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薯银行”让农户吃下“定心丸”

02.09.2014  13:15
      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只要用心、敢于拼搏就会到达成功的彼岸,但成功的背后是奋斗的辛酸辛苦和毅力。一块薯种可以脱贫致富,一个研究中心可以建成红薯银行,一段创业故事可以释放正能量。在正阳县真阳镇乐堂村,提起叶启营在梅营红薯研究中心建了个“红薯银行”的事儿,乡亲们都说他是“脚踏实地干事,实实在在为人,真不愧‘从红薯地里走出来的劳动模范’”。
 
      一村一品 科普富民
 
      2009年3月,叶启营创办的梅营红薯研究中心,被省人社厅外专局授予“河南省一村一品引智示范基地”,他按照“成立一个研究中心、建一个科普基地、推广一项新技术、发展一项主导产业、带动一方经济、致富一方农民”的指导思想,先后投资86万元,建成一座面积为600平方米的集科普培训、科研、生活和办公于一体的综合两层楼,创办了“农家书屋”和梅营红薯专业合作网站;在科普示范基地建立良种繁育示范区、品种对比生产区和推广区,全部使用喷灌、滴灌节水设备和无公害标准化栽培技术,成功研究繁育出“梅营2号”、“梅营7—2”和“梅营8号”等8个新品种。叶启营利用“农家书屋”为会员举办“红薯讲座”166期,开展网上远程培训、科技夜校,先后培训薯农8600人次,免费印发《“梅营”系列无公害标准化栽培技术规程》、《“巨洋”牌红薯冷床双膜育苗技术》、《“梅营7一2”标准化栽培技术配套集成》等明白纸6万余份,成功推广了“直观声像法”、“田间观摩法”、“全程承包法”、“科技扶贫帮带法”等多种推广新技术,做好种薯供应、技术指导、农资配送、机耕机收、小额贷款担保和产品回收等配套服务工作,有效解决了薯农技术水平低、资金短缺以及卖薯难等问题。目前,正阳县推广“梅营”系列红薯面积达12万亩,总产28万吨,年实现产值达5.23亿元,2011年参与种植的2.8万户农户户均增收1.5万元,人均红薯收入5800元。
 
      校企对接 转化成果
 
      叶启营采取“校企对接、引智示范、合作推广、利益共享”的办法,先后与中国农科院、北京农业大学、西北农大、河南农科院、国家甘薯改良中心等一大批国内知名科研单位和院校建立了长期的技术合作关系。他创办的梅营系列红薯研究繁育示范中心成为这些院校和科研机构的实验、实习基地。他还与中国农业大学联手共建全国第一家以红薯专业户为主的绿色作物研究所。
 
      为了转化科技成果,叶启营不仅向国家知识产权局申请了技术专利,研究中心还注册了“梅营”、“巨洋”牌两个商标,成为中国最早注册红薯商标的农民。2012年以来,叶启营创办了“红薯世博园”,成功引进示范推广淀粉加工型的“徐薯32”、“豫薯13”、“商薯19”、“济薯25”、“龙薯24”、“秦薯9号”等,食用型的“西农431”、“秦薯7号”、“徐薯55—2”、“香薯1号”“四季红601”等,保健型的“徐薯34”、“济黑1号”、“紫薯2号”、“梅营9号”等,果脯型的超甜红薯“短蔓台农69”、“徐薯32”、“苏薯16”、“济薯26”、“五指参薯”等7类色彩系列红薯70多个品种。梅营红薯研究中心已成为具有经营名、特、稀、优红薯并集红薯繁育、示范、科研、储藏、保鲜、育苗、推广、加工、销售为一体的龙头型产业化专业合作社。
   
      龙头带动 树立品牌
 
      为了打造“梅营”、“巨洋”牌红薯商标的品牌,叶启营发誓要把梅营红薯研究中心建成“龙头”,不让一名会员在共同致富路上掉队。2010年10月,叶启营依靠信用贷款30万元,购置了粉丝、粉皮、粉面加工生产设备,筹建了梅营红薯食品加工厂,实现就地加工增值,通过研究中心资源优势、技术优势、品牌优势,指导组织农超对接、农企对接、网络联动模式,走红薯产业化路子。
 
      产业龙头带,花香蝶自来。叶启营有机地把商标战略与红薯产业化经营结合起来,采取“研究中心+基地+企业+商标+农户”的经营模式,抓企业龙头,建研究中心基地,树商标品牌,拓展城乡市场,联接千家万户。叶启营在组织会员转变经营增长方式上,坚持“红薯产业化经营是主导,市场化运作是保障,社员共同致富是目标”的基本原则,着力改善仓储、物流环节,建设“梅营”系列红薯保鲜包装、加工车间和大屋窖保鲜,兴建40万公斤的储藏库12座,回收会员生产的红薯进行储藏增值,形成“红薯银行”。社员把秋季生产的红薯“存入”研究中心里的“红薯银行”,第二年春季又把“存入”的红薯取出来育苗,还可以“存”红薯,“贷”种苗,“贷”粉丝、粉皮、粉面。同时,梅营红薯研究中心“梅营红薯食品加工厂”与社员签订无公害“梅营”牌红薯回收合同后,采取无偿提供种苗、提供农资、技术服务,回收产品“六包”、“六统一”的全程服务办法,即包种苗、包农资、包技术、包储藏、包加工、包销售,统一生产资料、统一标准化栽培、统一储藏保鲜、统一加工销售、统一商标品牌、统一经营核算,让专业研究中心成为企业的生产加工车间,延伸了红薯产业化链条。“梅营”红薯每年依靠“订单农业”在周围县、市有规模生产红薯达46万亩,使3万多户享受到红薯产业化经营的成果。
 
      回报社会 硕果累累
 
      有耕耘就有收获,有品牌就有市场。如今,叶启营领导的梅营红薯研究中心拥有资产达到260万元,每年他收入60多万元。但他致富不忘科技扶贫,致富不忘公益慈善事业。20年来,叶启营个人投资5万元举办全国红薯大奖赛,又自筹资金10万元创办了“农家书屋”,免费为会员借阅科技图书3500人次;自费购置电脑,为研究中心建立网站,免费为会员网上卖红薯3万人次;免费举办“红薯讲座”、“红薯高产栽培”、“红薯无公害栽培技术培训班”等166期,免费印发明白纸6万份;免费赠送薯苗800万株,援助全国各地军烈属、残疾人和贫困户3200人次,价值60万元;为梁庙中学、春蕾小学、希望小学等5所兴建教学楼捐款10万多元,义务修路1500米,义务修桥3座共捐款3万元;先后为金秋助学、助残、抗震救灾、孤寡老人送温暖等公益慈善事业捐款捐物折合人民币10万多元。
 
      二十年创业辉煌,二十年硕果累累。叶启营创办的研究中心先后被国家科协授予“全国科普农技示范基地”,被省农业厅授予“河南省一村一品引智示范基地”、“河南省科技扶贫良种推广基地”等60多项称号。叶启营的先进事迹分别被《人民日报》、《农民日报》、《河南日报》、《驻马店日报》以及中央电视台和省、市、县电视台等30多家新闻媒体报道;他本人也被河南省授予“科技扶贫状元”、“河南省省级农民致富能手”、“河南省杰出乡土拔尖人才”、“河南省十大种植状元”、“河南省优秀民营企业家”、“河南省优秀科技带头人”、“河南三农新闻人物”等70多项荣誉称号,并被当选为“河南省劳动模范”、“驻马店市劳动模范”、“驻马店市十大杰出青年”、“驻马店市优秀科技人才和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