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加快河南农业转型升级

19.04.2017  18:43

河南因大部分地区位于黄河以南,故称河南。远古时期,黄河中下游地区河流纵横,森林茂密,野象众多,河南又被形象地描述为人牵象之地,这就是象形字“豫”的根源,也是河南简称“豫”的由来。《尚书·禹贡》将天下分为“九州”,豫州位居天下九州之中,故有“中原”“中州”之称。河南全省总面积16.7万平方公里,地势西高东低,北、西、南三面由太行山、伏牛山、桐柏山、大别山沿省界呈半环形分布;中、东部为黄淮海冲积平原;西南部为南阳盆地。河南因大部分地区位于黄河以南,故称河南。远古时期,黄河中下游地区河流纵横,森林茂密,野象众多,河南又被形象地描述为人牵象之地,这就是象形字“豫”的根源,也是河南简称“豫”的由来。《尚书·禹贡》将天下分为“九州”,豫州位居天下九州之中,故有“中原”“中州”之称。河南全省总面积16.7万平方公里,地势西高东低,北、西、南三面由太行山、伏牛山、桐柏山、大别山沿省界呈半环形分布;中、东部为黄淮海冲积平原;西南部为南阳盆地。

      作为全国农业大省、粮食大省、畜牧业大省和农产品加工业大省,粮食生产是河南的王牌。2016年粮食生产再获丰收,产量达到1189.32亿斤,是历史上第二个高产年。我们用1/16的土地,生产了全国1/10的粮食,1/4的口粮。总书记2014年在河南调研视察的时候指出,河南这一张粮食王牌不能丢。河南计划到2020年建成6369万亩高标准粮田,确保2020年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达到1300亿斤。

      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对河南提出的打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创新驱动发展,基础能力建设,新型城镇化“四张牌”要求,河南省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四优四化”为突破口,以增加农民收入、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为中心,以调整优化结构、提高质量效益和深化农村配套改革、增强发展活力为重点,着力培育新主体、打造新业态、增添新动能、拓宽新渠道,加快推进农业转型升级,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强省,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

      河南以优势农产品为基础,以龙头企业为支撑,以加工集聚地为核心,着力打造乳制品、食品加工、果蔬、油脂、中药材、茶叶等12类542个现代农业产业集群。2016年全省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3.78万家,其中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7779家,实现营业收入2.3万亿元,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的29%,实现利润总额1871.7亿元。现在全国的方便面1/3来自河南,水饺7/10是河南的,火腿肠1/2是河南的,馒头1/4是河南的。2016年全省肉、蛋、奶产量分别达682.54万吨、422.5万吨、326.8万吨,分别位居全国第二、第二、第四。

      2016年全省主要农产品监测合格率均在98%以上,“三品一标”农产品总数2710个,基地面积占全省耕地面积的30%。全省有21个农产品品牌被命名为“中国名牌”,47个农业企业的产品商标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河南省级农产品品牌156个;地方农产品品牌207个。

      龙头引领促转化增值打造农产品加工强省

      河南省农产品加工业以农产品生产基地和农产品优势资源为基础,依托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产业集聚区和县域经济着力打造国内一流的面制品、肉制品和乳制品等主导优势产业,建设国内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果蔬、油脂、饮料等区域优势产业,培育国内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休闲食品、调味品等成长性产业,做强具有鲜明地域特点的特色农产品产业,初步形成了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特色明显、优势突出的农产品加工产业布局,努力提高农产品加工转化率和增值率,打造产业“升级版”,实现由数量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变,由分散布局向产业集群转变,由农产品加工大省向农产品加工强省转变。

      昔日中原粮仓 今朝国人厨房

      2016年,全省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3.78万家,其中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7779家,增加值同比增长7.1%,实现营业收入2.3万亿元,同比增长10.3%,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的29%,实现利润总额1871.7亿元,同比增长6.6%,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的36.17%,税金总额670.5亿元,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税金总额的34.30%,从业人员230.1万人,同比增长1.6%。

      农产品加工业已成为我省农业现代化的支撑力量和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河南从“中原粮仓”变为“国人厨房”。我省粮食及肉类加工能力位居全国第一,其中,面粉加工能力6100万吨,占全国的30%,居全国之首;火腿肠、味精、面粉、方便面、挂面、米面速冻制品等产量均居全国第一;肉类加工基地和速冻食品生产基地销售的产品,分别占全国市场份额的70%和60%。火腿肠的1/2、方便面的1/3、汤圆的3/5、水饺的7/10产自我省。其中,3/5的汤圆来自于河南的三全,1/2的饺子来自河南的思念,吃两根火腿肠有一根产自河南的双汇。农产品加工业已成为河南重要的支柱产业和经济增长点。

      龙头企业引领 百亿企业八家

      我省通过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培育出一批行业领军企业,不断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增强其辐射带动能力;同时,强化农业产业链构建,推动产加销各环节融合发展,大力推进科技创新,提升龙头企业核心竞争力,创建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推动龙头企业集群集聚。通过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发挥投资拉动作用,每年投资建设100个亿元以上加工项目,扩大加工企业规模。强化对重点龙头企业的监测服务、动态管理和政策支持,每年重点支持100家龙头企业新上项目给予贷款贴息。鼓励农产品加工企业通过兼并重组、参股控股,实现强强联合,培育一批农产品加工企业集团。

      截至2016年,我省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60家,省级761家。销售收入超10亿元以上的411家,超20亿元的117家,超100亿元的8家。全省涉农企业有17家在境内外上市。许多食品加工的龙头在河南,全国肉类综合10强中,河南有3家企业入选;方便面10强中,河南的企业占据半壁江山。生猪和肉禽加工业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2013年双汇集团以71亿美元并购美国最大的肉类加工企业史密斯菲尔德公司后,成为全球最大的肉类加工企业,生产基地遍布欧美亚三大洲10多个国家,营业收入1400多亿元。河南华英禽业集团是以肉鸭为主的大型食品加工企业,年加工肉鸭能力达到1亿只,居世界第一位,产品畅销20多个国家和地区,国际市场占有率在30%以上,成为“世界鸭王”。三全、思念速冻食品在全国市场占有率已近60%。

      原料基地稳固 产业快速发展

      我省初步建成了以优质专用小麦、玉米和水稻为主的粮食生产基地;以京广铁路沿线生猪产业带、豫西南肉牛、沿黄滩区奶牛、豫东豫北肉羊以及豫北肉鸡、豫南水禽为主的畜产品生产基地;以日光温室为主的豫北冬春菜生产基地、以塑料大棚为主的豫南早春和晚秋菜生产基地,日光温室和塑料大棚并重的豫东豫中冬春和早秋菜基地,及豫西山区越夏蔬菜生产基地;以沿黄大果花生、豫南豫西南小果花生、沿淮优势油菜、豫南芝麻、大别山区桐柏山区和黄淮海平原核桃、油用牡丹、油茶等为主的油料生产基地,豫西及沿黄故道苹果基地,信阳、南阳桐柏茶叶基地,焦作、南阳中药材基地等。

      种植基地更为稳固。截至去年年底,河南省已建成高标准粮田5375万亩,计划到2020年建设高标准粮田6369万亩,粮食生产能力稳定在1300亿斤。机械化生产水平不断提高,我省小麦生产机械化水平达到98%,玉米机播率达到89%,机收率达60%以上。经济作物种植基地面积6000多万亩,其中,蔬菜播种面积2658.80万亩,蔬菜及食用菌产量7807.61万吨,居全国第三位;果树种植面积730万亩,产量910万吨;油料作物播种面积2437.14万亩,产量619.09万吨,全国第一;其中花生产量509.19万吨、芝麻产量28.10万吨,均居全国第一位。玉米、棉花、水果、烟叶、中药材等主要农产品产量多年来稳居全国前三位。

      养殖基地不断壮大。河南省畜产品资源丰富,种类多、数量足、品质优。全省省级以上畜牧产业化龙头企业229家,牛、猪、禽、羊饲养量分别达1437万头、1.03亿头、16.5亿只和4027万只,分别居全国第一、第二、第三、第四位。全省猪牛羊禽肉总产量682.54万吨、禽蛋产量422.50万吨、牛奶产量326.80万吨,分别居全国第二、第二、第四位。

      依托众多的畜产品资源,河南大力发展畜产品加工业。到2016年年底,全省生猪、家禽、肉牛年屠宰加工能力分别达9000万头、11.1亿只、124万头,生鲜乳年加工能力达300万吨。

      主食加工业 市民最青睐

      按照主食和食品加工的口感、营养、品质需要,确定与之相适应的专用面粉生产;根据面粉加工企业对专用粉品质的要求,加快小麦品种结构调整步伐,彻底改变“以粮食生产决定加工,以粮食加工决定市场消费”的“供需倒置”状况。在加快调整小麦品种结构的同时,支持面粉加工企业研制适应主食馒头、面条和速冻、方便食品的加工需要,加大技术改造力度,调整自身产品结构,为主食和食品加工提供适销对路的优质原料。

      目前,全省共有主食加工企业近600家,年实际加工量1200万吨,实现工业总产值1738.8亿元。主食加工重点企业共建立自己的原料生产基地618.9万亩,带动农户154万户,中央厨房、主食加工配送中心营运而生(主要集中在原阳县)。全省主食加工企业在国内大中城市建立的销售网络和直销网点已有5000多个,初步形成了从原料生产到销售终端完整高效的产业链条,确保了食品安全。发展主食加工业进一步拉动了市场消费,全省居民从超市和市场购买馒头、鲜湿面条、油饼、油条、米饭等主食产品的人数已占总人数的56%,城市居民达85%以上,县城居民达到了83%,农村居民也达到了50%,极大地方便了群众生活,适应了市场需求。

      特色农产品 进出口猛增

      河南省已建成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121个,其中国家级20个,居全国第二位,省级101个。逐渐形成了干鲜蔬菜、活猪及鲜冻猪肉、果汁、调味品、食用菌等具有比较优势的出口品牌。全省出口农产品由原材料、半成品逐步向深加工产品转变,出口产品涵盖了猪肉、牛肉、鸭肉、鸡肉、花生、食用菌、果汁、四大怀药、猕猴桃、蔬菜、柳编、花卉种苗等我省多种优势食品农产品,形成了三门峡苹果、南阳香菇、许昌蔬菜、驻马店周口调味品、鹤壁信阳禽肉、漯河猪肉等为代表的特色优势出口产品基地。

      示范区以点带面的引领作用日益凸显,我省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整体水平得到有效提升。其中,仅漯河市鲜冻猪肉出口就占全省的90%以上、占全国的1∕4。西峡县年产香菇1.2万吨,占全国总量的1∕10,香菇出口总量占全国的70%,出口货值最高达60亿元。三门峡苹果出口突破10万吨。出口超1亿美元的还有竹木藤草柳制品、蔬菜及其制品、果汁、禽肉。同时,供港活猪16年安全无疫、8年无药残超标。有14个产品获得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总量继续保持全国第一。双汇、华英、永达等27家企业已向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蒙古、俄罗斯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行注册。河南出口速冻及脱水蔬菜生产企业备案已达108家,粮食及面糖制品生产企业61家,肉及肉制品企业42家,罐头企业34家,调味品26家。

      科技持续带动 帮助农民增收

      近年来,依靠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的技术力量,充分发挥技术创新作用,广泛开展科企对接活动,使更多的先进技术和生产装备应用于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提升核心竞争力,拉长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积极鼓励农产品加工企业通过自建、联建、合作等多种形式,建立科技研发机构。全省农产品加工企业经认定的国家级研发机构18个,省级研发机构123个,省级以上检测机构20个,院士工作站10个,博士后工作站13个,大专院校、科研机构的教学、科研基地和项目实验室29个。

      2016年,全省农产品加工业规模以上企业吸纳劳动力230万人,提供劳动报酬超过550亿元,平均每个劳动者获得报酬22914.8元,全省规模以上的农产品加工企业通过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等利益联结机制带动农户1330万户,占农村总户数的50%以上,增加农民收入335.2亿元,户均增加收入2520.3元。农产品加工业在农民就地就业和持续增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发展特色产业 助力脱贫攻坚

      开展特色农业产业扶贫是贫困地区人民群众的殷切期望。我省困难群众绝大多数集中在农业、农村领域,农业产业是农村贫困人口生活和收入的主要来源,也是扶贫开发的源头活水。对贫困地区来说,只有发展产业才能增加经济发展的新动能。

      去年,省委省政府发布了《河南省产业扶持脱贫实施方案》,提出到2020年,通过产业发展带动200万贫困人口脱贫,占全省“十三五”时期脱贫人口近一半;在我省重点发展8个脱贫产业,其中明确由省农业厅牵头的脱贫产业有4个,分别是特色农产品产业、优质粮食产业、设施农业、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畜牧养殖产业、乡村旅游产业、特色加工产业和电商流通产业等4个产业也要积极配合。

      河南认真落实农业部等九部委《贫困地区发展特色产业促进精准脱贫实施意见》,在53个贫困县编制的县级特色产业精准扶贫规划基础上,组织编制了《河南省十三五特色产业精准扶贫规划》。《规划》包含了特色产业精准扶贫现状、扶贫总体要求、重点任务、资金测算与投资计划、政策保证、组织实施等6个方面,覆盖我省53个贫困县、3249个乡镇、4625个贫困村,覆盖153.2万贫困人口,总投资1135亿元。

      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是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前提,要按照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立足贫困地区资源禀赋和市场需求,培育差异化比较优势,生产适销对路的农产品。要结合农业部现代农业示范区、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农业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和农业产业园“五区一园”建设,对有条件的贫困县市,优先指导支持创建,进一步提高产业集中度。凡是在“四优四化”布局中的贫困县和非贫困县的贫困村,要作为优先发展区域,调整优化种植结构,重点打造一批具有地域特点的优质专用小麦基地,发展一批园艺作物高标准规范化设施生产基地,建设一批高油酸花生绿色高产高效示范基地。在高标准粮田规划区内的46个贫困县,要通过加大贫困县高标准粮田建设支持力度,提高贫困地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农业产业扶贫,培育主体带户脱贫。新型经营主体是推动农业产业发展的主力,要把农业产业扶贫的着力点放在打造有带动脱贫能力的新型经营主体上,要围绕贫困地区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创建一批示范性家庭农场、示范性农民合作社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充分利用产业扶贫政策,催生扶持一批农民合作社,通过吸纳贫困人口入社、就业带动、股份合作、结对帮扶等形式,鼓励其参与到产业扶贫大局中。

      农业产业扶贫,打造品牌开拓市场。打造特色农产品品牌是推动农业产业发展的重要举措。要深度挖掘贫困地区资源、生态和区位比较优势,加强品牌建设和地理标志保护,积极发展“三品一标”农产品认证登记,在贫困地区创建一批区域公共品牌,培育一批特色农产品品牌,增强农产品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要利用省内外、国内外各种展示展销活动,大力推介贫困地区特色农产品,提高市场占有率。要借助此次全国农业品牌大会,展示品牌扶贫成果。引导各类农业经营主体与电商企业对接,让贫困地区特别是偏远地区生产的绿色农产品走出大山、走出河南,摆上国内外消费者的餐桌,使贫困人口生活得到有效改善。

      强化服务支撑,探索精准模式。农业技术服务是深化农业产业扶贫的手段,也是农业部门的优势所在。农业部门要加强贫困地区基层农技人员队伍建设,积极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依托万名科技人员包万村科技服务行动,加大对贫困户关键环节的技术指导和培训力度,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建立农技服务精准到户机制,专门成立农业精准扶贫技术小分队,开展“一对一”定点帮扶。

      构建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是产业扶贫的关键。去年,省农业厅筹措9000万元财政资金,探索涵养式精准产业扶贫新模式,在滑县、兰考县分别投入资金5400万元、3600万元,通过赠股形式,注入扶贫农民合作社或村集体经济组织,股权量化到每个贫困社员,扶贫农民合作社或村集体经济组织将扶持资金再入股龙头企业,建立“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村集体经济组织)+贫困户”利益联结机制,每年贫困户按股获得分红。今年,我们将继续进行探索,实施农业产业精准扶贫行动计划,部省涉农重点项目,涉及贫困县的将优先对接支持,对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进行定点帮扶,形成农业产业精准扶贫试点示范项目亮点。

      创建中原农业品牌建设现代农业强省

      河南是农业大省,也是农产品加工和农业品牌大省。2016年,我省粮食总产量达1189.32亿斤,油料、蔬菜、瓜果、水产等菜篮子产品供应充足,全省猪牛羊禽肉总产量682.54万吨、禽蛋产量422.50万吨、牛奶产量326.80万吨,分别居全国第二、第二、第四位。充足的原料供给促进了农产品加工的快速发展,全省农产品加工业达到7779家,实现营业收入2.33万亿元,占全省工业产值的三分之一。农产品加工业的快速发展,使河南培养出了一大批知名农业品牌。全省有21个农产品品牌被命名为“中国名牌”,47个农业企业的产品商标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河南省级知名农产品品牌156个;地方级知名农产品品牌207个。涌现出双汇、华英、三全、好想你、雏鹰、信阳毛尖、灵宝苹果等一大批知名企业和名牌。河南不仅成为全国名副其实的大粮仓、大厨房、大餐桌,也锻造了“河南制造”的农产品大品牌。

      加强品牌主体培育打牢品牌创建基础

      企业是品牌建设的主体,只有做强做大才能创建有影响力的品牌。长期以来,我们坚持产业集聚的发展理念,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集群。目前,全省农业产业化集群已发展到207个,分布在12个产业、50多个子产业中,基本覆盖全省优势农产品和区域性特色产业。2016年,全省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3.78万家,其中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7779家,增加值同比增长7.1%,实现营业收入2.3万亿元,同比增长10.3%,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的29%,实现利润总额1871.7亿元,稳居全省“第一支柱产业”。另外,我们调整财政支持方向,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作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补助、农业支持保护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农业结构调整专项等财政项目资金重点扶持对象,强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创建农民合作社示范社、示范家庭农场,创新“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等生产经营模式,促进完善主体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加速“两新”融合、一体化发展。2013年以来,省、市、县三级共安排16.6亿元专项资金,用于龙头企业新上项目贴息支持。目前,全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已超过17万家,为品牌创建培育了丰沃的土壤。

      加强品牌质量监管确保品牌产品品质

      坚持依托“三品一标”公用品牌发展企业品牌,推动企业品牌走向高端市场和国际化。全省各地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引导企业创品牌、创名牌。对获得“三品一标”认证的企业(农民合作社),分别给予5000元—10万元奖励,对获得省级、国家级名牌产品的分别给予5万元、10万元奖励。目前,全省“三品一标”农产品2710个,其中,无公害农产品1566个,绿色食品569个,有机农产品30个,获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登记的区域特色农产品65个。全省无公害畜产品产地466个,固始鸡、南阳黄牛等9个畜产品通过了国家地理标志认证。

      同时,强化质量监管,落实企业主体责任,部门监管责任,政府领导责任。在全省28个省辖市、直管县(市)和所有涉农县(市)区建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建成1个省级综合检测中心、18个市级检测中心、140个县级检测机构,构建起横到边、纵到底,全链条、无缝隙、网格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检测体系。农产品质检和品牌认证监管部门通过例行检测、监督检测、监督检查、年检和换证(续展、再认证)等手段,保持对获证企业和产品监管的常态化和持续性。同时,加强对企业内检员的培训,提升企业内部质量管理水平,全年各类抽检“三品一标”全部合格,确保了品牌农产品的质量和品质。

      加强品牌宣传推介营造品牌发展环境

      酒香也怕巷子深,创建品牌农产品需要多吆喝,更离不开政府部门的政策支持和发展环境的营造。一是建立品牌目录。我们从“三品一标”农产品中,遴选20个省级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34个省级农业企业品牌,100个省级特色农产品品牌,207个地方级农产品品牌,建立了河南知名农产品品牌目录。实行动态管理,实时发布信息,接受社会监督,优进劣汰。二是加强品牌宣传。充分利用报纸、电视、网络等传统媒体,宣讲普及农业品牌知识,组建“河南农产品质量安全交流群”“三品一标大家庭”等覆盖全省的微信群和QQ群,多渠道发送品牌建设动态,形成了农业部门领唱、企业合奏、媒体跟进的宣传态势,实现了纸媒有板块、电视有画面、电台有声音、网站有动态、QQ群里有消息、朋友圈有喝彩的农业品牌宣传格局。三是搭建推介平台。积极组织我省农业知名品牌参加省内外大型农业展会,扩大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促进产销衔接。已连续参加了农业部主办的14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累计参展企业2084家,贸易签约额1105亿元,有110个产品获得农交会金奖产品。我省主办、承办了多届“中国(驻马店)农产品加工业投资贸易洽谈会”“中国(信阳)国际茶业博览会”“中原畜牧业交易博览会”“中国(漯河)食品博览会”等专业展销展览会,影响力逐年提升,让更多的河南农业品牌产品走出去,让更多的人了解河南农业品牌。

      加强品牌示范带动提升农业比较效益

      在由吃得饱向吃得好的转变中,农产品的品牌影响越来越大。在消费者眼中,品牌代表着过硬的质量,代表着让人放心的信誉,代表着生活的品位,甚至也代表着一个省的形象。品牌的创建带动了产业链的延伸,推动了产业的发展。

      漯河双汇集团作为以肉类加工为主的大型食品集团,始终围绕“双汇”这个大品牌做文章,以屠宰和肉制品为核心产业,已经形成以养殖业、屠宰业、肉制品加工业、化工包装、物流配送等一体化的产业链。年产销肉类产品300多万吨,年销售收入500多亿元,在收购了美国史密斯菲尔德公司后,在肉制品、生鲜品和生猪养殖三大领域均排名全球第一,成为全球规模最大、布局最广、产业链最完善、最具竞争力的猪肉加工品牌。

      三门峡市立足“灵宝苹果”这个区域公用品牌优势,坚持把苹果产业作为推动农民增收的支柱性产业,着力打造优势区域,持续培强苹果品牌,有力地促进了全市果品产业的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2016年,苹果种植面积177万亩,实现产值63.6亿元,占全市农业总产值的33%,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四分之一来自果品产业。

      信阳种茶已有2300多年的历史,信阳毛尖1915年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蜚声海内外。1990年,在全国绿茶评比中以最高分获得中国质量奖金奖。近年来,信阳市充分利用信阳毛尖这个金字招牌,大力发展茶产业,全市茶园面积已达210万亩,茶产业年产值达100亿元。有茶农近100万人,从业人员120万人,茶产业已发展成为信阳特色农业经济和农民致富的重要支柱产业。

      除此之外,我省以“三全”“思念”为主导的冷冻食品系列品牌,以“好想你”枣为主导的特色食品系列品牌,以“白象方便面”“一加一面粉”等为主导的面制品系列品牌等,在提高农民收入、提升农业农村效益等方面都起到了巨大的主力军作用。

      河南将继续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特色农业资源、产业为依托,以现有传统优势品牌为基础,大力发展品牌农业,强化品牌引领,加快推动由河南制造向河南创造、由河南速度向河南质量、由河南产品向河南品牌转变,促进河南由农业大省向现代农业强省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