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靠天收』到『米粮川』——河南省焦作市耕地保护工作纪实
河南省焦作市不断强化各级政府耕地保护责任意识,严格执行“占一补一、占优补优”的占补平衡制度,持续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和补充耕地项目的实施力度,着力推动耕地数量、质量和生态“三位一体”综合管护,较好地完成了各项耕地保护责任目标。根据年度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显示,2018年末全市耕地数为295.0477万亩,超额完成了新一轮规划上级下达的292.4925万亩耕地保护目标任务。
加强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和保护
永久性基本农田划定是保护耕地资源,保障粮食安全重要举措。焦作市积极推进永久基本农田管护和补划工作,开展永久基本农田整备区建设。截至目前,该市共划定永久基本农田面积242.65万亩,签订县级保护档案11份、乡级保护档案82份、村级保护档案1650份;设立县级标志牌11块、乡级标志牌77块、村级标志牌1416块。
焦作市成立了由主管副市长任组长的基本农田划定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基本农田划定工作。工作领导小组将基本农田保护目标层层分解,严把时间节点,逐级加压推进,组织开展业务培训、调查摸底、规划套合、管制分区、举证材料收集。
在实施过程中,各小组成员单位积极配合,市发改、财政、自然资源、农业、住建、交通、环保、水利、林业等部门按照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工作中的职责分工做到责任明确、分工协作,并组成督导组不定期赴各县(市、区)实地督导,狠抓落实促进度。其中,焦作市自然资源部门与农业部门配合较为紧密。农业部门发挥技术优势,把好划定基本农田的质量关,而自然资源部门将集中连片、质量优质的耕地作为调整完善或永久基本农田补划的基础。同时,实行规划“定数”、地籍“定图”、耕保“定位”,即基本农田数量和目标以规划人员提供数据为准,土地利用现状图以地籍人员提供图件为准,基本农田布局以耕保人员划定为准。
永久基本农田划定与生态保护红线进行精准对接,对丹河、南水北调中线干渠、黄河干流水源涵养生态保护区,太行山山地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保护区等重要生态保护区用地实行严格保护。
确保补充耕地量足质优
为了确保建设占用耕地及时保质保量补充到位,焦作市开展耕地质量等别年度更新调查摸清全市耕地质量等别及面积。同时,扩大补充耕地途径,强力推进未纳入耕地保护范围的低效园地、残次林地以及废弃的坑塘、沟渠等适宜开发的农用地和农村建设用地复垦工作。
在数量方面,焦作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对全市补充耕地指标的统筹使用和推进补充耕地项目建设、农村建设用地复垦力度,报批建设项目均实现“先补后占、占一补一、占优补优”。2018年以来,共立项补充耕地项目5个批次,农村建设用地复垦项目4个批次;共竣工验收入库补充耕地项目11个批次2.34万余亩、农村建设用地复垦项目5个批次343亩。得益于补充耕地到位,国道207、省道237、太焦铁路等54个批次重点建设项目顺利落地。
在质量方面,焦作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全面实施耕地质量监测工作,布设耕地质量监测点11个,布设的耕地质量监测点位已经涵盖主产区耕地,耕地地力调查与质量评价面积达287.12万亩,占全市耕地总面积的97.6%。从平原区、丘陵区到黄河滩区,从黏质、中壤到砂壤耕地,从粮食高产、中产到低产田都布设有监测点位。同时,该局加大土地整治投入力度,全力推进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全面配套田、水、路、林、电等基础设施。可以说,土地整理使黄河滩变成了“金银滩”,“靠天收”变成了“米粮川”。此外,该局十分重视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运用,引导农民转变施肥的方式、方法,实现化肥减量增效与耕地地力提升的双赢。
落实耕地保护目标责任
焦作市高度重视耕地保护目标责任,每年多次召开会议,明确耕地保护、基本农田划定、高标准农田建设等工作任务和责任。每年年初,市政府对县(区)政府主要负责人签订《耕地保护目标责任书》,将耕地保护工作纳入年度目标管理考核内容,确保耕地保有量和永久基本农田总量不减少、质量有提高。各县(区)、乡(镇)对本行政区域范围内的耕地保护工作负总责,政府主要领导为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为直接责任人。县乡两级政府也是辖区耕地、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的日常监管主体,负责推进土地开发整理复垦、耕地保护日常巡查,完善土地违法违规综合防控机制,及时发现制止非法占用耕地行为。
同时,焦作市建立了严格的耕地保护目标责任考核评价体系,将考核结果纳入政府年度绩效考核、领导干部离任审计、领导干部年度实绩考核,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考核、粮食安全市长(县长)责任制考核之中。该市还建立了由纪委监委、法院、检察院、公安、财政、自然资源规划、农业农村、林业、财政审计、交通城管、发改住建、文化旅游、供水供电、生态环境等相关部门组成的联席会议制度。这些负有参与耕地保护的监督管理责任的各相关部门主要领导都是耕保主要责任人。各部门都明确职责、各司其职,形成联动合力,并建立了信息共享、案件通报、案件移送机制,实现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全面管理。(特约记者 张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