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高教》刊载校长孔留安在2016级新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

23.09.2016  23:34

                每年开学季,各高校的校长都会给新生上入学的第一堂课,他们把对新生所寄予的厚望全都融到每一句话里,为前方的大学之路引领方向,让新生的大学从这里起航!今天,我们来看看河南科技大学校长孔留安在大学的第一堂课上为新生都传授了哪些知识。
                          假设我是你们中的一员,是今年考入河南科技大学的一名新生,那么我会给自己做一个什么样的设计呢?大学可是人生中最为重要的一段经历,一定程度上说它决定着一个人未来的发展走向。你们考虑过这个问题吗?我对此有这样的考虑:“感知千年帝都之底蕴,承继河洛文化之精髓,经受现代大学之洗礼,成就中国梦想之功业。”
                          1 为什么要“感知千年帝都之底蕴”?
                          用最短的四句话来概括洛阳:“千年帝都、牡丹花城、河洛之根、丝路起点”,这也是洛阳的四大名片。我今天只择其二简要述之。先说“千年帝都”,洛阳的历史是考古而不是传说。就在我校东北方向不远处的二里头遗址,为我们不停诉说着夏商时期的帝都故事。从二里头遗址考古佐证了夏王朝和夏文化的存在,这里就是夏朝君主太康、仲康和最后一位帝王夏桀的都城。经测定,其绝对年代在公元前1900年左右,距今已有近4000年的历史。夏都斟鄩、偃师商城、东周王城、汉魏故城、隋唐洛阳城等五大都城遗址,举世罕见。洛阳先后有13个朝代、105位皇帝在此建都,君临天下,加起来足足1500多年。我讲这些的意思是说,洛阳作为河洛地区的中心,河洛文化的根源,乃一百多位帝王选址建都的地方,怎么会不是一个好地方哪!河南科技大学在此办学没有选错,同学们在此求学也没有选错。我们应该珍惜所拥有的这一切。作为尚未弱冠之年的同学们,怎么不可以把百名帝王首选之地、中华文化主要源头河洛文化之灵气,转化为对外感知和理解的能力,转化为聪慧和秀美的气质!
                          2 为什么要“承继河洛文化之精髓”?
                          河洛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主要源头,是中华民族的主流文化。河洛文化指的是中国古代河洛地区的文化,是黄河中游所涵盖区域所形成的特有文化。而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地区是西周“何尊铭文”上最早记载的“中国”。在座的同学们知道这里原来就是牙牙学语时就在说的“中国”吗?  河洛文化的主要标志是“河图洛书”,而“河图洛书”乃中华文明之始。据《易·系辞上》记载:“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这里《辞海》的解释是:“有龙马从黄河出现,背负‘河图’;有神龟从洛水出现,背负‘洛书’。伏羲根据这种‘图’、‘书’画成八卦,就是后来《周易》的来源。”而《周易》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人文实践的理论根源,是古代汉民族思想、智慧的结晶,被誉为“大道之源”。另外,包罗万象的阴阳太极图就出自洛河与黄河交叉处清水和浑水漩涡所形成的自然现象。试想4—5年的大学生活在这里,如果在学习一门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有意识地接受一下河洛文化的熏陶,那将会受益终生!
                          3 为什么要“经受现代大学之洗礼”?
                        今天的河科大是国家国防科工局与河南省政府共建高校,是国家中西部基础能力建设工程支持高校,是国家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优秀高校和全国创业教育示范高校,已初步建设成为一所工科优势突出、理工农医文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高水平综合性大学。目前,学校正在沿着李克强总理和省委、省政府确定的“建设国内先进、居于省内高校前列、具有自身特色的综合性大学”的发展目标努力奋斗,力争把学校真正办成“学生的大学、学者的大学、崇尚学术的大学、具有一流校风的大学。”让社会认同,让师生满意,这是全校上下共同的奋斗目标和价值追求。
                            恰逢其时,你们今年来了。作为校长我会全心尽责,全力履职,不辱使命。如果我是一名大学新生,我一定会保持风华正茂的书生意气,具有激扬文字的少年豪气,培养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无畏勇气,确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坚持好学乐学;相信天道酬勤的古训,坚持勤奋刻苦;做出智慧人生的选择,坚持德行天下。努力做到与人为善,待人以诚,有助人为乐的精神和成人之美的气度,学会与人和谐相处,合作共赢。想当年毛泽东主席描写他年轻求学时说“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我想今天的你们完全可以成为另外一番情景:“携来百侣同游,看今朝和平年代牛”。
                          4 为什么要“成就中国梦想之功业”?
                          当今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已经成为海内外14亿中国人的共同愿望,也越来越被包括西方发达国家在内的世界各国所关注。作为同时代青年的优秀代表,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又该当如何呢?
                          中国近代学术史上享有国际声誉的杰出而著名学者王国维先生在其《人间词话》里谈到治学经验时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
                          第一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词句出自晏殊的《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词之原意当然是悲情写照了,景既萧索,人又孤独。但王国维先生借用此句则解为:欲成就大事业、大学问者,首先要有耐性,要执着追求,应登高望远,确立方向和目标。
                          第二种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引用的是北宋柳永《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最后两句,原词是表现追求爱情的艰辛和爱之无悔的情怀。王国维先生则别具匠心,以此两句来比喻欲成就大事业、大学问者,在追求理想和事业中不会轻而易举,唾手可得,必须矢志不渝,孜孜以求。
                          王国维大师妙用以上两首词句却正好与孟子“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的高论相契合。《七律·劝学》有诗云:学林探路贵涉远,无人迹处偶奇观。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前人智慧,不可不鉴。吾辈何从?择与今天!
                          第三种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是引用南宋辛弃疾《青玉案·元夕》词中的最后四句。梁启超称此词“自怜幽独,伤心人别有怀抱”。而王国维先生以此词最后的四句为最终之境界,这虽不是辛弃疾词之原意,但用于说明成就大事业、大学问者,功到自然成的深刻哲理,实乃妙不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