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优秀文化遗产,共建美好精神家园——我校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纪实(三)

25.07.2016  01:04

(一)

      为弘扬和发展二股弦文化,让更多人关注并了解二股弦,自7月15日起,资环学院“焦作非遗之二股弦保护与服务团”开展了关于二股弦文化的系列社会实践活动。
      7月17日,实践团队先后来到三维商业广场及其周边、万方科技学院进行了一次关于市民对二股弦剧种的认识情况的问卷调查。问卷涉及年龄、职业,对二股弦的认识及期待等多方面问题。在调查过程中,焦作电视台《话题来了》的节目记者也积极地参与其中并对实践团队员进行了采访,还以媒体人的视角填写了一份调查问卷,表示会支持二股弦文化的宣传工作。7月19日下午,实践团队来到焦作广播电视台积极寻求新闻媒体的帮助,《娜娜帮帮团》栏目记者热情接待了队员们。在得知服务团此行的目的是帮助二股弦剧团更好地传承二股弦文化之后,他们十分乐意帮助实践团的队员们,并表示要与队员们携手共同保护二股弦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7月21日,实践团来到全国仅剩的唯一一个二股弦剧团——武陟县大司马二股弦剧团开展调研活动。下午,武陟县文化馆许馆长和资环学院团委书记张良等领导来到大司马二股弦剧团,同剧团任团长和实践团成员进行座谈交流。在会上,许馆长表示将会派专人刻录二股弦相关影像资料,使更多的人通过光盘等资料学习二股弦。张良对实践团成员的努力予以了肯定,并表示要为剧团与实践团成员提供帮助,要积极响应国家“稀有剧种进校园”的号召,邀请大司马二股弦剧团成员为河南理工大学的同学们表演二股弦,或开展以二股弦为主题的讲座。
      拯救二股弦,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刻不容缓。我们不能让二股弦像一个久居乡野的沧桑老人,因得不到关注而走向衰亡。实践团队也在通过自己的努力帮助质朴而又浑厚的二股弦唱得更久、走得更远。(资环学院)

(二)

      自7月14日起,安全学院“怀川文明,怀梦传承”实践团队先后前往焦作市陈家沟,武陟县,东岩村等地,对太极文化、油茶文化、怀药文化进行了实地调研探访活动。
      7月14日,实践团队来到温县陈家沟开展了“太极文化传承现状”的调研活动,并对陈氏二十式太极拳嫡宗传人陈自强进行了采访。都说“天下太极出河洛”,陈家沟正处于河洛交汇处,作为中国太极拳文化发源地,名声远播世界各地,这里的太极文化不仅体现在充满太极特色的古香古色建筑上,更体现在每一位热情淳朴的村民身上,不管是老年人还是三五岁的小孩子都或多或少会点儿太极拳。由此可见,太极拳已经成为当地老百姓日常生活的一部分。陈自强在接受采访时谈道:“很多人不懂得真正的太极拳,真正的太极拳是根植于深厚的历史底蕴当中的,那些所谓的太极招式是远远不能和太极本身相提并论的。”因此,我们都有义务宣传太极文化赋予的深刻内涵,并积极将其发扬光大。7月16日,实践团来到武陟县调查油茶文化。在调研过程中了解到,武陟油茶正处于非常“危险”的境界。在油茶产地武陟县内,40岁以下的大多数人群对油茶并不了解,甚至有的人从没有品尝过油茶,对制作工艺更没有接触过。武涉县城内仅有少许几家手工油茶店,油茶在传承过程中已经出现了“断层”现象,并且工业化生产的油茶产品并没有很好地保留传统手工油茶的原有风味,这对油茶文化的传承、发展更加不利。7月18日,实践团队来到怀药种植地东岩村开展调研活动。调研过程中队员们了解到,四大怀药作为焦作地区的一张名片,早已声名远播,然而在焦作本地却面临着种植量减少,劳动力流失,正品怀药存在被市场上廉价的仿冒品挤压销售空间等问题。
      太极文化,油茶文化,怀药文化都是怀川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代表着焦作地区特有的人文情怀和深厚的文化底蕴,通过此次社会实践活动,队员们不仅领略到了怀川文化的独特魅力,也认识到了文化传承发展中的问题,实践团队也在积极地通过微博、微信、视频等方式进行宣传报道、也希望能通过更多的渠道将博大精深的怀川文化传承下来,传播出去。(安全学院)

(三)

      为了进一步寻找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追寻非物质文化的足迹,自7月17日起,建艺学院“一带一路”文创产品设计实践团队前往西安开展了系列社会实践活动。
      7月17日上午,实践团队来到西安博物院了解有关丝绸之路的文化知识。在参观西安博物院的过程中,队员们深刻感受到了其独特、深邃的文化意蕴。实践团队首先考察了荐福寺小雁塔,小雁塔是丝绸之路上留存下来的佛教建筑,是丝绸之路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随后,队员们走进了“环肥燕瘦”展览馆,一件件历史文物映入眼帘,实践队伍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品味了不一样的丝绸之路文化。下午,实践团队乘车来到了西安碑林博物馆,继续探寻丝绸之路的历史足迹。碑林里碑石如林,这里是碑石的藏宝库,是书法艺术的栖息地,实践团在此对明清建筑照壁、牌坊、棂星门、华表、戟门、碑亭、两庑等进行了实地的考察,对东汉双兽、汉画像石砖、唐李寿石椁及墓志、昭陵六骏等雕刻展开了探索研究。7月18日,实践团队来到历史文化资源丰富的袁家村进行实地考察。队员们先后采访了皮影、剪纸等手工艺人,并在他们的指导与帮助下体验了皮影、剪纸等手工艺品的制作过程。7月20日,实践团队来到陕西秦腔博物馆,馆内陈列着大量的秦腔演奏乐器,工作人员耐心地向队员们介绍乐器的吹奏方式、作用,咨询导师还为队员们讲述了秦腔剧种的生成、发展与变迁,为队员们了解秦腔文化提供了极大地帮助。
      此次西安之旅使实践团队在一次次的考察与学习中收获成长,进一步了解了有关丝绸之路的文化知识,启迪了队员们的创作灵感,为探索“丝绸新世界”、完成“一带一路”文创产品设计提供了有利的帮助。(建艺学院)

(四)

      为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保护物质文化遗产,自7月19日起,土木工程学院“优秀文化驻心田”实践团队开展了关于探寻中国物质文化遗产的系列社会实践活动。
      “锦书堂”内文化藏,理工学子来发扬。7月19日,实践团队来到焦作市锦书堂书法刻字艺术馆,深入了解历史悠久的匾额文化。馆主曹鹏程热情接待了实践团队并为队员们详细介绍了匾额艺术的起源、发展、传承与制作。他指出,匾额艺术以书法为核心,是书法的另一种表现形式。为更好的学习书法,结交良师益友,曹先生成立了锦书堂,一来为书友雅集提供交流场所,二来为书画艺术家提供一个商业平台。他还告诉队员,政府在匾额文化的传承这方面非常支持,但由于大多数人对匾额的了解程度较低,导致匾额的发展具有很大的局限性。7月20日,实践团队来到焦作市博物馆进行参观并采访了馆长郭继宾,以便于深入了解怀川物质文化遗产。馆内现有藏品万余件,上起远古,下至近现代,含青铜、陶瓷、玉器、钱币、书画、石器、木器、杂器等诸多种类藏品,郭继宾为实践队员介绍了博物馆内一些比较著名的文物及其背后的历史故事,他告诉队员们,文化的传承对社会发展有很重要的作用。为此,博物馆在社会宣传和教育方面投入了很大的精力,宣传方面,博物馆通过微博、微信等多个网络平台进行宣传,让公众了解更多与文物相关的历史文化知识、感知文物背后的相关文化底蕴;社会教育方面,博物馆邀请专家到院校、部队举行专题讲座,同时,博物馆不定期前往农村、社区和工厂等多个地点举行文物展览,便于市民更好了解焦作的历史文化。
      此系列实践活动丰富了队员们的历史文化知识,培养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有利于我国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和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土木学院)

(五)

      携手保护古建筑,并肩传承古文化。自7月15日起,测绘学院“探访古建筑”实践团队开展了系列实践活动。
      7月15日,实践团队来到焦作市寨卜昌村重温历史旧迹。实践团队采访了前任寨卜昌村的会计,他为队员们讲述了寨卜昌村悠久厚重的历史文化,从老人口中队员们了解到,寨卜昌村主要有寨墙,民居和碑林三大特色,整个寨墙绵长2.5公里,经过一百多年风吹雨打,虽然4座城门和12座炮楼已被拆除,但寨墙历经沧桑仍旧屹立,同时,寨卜昌村还被赋予了红色革命色彩,这里曾是晋冀鲁豫野战军第九纵队的发源地,它见证了一段辉煌的历史,记录了先辈的往事,传承了红色军魂,在对下一代的革命思想教育上具有深远的意义。7月18日,实践团队在人民公园开展了关于保护和利用古建筑的宣讲活动。队员们为市民分别讲述了保护古建筑的意义及如何保护古建筑,使他们更加清楚地认识到作为文化载体的古建筑的重要意义,引导他们积极关注古建筑,成为保护古建筑的优秀历史文化传承者。7月19日,实践团队来到武陟县嘉应观村考察当地古建筑并开展问卷调查活动。嘉应观现存古建筑249间,里面有酷似皇冠的御碑亭,有重檐歇山式建筑的的鼓楼,有乾坤倒置的八卦八音钟,有栩栩如生的生凤图藻井,还有虫鸟不进的无尘殿,更有供奉道家的三清观等等。在游客和观内工作人员的协作努力下,队员们完成了50份调查问卷,同时为他们宣传保护古建筑的意义。通过调查分析,队员们认为关于现存古建筑所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两点:一是公民保护意识不够高;二是古建筑没有得到合理的利用。
      经过这几天的实践调查,队员们认识到保护古建筑的深远意义,增强了自身社会责任感,还在实践活动中呼吁市民一起行动,使更多的人关注古建筑,保护古建筑。(测绘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