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啃下“硬骨头” ——打赢脱贫攻坚战系列综述之一

25.04.2016  11:06

  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

  在我省,经过多年的扶贫开发,大批贫困人口摆脱了贫困,走上致富道路;但另一方面,剩下的都是难“”的“硬骨头”,群众致贫原因复杂,越往后脱贫成本越高、难度越大。“十三五”开局之年,脱贫攻坚战的冲锋号已经吹响,如何攻坚拔寨,打赢这场战役?前不久,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谢伏瞻在省级领导干部联系贫困县工作动员会议上指出,要紧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实效,坚持问题导向,高度关注和有效解决不精准的问题,切实促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落地生根。省长陈润儿也在省政府常务会议上提出,要真扶贫,扶真贫,实施精准扶贫,严格落实责任,激发内生动力,形成党委领导、政府实施、部门齐抓、合力攻坚的格局。

  唯有念好“精准”二字诀,方能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精准脱贫,进而实现中原人民共奔小康的宏伟目标。

   精准识别从“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

  精准扶贫,就要变过去的“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找准“”根,盘清家底,对症施策。

  在桐柏县大河镇上河村,村委宣传栏上醒目地公示着村里51户163名贫困群众名单。贫困户田全有说:“以前扶贫物资家家都有份,不分贫富,现在村干部入户调查,连外出打工的村民都要打电话登记情况,还要通过公示确定身份。”近两年,全省组织10万余名各级干部、上万名志愿者进村入户,调查摸底、建档立卡,识别每一个贫困群众。随着扶贫开发信息系统的完善,在系统中点开任意一户贫困户,他的家庭状况、致贫原因、帮扶措施等都一目了然。

  鲁山县在精准识别中立足“五看”:一看房,二看粮,三看劳力强不强,四看家里读书郎,五看有没病人卧在床,朗朗上口,简便易行。弄明白致贫原因,扶贫才能扶到点上、扶到根上。精准识别,为“定点滴灌”精准扶贫打下基础。在资金使用上,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制定下发了《河南省财政专项扶贫项目管理办法》,促进扶贫项目规范管理、精准管理,使扶贫资金使用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中央和省里一系列针对性强、“含金量”高的扶贫政策措施,也让贫困人口享受到实实在在的帮扶。

   精准施策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我省有38个国家级贫困县、15个省定贫困县,贫困县占全省县级行政区划的近一半,各地情况千差万别,一个模式“打天下”,往往事倍功半,甚至一事无成。因地制宜、因人施策,探索多渠道、多元化精准扶贫路径,才能把扶贫脱贫工作做实,做出成效。

  春天的伏牛山郁郁葱葱,栾川县重渡沟生态旅游建设示范区管委会仓房村一派忙碌景象。“搭上旅游扶贫这列‘快车’,未来五年,俺村的面貌肯定会大变样。”村党支部书记李红献说。按照计划,这里的东北虎园“五一”就要正式开园了。仓房村的土地基本都是林坡地,村民们务农收入菲薄,但一山之隔的重渡沟发展休闲度假游从穷山沟变成了小康村,让仓房村的村民们也看到了脱贫希望。通过有关部门牵线搭桥,栾川县新引进的旅游项目伏牛山东北虎园选址定到了仓房村,一个以养老为主题的山水度假养生庄园也正在紧锣密鼓的建设之中。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精准脱贫要求做到不剩一户、不落一人,扶持贫困户选择增收的路子、帮助贫困农民掌握致富的招数与经济发展的要求及当地的实际要符合。”省委政研室农村处处长王民选说,党委、政府扶助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过程,也是挖掘农业生产潜力、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

  目前我省按照因人因地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的原则,已在24个贫困县开展旅游、电商、光伏等新业态产业扶贫试点,调整优化贫困地区产业结构,支持贫困群众增收脱贫,让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精准脱贫实施“组合拳”打好攻坚战

  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省委、省政府提出“转、扶、搬、保、救”五条途径,在精准脱贫上出实招、见真效。向城镇转移就业、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易地搬迁、社保兜底、扶危济困,找准方向、抓住关键,力促群众早脱贫、真脱贫。

  革命老区新县群众有外出“打洋工”的基础,县里出台《就业创业扶贫工作实施意见》,因势利导,通过技术培训,对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提供就业对接服务,依托当地、国内、国际三个市场,促进贫困人口向二三产业转移。全县36万人中,持有护照的就有6万多人。“转移就业”,为新县脱贫摘帽打开了一方新天地。

  但是,总有一部分人无法或不愿向外转移就业,我省“十三五”规划提出乡村经济“一群一园”建设,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种植、规模养殖、休闲观光等乡村特色产业集群。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商则商、宜游则游,不靠长官意志,尊重农民和企业意愿,以市场为导向,带动农民脱贫致富。

  在那些“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地区,则以易地搬迁为主,让群众搬出穷窝,斩断穷根,共享公共设施和服务,发展产业脱贫致富。

  而对于那些因病致贫、因灾返贫或丧失劳动能力的群众,社保兜底、及时救助无疑是更加直接、有效的办法。

  五措并举的“组合拳”,是精准脱贫的工作抓手,更是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我省提出,对于提前摘帽的贫困县给予奖励,保证不让苦干实干的地方吃亏,更给地方干部和群众吃下了“定心丸”。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精准脱贫,关系到我省数百万贫困群众的福祉,是第一民生工程,是党委政府的头等大事。这件大事的完成,同样要从精细处着手,扎扎实实念好“精准”二字诀,找准穷根,扶到点上,校准靶向,扶到根上,精准施策,扶到本上。将“精准”贯穿到扶贫工作的每一个环节,不忽视任何细节,脱贫攻坚战的胜利,一定属于中原人民。(记者 方化祎 党文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