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新常态下的河南应对

23.01.2015  10:36
  河南省委九届八次全会通过的《河南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现代化建设战略纲要》指出:“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呈现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的特点。”郭庚茂书记在省委经济工作会议上指出:“河南与全国一样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同全国相比,既有共性的一面,也有自身个性的一面。”根据省委九届八次全会和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我们要把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这个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作为核心要求,结合河南实际,深刻认识、科学把握新常态,顺势而为、乘势而上、主动作为,不断迈出河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现代化建设的新步伐。
  
   深刻认识新常态,准确把握河南的个性特征
  
  经济新常态是不同以往的、相对稳定的趋势性发展状态。对于异质性较强的大国经济体而言,在深刻认识全国经济新常态的基础上,科学把握区域的个性特征,对于适当缩小政策单元、提高政策的指向性和精准度、促进区域科学发展,是十分必要和迫切的。
  
   (一)着眼大势,科学研判新常态下的区域特质
  
  进入新常态,我国经济呈现出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三大特点,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出口和国际收支、生产能力和产业组织方式、生产要素相对优势等发生了趋势性变化。作为大国经济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各区域在要素禀赋、发展阶段、约束条件等方面呈现较强的异质性,所以,各个经济板块特别是中西部经济大省,进入经济新常态后势必面临一些新的情况,呈现出特有的个性特征即区域特质。科学研判新常态下的区域特质,对这些经济大省寻求新的突破,争取更大作为,实现后发赶超,具有重要意义。
  
  河南省委经济工作会议从六个方面阐述了新常态下河南有别于全国的个性特征:一是靠能源原材料工业支撑增长的传统资源优势在减弱,但交通物流、产业集群等优势在上升;二是生产要素的成本优势在减弱,但生产要素保障优势并没有丧失;三是新常态下内需不足的矛盾更为突出、动力转换没有完成,但投资、消费需求潜力巨大,市场、区位优势日益凸显;四是世界经济深度调整,全球总需求不振,出口拉动减弱,但承接产业转移、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机遇依然存在,通过转移替代扩大出口份额还有很大空间;五是拼资源拼消耗的粗放型发展模式不可持续,靠数量扩张和打价格战支撑的低层次竞争模式难以为继,但在电子商务、智能手机、新能源汽车等方面与先进地区基本处在同一起跑线上,有可能迎头赶上、抢占先机;六是特别要看到,国家实施“一带一路”战略、出台政策措施,为我们提升在全局中的战略地位,在高铁、水利等重大基础设施方面争取国家支持带来了很大机遇。
  
  省委省政府关于新常态下河南个性特征的分析,体现了河南决策层承天接地、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负责精神,表明了我们对新形势下区域经济发展规律的新认识,显示了我们对变化中的省情认知达到了新高度,是科学谋划河南发展大计的思想基础和必要前提。
  
   (二)立足省情,探寻个性特征生成的内在逻辑
  
  从河南经济新常态的个性特征中可以看出,当前河南经济发展存在三个“变与不变”:一是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没有变,但战略机遇期的内涵和条件发生了深刻变化,一些传统优势机遇正在消失,但改革创新和结构调整的新优势新动力不断集聚形成;二是全省经济发展总体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但经济发展方式和增长动力发生深刻变化,特别是增长动力的变化尤为突出,必须因势利导、与时俱进,不能抱着思维定式、刻舟求剑;三是实现中原崛起河南振兴富民强省的目标没有变,但新形势下推进建设的具体内容、方式和路径发生了新的变化,必须高度关注发展中的变化、变化中的变量,科学研判各种新情况新问题。
  
  新常态下之所以出现河南的“个性特征”,主要原因有几个方面:
  
  一是特定发展阶段所蕴含的巨大发展潜力。河南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进阶段,部分地区工业化刚刚起步,城镇化率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黄淮地区城镇化率只有35%左右,工业化、城镇化所蕴含的投资空间和消费潜力巨大;河南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投资空间大,需求增长潜力大,仍可以继续发挥在促进增长中消费的基础作用和投资的关键作用;河南服务业占比低于全国14.1个百分点,随着工业结构优化升级和专业化分工加快,现代物流、金融保险、信息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空间巨大;全省外贸依存度较低,总量较小,出口和承接产业转移潜力巨大。
  
  二是特殊省情所形成的综合发展优势。河南作为经济大省、人口大省,大省优势突出,积极应对市场变化的韧性大、潜力大、回旋余地大,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有基础和条件,发展传统产业有优势和潜力;河南地处连接东西、贯通南北的战略枢纽,区位、交通、物流优势突出,特别是构建“米”字形快速铁路网,有利于推动形成建设大枢纽、发展大物流的格局;河南作为人口大省,人力资源要素优势依然存在,在发展食品、轻工、纺织、电子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传统产业方面潜力很大;河南作为后发地区,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孕育兴起、新业态新模式迅猛发展的背景下,完全有可能在创新驱动中促进发展、实现后发赶超。
  
  三是多年持续作为所产生的累积效应。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河南注重谋划事关经济社会发展的方向性、根本性、全局性问题,成功推动粮食生产核心区、中原经济区、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三大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先发效应、带动效应、聚合效应、示范效应进一步凸显;按照打造富强河南、文明河南、平安河南、美丽河南和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建设、加强和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制度建设总布局,加快推进先进制造业大省、高成长服务业大省、现代农业大省建设,积极培育新兴业态,使河南的战略地位得到进一步提升;推进产业集聚、人口集中、土地集约,加快构建“一个载体、四个体系”,坚持用大枢纽带动大物流、用大物流带动产业群、用产业群带动城市群、用城市群带动中原崛起河南振兴富民强省,谋划实施了一批打基础管长远增后劲的大事要事,基础设施、发展载体等支撑能力不断增强,发展势能不断积蓄。
  
  四是长期开放发展所带来的创新红利。长期以来,河南把改革开放作为活力之源,贯穿到各领域各环节,以改革促开放,以开放促发展,着力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激发经济社会发展活力。先后确立开放带动战略、开放带动主战略、对外开放基本省策,构建举省开放体制,在开放中积极创新思路举措、增强创新驱动能力,主动融入国家区域发展新棋局;依托中原经济区、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建设,积极承接产业转移,把手机等产业从沿海吸引过来,2014年手机产量达到1.4亿部,有效拉动了经济增长,在全国出口不景气的情况下全省出口增长近10%,很大程度上是靠转移替代实现的。未来一个时期,河南仍然具备参与国际分工、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比较优势,可以继续放大开放改革的创新红利,通过扩大开放合作、承接产业转移等促进发展。
  
  上述分析说明,省委九届八次全会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现代化建设的决策部署符合中央要求、符合河南实际,是完全正确的;把新常态的变化转化为河南争取优势、抢占先机的机遇,“实现几何级增长”,是完全可能的;而要把可能性转变为现实性,实现稳增长的预期目标和持久的、健康的、更长远的发展,则需要我们善于观大势、谋大事,进行系统的谋划和扎实的工作。
  
   积极适应新常态,系统谋划河南发展战略思路举措
  
   (一)树立新理念,转变发展方式
  
  面对新常态,必须清醒认识增速换挡回落的客观必然性,树立发展新理念,力求经济保持合理增速,为新常态下的结构调整创造条件、赢得空间。要努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尽快转变与新常态不相适应的领导观念、体制机制和方式方法,做到观念上适应,认识上到位,方法上对路,工作上得力。要切实转变立足点,不再以GDP论英雄,以提高质量效率为中心,把经济工作的着力点转到转方式上来,在中高速状态下实现结构质量效益“上台阶”,做到减速不减势,减速不减效。要全面推进依法治省,提高领导经济工作法治化水平,自觉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来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要坚持以人为本,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不断完善就业创业服务体系,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发展社会事业,扎实推进社会建设。要处理好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关系,加快美丽河南建设,持续改善环境质量,标本兼治,多管齐下,朝着天蓝水净地绿目标不断前进。要把握科学思想方法,扩宽视野,创新思路,摆脱“换挡焦虑”和“本领恐慌”,用正确的方法做正确的事,学会用改革办法、市场手段和开放途径发展经济,不能陷入思维定势,刻舟求剑。要转变政府行为方式,调整政府支持方式,由直接支持具体项目改为设立投资基金,对传统支柱产业也要改变政府直接补贴等老办法,积极探索市场化的支持手段,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二)重塑新动力,积蓄发展势能
  
  新常态下增长动力转换的深刻变化,意味着产业布局的重新洗牌,从而使一些区域有可能在重塑新动力积蓄发展势能,形成有利态势。要清醒认识动力转换的长期性,强化改革推动、开放带动、创新驱动,着力扩大增长点、转化拖累点、抓好关键点、抢占制高点,利用好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正处于此消彼长的结构变化机遇,破解增长动力转换青黄不接的难题。要在继续注重要素驱动、投资驱动的同时,下更大力气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抓住新一轮产业革命和技术革命的战略机遇,加快推进以科技创新为重点的全面创新,拓展丰富创新的内涵,切实加强观念创新和思维方式创新,抓住当前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的机遇,积极开展产品创新、业态创新、商业模式创新,抢占发展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的先机,大力培育新的增长动力。要更好发挥投资的关键作用和消费的基础作用,通过转移替代扩大出口份额,着力稳投资、促消费、扩出口,形成“三驾马车”更加协调均衡的混合动力。要弥补服务业发展短板,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优化三次产业结构,促进产业深度融合,形成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传统支柱产业、现代农业“四轮驱动”的发展格局,为新常态下的河南转型发展提供持续动力。
  
   (三)培育新优势,增强发展后劲
  
  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后,区域竞争更加激烈,东部地区转型升级占得先机,中西部地区多个增长极赶超提速,这就要求我们科学应对,要加大工作力度,在推动局部比较优势向综合竞争优势转变上迈出更为坚实的步伐,努力寻求并培育后续竞争力。要提升载体平台优势,全力推进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建设,打造“一带一路”互联互通的重要枢纽和内陆地区融入“一带一路”战略的核心支点,探索以航空驱动型区域经济发展新模式,继续推动产业集聚区提质转型创新发展,进一步提升商务中心区、特色商业区支撑能力和服务功能。要提升基础设施优势,全力推进郑州机场二期工程建设,全面推进米字形快速铁路网建设,加快推进郑州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建设,及时跟进国家“互联网+”行动计划,建设网络强省,提高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水平,打造重要的公路、铁路、高铁、航空和信息枢纽。要提升要素保障优势,加快推动人力资源大省向人力资源强省转变,构建城乡一体的人力资源市场,加快发展金融业,构建多元化投融资渠道,创新土地供应方式,建设城乡统一的土地市场,促进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加强能源、水利、生态支撑体系建设,调动各种生物资源、化石资源向终端产品延伸,变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
  
   (四)构筑新格局,拓展发展空间
  
  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提出实施“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三大战略,统筹推进“四大板块”与“三个支撑带”的战略组合。要深刻认识全国区域发展大势,充分发挥河南的区位、产业、资源等优势,围绕国家战略找准发展定位,在服务全国大局中发展自己。要优化经济发展空间格局,依托河南与“三大战略”地缘相邻优势,积极向中央大布局靠拢,实现向东与海上丝绸之路链接,向西与丝绸之路经济带融合,向北与京津冀对接,向南与长江经济带联动,借势借力发展,以航空网络贯通全球,建设连接东西、沟通南北的运输通道和中心枢纽,构建国家区域发展新格局的重要战略支撑点。要优化城镇化空间格局,以国家实施城市群规划为契机,切实推动中原城市群发展,加快推进高铁沿线城市经济带建设,依托郑州、洛阳“丝绸之路”节点城市定位,谋划建设亚欧大宗商品商贸物流中心、丝绸之路文化交流中心、能源储运交易中心,打造区域均衡、多点支撑的发展态势。要优化对外开放格局,以强化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国际功能为着力点,进一步拓展对外开放空间,充分发挥航空物流系统作用,积极开展与境外国家与地区航空运输合作。要加快郑州国际陆港建设,巩固郑欧国际班列领先地位,加快进口肉类指定口岸、汽车整车进口口岸建设,全面运行河南电子口岸,扩大跨境贸易电子商务服务试点。要优化区域生态格局,把生态文明理念融入河南现代化建设全过程和各领域,持续优化国土空间开发,加快构建“四区三带”区域生态格局,积极推动淮河生态经济带列入国家规划,大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
  
   (五)创建新机制,释放发展活力
  
  深化改革、创新机制是推动发展的根本动力,要以更大的勇气、更有力的举措,加快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进一步释放河南经济发展的制度红利。要坚持问题导向,聚焦影响河南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障碍深化改革、聚焦河南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深化改革,围绕适应新常态创新机制体制,既要借鉴国内外经验,也要结合区域特色,因地制宜地走出一条符合自身特色的创新改革之路。要深化各个方面各个领域的改革,继续简政放权,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加快建立和完善政府权力清单制度,全面推进各级政府机构改革;以增强国有企业活力、提高国有资本运行效率为目标深化国企国资改革,加快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创新管理机制、经营机制、监管机制;加快金融体制改革,支持各地发展创业投资基金,探索政府投融资公司多元化融资模式,启动农村金融改革实验,积极开展民营银行试点,全面推进县级农商行组建工作;加快财税体制改革,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稳步推进扩大“营改增”试点、煤炭资源税从价计征等税制改革,启动涉企资金基金化改革试点,改革省属高校财政拨款机制和财政科技经费分配机制;深化价格改革,全面放开竞争性领域和环节的商品、服务、要素价格,积极稳妥推进水电气等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加快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推进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拓展试点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扎实开展县域医疗联合试点,完善全民医保体系,深入推进社会办医。
  
   主动引领新常态,努力开创河南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
  
  对新常态不仅要积极适应,还要主动引领。为此,必须进一步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化危机为机遇,变压力为动力,在变化中抢占先机,在引领中提升地位,努力开创河南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
  
   (一)保持战略定力,实现增长速度和质量效益相结合
  
  就河南来说,当前经济增长速度的下降,是国内外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也符合河南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就全国而言,预计2015年经济增速还可能下滑,河南还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加速阶段,经济增长还有很大的潜力,保障民生和就业的压力还很大,忽视支撑条件刻意追求短期效应的“快”不可取,错失发展机遇放任经济增速下行的“慢”也不可取,我们仍然要继续做大经济总量,保持经济增长大体高于全国一个百分点以上的增速,为质量效益提升提供战略空间,在调整结构中保持经济合理的增长。因此,我们要引领新常态,就要保持战略定力,认识河南的潜在经济增长率,积极作为,加快调整产业结构,不断转变发展方式,积极扩大对外开放,实现遵循经济规律的科学发展、遵循自然规律的可持续发展、遵循社会规律的包容性发展,把各方面的注意力更多地引导到加快转型升级、培育新的增长动力上来。
  
   (二)突出结构优化,实现调整存量与做优增量相结合
  
  当前,结构调整已经成为经济新常态下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牛鼻子”。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我国经济结构正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存的深度调整,这是中央对经济形势做出的新的判断和对结构调整做出的总体要求。当前,河南虽然总体上已步入工业化中后期,但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产业结构不合理、生产力水平参差不齐的矛盾相当突出,传统产业与现代产业交织、资本密集型产业与劳动密集型产业并存。因此,河南的产业发展和结构调整必须从实际出发,坚持以增量带动结构优化,以创新促进产业升级,同步做好增量调整和存量优化两篇大文章。一方面,要依托增量扩大总量、提高质量,大力发展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的现代产业,增创发展新优势;另一方面,要通过科技创新优化存量,不断做强做大传统优势产业,提升产业层次,拉长产业链条,做优产业结构,壮大产业集群,走出一条富有河南特色的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之路。
  
   (三)把握态势趋势,实现立足当前与着眼长远相结合
  
  当前与长远是辩证的统一,做一切工作都要注意处理好当前与长远的关系。我们强调求实效、谋长远,求的不仅是一时之效,更有意义的是求得长远之效。当前有成效、长远可持续的事要放胆去做,当前不见效、为长远打基础的事也要努力去做。因此,引领新常态必须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找准着力点和切入点,有效实施既兼顾当前又惠及长远的政策举措。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家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要求,在推进传统产业技术改造、优化升级的基础上,扎扎实实做好事关长远的基础性工作。要更加注重发展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节能环保产业,更加注重发展现代物流、信息、金融、文化旅游等高成长性服务业,更加注重提高对外开放的水平,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更加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更加注重各项改革任务的落实,努力实现全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同时,要力戒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的做法,避免出现“前任的政绩,后任的包袱”,甚至犯下不可补救的过失,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四)注重统筹协调,实现借助外力与激活内力相结合
  
  发展需要外力和内力的同向助推。引领新常态,必须将借助外力与激活内力有机结合起来,要坚定不移地探索巧借外力实现弯道超越的发展新路径,科学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提高专业化、集群化、精细化招商水平,集中精力抓具有引领性、突破性、方向性的重大产业化项目。同时,注重引资、引技与引智相结合,吸引跨国公司到河南设立区域总部、研发中心、培训中心等;要进一步扩大开放领域,鼓励央企、外资等参与国有和民营企业改组改造,实施外贸提升战略,探索建立国际自由贸易区,深度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要持之以恒激发内在活力重塑发展新动能,深入挖掘本土企业潜力,发挥其先天的地缘、人缘等自身优势,坚持对本土企业与外来企业一视同仁、平等对待,助其实现借力腾飞;全面深化改革,重点在国企改革、行政管理体制、新型城镇化及民生领域找准突破口、发力点,激活和释放更大的市场活力、社会活力和企业活力;切实把创新驱动战略落到实处,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完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让科技创新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
  
   (五)坚持底线思维,实现推动发展与稳控风险相结合
  
  发展是目的,稳定是条件。引领新常态,必须坚持把推动发展和稳控风险结合起来,把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协调统一起来,在动态中实现平衡,在平衡中求得发展。发展不足仍然是河南面临的最大问题,引领新常态,仍要把坚持发展作为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全省各项工作的首要任务,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做大全省经济总量,推动全省经济迈上新台阶。同时应清醒认识当前全省正处于经济发展转型期和社会矛盾凸显期,要加快推进企业兼并重组,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综合运用市场手段和行政手段,避免煤炭、钢铁、电解铝等传统行业出现严重经营困难引发相应的经济风险甚至社会风险;不断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从制度上规范地方投融资平台运行,加强全省银行业监管,建立民间借贷法律法规,拓宽居民理财渠道,避免金融领域的隐性风险显性化;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健全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利益权益机制,关注和解决社会转型过程中的社会心理问题,防止心态失衡引发恶性社会治安事件,引发社会矛盾。
     ■课题主持人:喻新安  魏一明  谷建全  陈明星  赵西三  王雪云
  
  ■课题组成员:
        赵然  唐晓旺  袁金星  左雯    郭志远  王建国  杨兰桥  王新涛  刘晓萍  李建华  完世伟  王玲杰  毛兵    袁凯声  闫德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