表明居民生活质量继续提高。 同时,国民经济运行物价环境也比较宽松。前3季度,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2.1%,全国物价处在总体稳定、温和上涨的状态。后几个月将继续运行在合理区间,全年控制在3.5%的上限内已完全没有悬念,出现通缩的证据尚不充分。 五大变化亮点突出 调结构取得新进展 稳健的经济增长需要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盛来运认为,中国经济正在发生一系列重大而深刻的变化,这些变化都在推动着中国经济的质量和效益稳步提高。 产业结构在孕育新的突破。三产增速继续超过二产的趋势今年在延续,前3季度,三产增速为7.9%,高于二产的7.4%;三产比重达到46.7%,高于二产2.5个百分点。工业内部结构调整也在加快,新产业、新业态、新产品继续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而且整个经济向中高端迈进的态势非常明显。 需求结构有积极变化。今年以来投资增速继续高位放缓,出口增速开始换挡,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继续增强。前3季度,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是48.5%,比上年同期提高2.7个百分点,比资本形成总额增速的贡献要高7个百分点左右,整个经济再平衡的态势比较明显。 收入分配结构有所改善。前3季度,居民收入增速不仅比GDP增速高0.8个百分点,同时也高于财政收入8.1%的增速和企业利润增速,这意味着居民收入在国民经济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另外,城乡居民收入的差距继续减少,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倍差2.59,比上年同期缩小0.05。 区域结构也有所改善,东中西部区域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在增强。东部地区的引领作用更加明显,中西部地区在一系列区域发展战略的推动下,后发优势继续得到发挥。 此外,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成本消耗也有所减少。前3季度,单位GDP能耗同比下降4.6%。 “这5大变化是今年以来经济运行中几个突出的亮点,也是结构调整转型升级新的发展趋势。”盛来运说,“从这个角度讲,今年以来虽然经济增长速度略有放缓,但是增长结构在持续改善,增长质量有所提高,经济内生的新动力有所集聚,同时新经济的成分在茁壮成长。整个中国经济应该说继续在向好的预期方向发展。今后一个时期,要呵护好、引导好这些新趋势,进一步巩固加强经济稳中有进、稳中提质的好势头。” 产能过剩压力增大 调结构阵痛超预期 与此同时,也不能否认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巨大的事实。 三季度经济增速回落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要看到去年同期对比基数较高的客观原因,更要看到这是在三期叠加压力下结构调整的阵痛超出预期的必然结果。结构调整的阵痛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多年积累的传统产业的产能过剩问题仍然突出;二是今年以来房地产持续调整的累积效应有所增加。这两个因素,短期来看会影响相关企业的生产、消费和投资。 钢铁等大宗商品价格的下跌和生产放缓,反映出传统领域、传统行业为主的实体经济产能过剩的问题比较突出。去产能化、去库存化的难度比以前大,持续的时间也比以前长,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连续31个月负增长就是产能过剩矛盾的体现。 发展动力不断涌现 平稳较快发展可期 一季度7.4%、二季度7.5%、三季度7.3%,中国经济前3季度的表现虽不是大起大落,也可谓波浪起伏。下一阶段走势将会如何呢? 盛来运认为,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的可能性比较大,因为我国仍处在战略机遇期,支持经济平稳运行的发展条件和潜力比较大。 当前,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等新“四化”仍具潜力,中西部地区后发优势仍待发挥,再加上消费处于结构升级的关键阶段,这些都将为经济持续平稳增长提供新动力。此外不断加大力度的改革创新会给经济发展赋予新的活力。 当然,也要看到,提供新动力的新经济增长速度比较快,但体量还比较小,因此经济运行仍体现出较大的下行压力。在这种情况下,既要保持定力,继续加大改革和结构调整,同时也要进行适度的预调、微调,力争把经济稳定在一个合理、合适的区间。(经济日报记者 薛志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