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记忆林州行:追寻红旗渠精神

27.01.2015  10:45
红色记忆林州行:追寻红旗渠精神红色记忆林州行:人工天河——红旗渠红色记忆林州行:永远的红旗渠精神

10月21日,“搜索红色记忆”活动采访团来到了河南林州市,采访团走进红旗渠纪念馆重温了50多年前林州人民战天斗地、凿渠引水的壮举;参观了人工天河红旗渠;学习和感受了红旗渠精神。

一、红旗渠纪念馆:传承红旗渠精神的窗口

河南省林州市(原林县)位于河南省西北部晋、冀、豫三省交界处,二十世纪60年代,几乎是个十年九旱、吃水贵如油贫困县,1959年,林州人民十万大军战太行, 历时十年,绝壁穿石,挖渠千里,总投工3740.2万个,总干渠长达70.6公里,干渠、支渠和斗渠总长度1520多公里,削平了1250个山头,打通了211个隧道,挖土石方1818万立方米,修建了举世闻名的人工天河红旗渠,。在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里,涌现出了县委书记杨贵、除险队长任羊成、吴祖太、李茂德、李改云等一大批模范集体和模范人物,孕育了永远的红旗渠精神。随着“引漳入林”工程的胜利完工不仅解决了林县人畜饮水的生存困境,而且把中华民族的一面精神之旗,插在了太行之巅。

近几年来红旗渠纪念馆陆续被中央誉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廉政教育基地。

2013年8月12日,红旗渠干部学院作为全国地方党性教育特色基地投入使用,为开展党性教育,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提供了一个实践基地。

激流中的人墙长城截水图

红旗渠源头位于山西省平顺县石城镇候壁断,必须在这里建起一座拦河坝,拦腰斩断漳河,把水位抬高到需要的高度,使河水进入渠道。当任村公社的500多名修渠民工来到这里的时候,他们没有截流的任何机械设备,没有钢筋水泥,有的只是太行山早春的春寒料峭,有的只是太行山上的石头。他们在山上把一块一块石头开采出来,再一块一块地抬下山,趟着冰河垒砌大坝。当清一色大石坝筑在河道两侧,只剩下十几米宽的龙口的时候,由于河道变窄,水流湍急。在封闭龙口时,沙袋、巨石投下去,转瞬即逝。河底是坚硬的石板,根本打不下桩。关键时刻,民工们跳进河里,排成三道人墙,用血肉之躯抵挡着冰冷凶猛的河水,龙口终于合住了。1960年5月1日,漳河水按照人们的意志流进了红旗渠的引水涵洞。

女子突击队凤凰双展翅图

在修渠工地上,民工们提出了“男的要学孙占元,女的要学刘胡兰”的口号,并组成了一支支孙占元突击队、刘胡兰突击队、董存瑞突击队、李改云突击队等男女突击队。图片上的是采桑公社12姐妹组成的女子突击队。一手握一根钢钎,同时供四个人抡锤打钎,这种打钎法被人们称之为“凤凰双展翅”。

共产党员任羊成飞钎战峭壁

当年修建红旗渠时担任除险队长的任羊成老人。导游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除险工作异常危险。炸药爆炸后,队员们要用钩撬除去险石,以保证后面挖渠人的安全。一次,为了加快工程进度,任羊成率先上去除险。不料,一块大石头突然滑落,正巧砸在他的嘴上。任羊成的三颗门牙立刻被打掉。当时,吊在空中的他口含碎牙,忍着剧痛硬是没离开现场。直到除险完成,他才回到山顶。领导看见他满嘴鲜血,命令他马上去医院治疗。可第二天,他的身影又出现在了工地上。瘦小的他被绳子悬吊着,晃动在山崖间……”

建渠投资情况简图

红旗渠工程上马之际,正值国家特殊时期,林州人民不向上伸手,不等不靠,流自己的汗,修自己的渠,没有工具自己制,没有石灰自己烧,没有抬筐自己编,没有炸药自己造,粮食不够吃就采野菜、下漳河捞水草充饥,摄取最低度的热量,释放出改天换地能量。在总投资的6865.64万元,自筹资金5839万元,占总数的85.06%。正如《国际歌》上唱的那样:“要创造人类的幸福,全靠我们自己。”

【责任编辑:樊欢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