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旗渠奔涌五十年 润出林州沧桑巨变

06.04.2015  11:44

  4月5日上午10点,清凌凌的漳河水以8立方米/秒的流量,欢快地流过红旗渠总干渠分水岭水闸,奔向巍巍太行脚下数十万亩肥沃的农田。

  50年前的这一天,红旗渠正式通水纪念大会在这里举行,结束了数十万林州人吃水难的历史,掀开了林州发展的新一页。

  50年来,红旗渠碧水长流,奔涌不息,滋润着这里的山川,滋养着林州人的心田,酿造出林州大地的沧桑巨变。

  水润了。自开通至今,红旗渠共引水125亿立方米,相当于1200个杭州西湖的水量,使林州过去十年九旱的瘠薄土地变成了沃野良田,粮食亩产从不到200公斤增加到了1000多公斤。利用红旗渠余水,沿岸还建起近百个水库池塘,既补充了地下水源,也调节了当地气候。

  路通了。过去的林州人困居“太行锅底”,交通不便。现在的林州高速绕城,南有“鹤辉”,东有“南林”,林长高速和晋豫鲁铁路并行穿越太行山,东到安阳,西至山西长治都不过几十分钟。外面的人流和物资进来了,山里的劳动力和资源出去了,“交通末梢”一跃而为“三省通衢”。

  人富了。改革开放以来,林州人怀揣修渠时练就的本领走遍全国,每年换回劳务收入数十亿元。1994年起,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连续30年全省县域排名第一。201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高出全省平均水平4000多元,县域综合实力位居全省第三。

  城美了。50年前林州城区面积不足1.5平方公里,现已扩大至30平方公里,高楼林立,商业繁华,太行深处崛起现代化新城。去年到林州参观旅游的中外游客527万人次,仅韩国游客就有10万之众,旅游收入11亿元。

  “红旗渠”品牌成了宝,如今冠名“红旗渠”名字的已有干部学院、开发区、高铁、白酒等近百个。

  50年来,变化了的是红旗渠畔的山山水水,百姓的生活水平,不变的则是林州人艰苦创业、永不满足的进取精神。

  从村办企业风生水起,到县域经济步步领先,林州人敢想敢干,创新创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国家级红旗渠经济技术开发区内,集聚412家企业,80%以上都是林州人由小到大做起来的。凤宝公司当家人李广元,从小铁匠做到“钢铁大王”;林州重机创办者郭现生,把企业从小作坊变成上市公司……如今,这里特钢、汽配等传统产业和生物医药、玻璃纤维、通用航空等新兴产业齐头并进,势头迅猛。

  “红旗渠已成为林州人的精神图腾,历久弥新的红旗渠精神已经渗入林州人的血脉,必将代代传承。”林州市委书记郑中华如是表示。(记者 任国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