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吧,一起了解第十一届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四)

08.09.2019  18:11

编者按: 9月8日至1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一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以下简称“第十一届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将在郑州举行。这是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第一次在中部地区举办。届时,蹴球、高脚竞速、板鞋竞速3个项目的比赛在我校举行。目前,我校各项筹备工作进展顺利,全校师生员工正以饱满的热情和周到的服务迎接第十一届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的到来。为了让大家更加全面清晰地了解第十一届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特别推出《来吧,一起了解第十一届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专题报道。

第十一届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比赛时间9天,设珍珠球、木球、毽球、蹴球、花炮、陀螺、板鞋竞速、高脚竞速、民族式摔跤、武术、马术、秋千、射弩、押加、龙舟、独竹漂、民族健身操17个竞赛项目和若干个表演项目。参赛人员总数7000人。

毽球从中国古老的民间踢毽子游戏演变而来,是中国民族传统体育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我国民间踢毽起源于汉代,盛于六朝、隋朝,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明清时,民间的踢毽活动更为普遍,河北承德更有“踢毽之乡”的美誉。

后来,毽球在花毽的趣味性、观赏性、健身性的基础上,增加了对抗性,集羽毛球的场地、排球的规则、足球的技术为一体,是一种隔网相争的体育项目,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在1995年第五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毽球被列为正式比赛项目。

很多人都玩过秋千,对于秋千并不陌生,但如果告诉你秋千也可以参与竞技,是少数民族运动会上的一个参赛项目,或许你会觉得不可思议,不仅如此,这个项目也是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上唯一只限女子参加的比赛。

秋千,俗称荡秋千,相传为春秋时期北方的山戎民族所创,开始仅仅只是双手抓着绳子而荡原。传入中原后的秋千成为了宫中、闺中女子的游戏,也成为了传统节日时的狂欢内容。至汉武帝时,宫中的荡秋千风气极盛,宫中以“千秋”为祝寿之词,取“千秋万寿”之意,以后为避忌讳,将“千秋”两字倒转为“秋千”。之后逐渐演化成用两根绳加踏板的秋千。到了唐宋时期,秋千成为了专供妇女玩耍的游戏。唐宋之后,荡秋千习俗普及全国,盛况空前,各少数民族荡秋千的花样繁多、丰富多彩。

陀螺,又叫“打陀螺”、“打老牛”,是青少年较为熟悉的玩具,也是很多人童年的记忆。如今这项古老的运动已经风靡世界,是一项深受人们喜爱的健身运动。

别看市面上各国版本的木制、钢铁、塑料陀螺风行一时,其实中国才是陀螺运动的发源地。陀螺在我国可追溯到约公元前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1926年在山西夏县西阴村灰土风岭发现了距今4000多年的文物,其中就有陶制的小陀螺,因此陀螺又有“中国最早的娱乐项目”之称。

陀螺形状各异、玩法多样,深受彝、壮、佤、瑶、傣、黎、畲、白、基诺、拉祜等少数民族的喜爱,在云南、贵州、湖南、广西、福建等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广泛流传。1995年在第五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打陀螺被列为比赛项目,自此陀螺逐步由民族民间游戏登上了中国民族体育竞技的大舞台,2003年在第七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前更名为陀螺。

多数人对于奥运会中的射击、射箭等项目并不陌生,但却并不清楚什么是射弩。射弩在我国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有着悠久的历史,使用者以苗族居多。

民族弩起源于战国时期的楚国,也叫做土弩,是用木头和竹竿手工制作而成的,当时的人们用它作为狩猎的工具。苗族的男子几乎人人都会备弩箭,自幼习射,还常常进行比试,后期广泛用于军队征战。射弩运动不仅在苗族人民中十分盛行,傈僳族、苦聪人、黎族人也都有射弩的传统。

后来,射弩逐渐成为了云南、贵州、海南、湖南、广西等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一项喜闻乐见的民族体育活动。
随着射弩运动的发展,射弩比赛中出现了用金属制成的弩,也就是现在的民族标准弩。到2007年第八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时,开始将民族传统弩和民族标准弩分为两个组,分别竞赛。

说到拔河,大家并不陌生,但很多人都没有听说过押加。押加其实是一种趴着拔河的体育项目,就是两名比赛者分别趴在场地两端,二人的脖子上套上同一根长绸布,分别向相反的方向拉爬,拉过指定区域者即为胜出。押加在藏族地区最为流行,因此也叫做“藏式拔河”,藏语名为“浪波聂孜”,意为大象的脖子。

藏族人民因为受佛教文化的影响,将大象视为吉祥之物,崇拜大象的力量,加之这项运动拉爬的动作形如大象,因此这项特殊的拔河运动也叫做“大象拔河”。

藏族地区广为流传的押加比赛有着上百年的历史,来源于牛拉犁时奋力向前的劳作过程。现在,押加比赛在藏族地区仍然很普遍,节假日时各地都会开展押加比赛。农闲时,在牧场或田间,人们把背带或腰带连在一起,以游戏的形式练习或进行比赛。因为押加比赛的规则、设备较为简单,较好实现,加之又没有年龄和性别的限制,使得这项活动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是一项易于开展的民族体育项目。

马术”也叫做“骑术”,在中国古代又称为“”,为六艺之一。中国最早发明骑术的是生活在北方的游牧民族,古代中原地区调教马匹和驾驭马车在商、周时期也已经出现。

马术在素有“马背民族”美称的蒙古族中尤为盛行,爱马和善骑是蒙古族的传统,由于爱马,草原上还形成了一些关于马的节日,如马奶节、打马鬃节等。赛马是蒙古族在游牧生活中形成的传统体育项目,代代流传至今。如今的草原,每逢喜庆节日时,牧民们也会通过举行赛马比赛来庆祝。不仅是在内蒙古,马术在新疆、西藏、青海、甘肃、云南、贵州、四川等地区也极为盛行,是我国众多民族喜爱的一项传统体育项目。

在1986年举行的第三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马术首次被列为比赛项目,包括速度赛马、走马、跑马射击、跑马射箭、跑马拾哈达等项目。按照比赛规定,比赛用马必须是在中国出生的非英纯血马和非阿拉伯马。

为了进一步推动全民健身并弘扬少数民族文化,第十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的竞赛项目中新增加了民族健身操,这一项目也成为了本届民族运动会的一个新的亮点。

民族健身操是由国家民委为第十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民族健身操比赛组织创编的规定套路。这套操以众多民族典型的舞蹈元素为动作素材,把健身作为第一要素,将民族舞蹈的柔美与健身操的力度自然、流畅、合理地结合在一起,突出动作的健、力、美,使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健身完美结合。健身操的音乐改编自具有民族特点的歌曲《我们共同的家》,节奏欢快流畅,律动感强。

整套民族健身操时长3分30秒(±10秒),共有56个八拍,寓意为56个民族。民族健身操虽然只有短短几分钟,却融合了维吾尔族、蒙古族、傣族、土家族、藏族等20多个民族的舞蹈元素,每一个动作都具有着民族的风格和韵味,将健身操的韧性与民族舞蹈进行了完美的融合。

据悉,本届民族运动会共有20多个代表队参加民族健身操项目的比赛,同时,各代表团也会在开幕式上共同表演这套民族健身操。如果您想一览这套全新的民族健身操的风采和各参赛队的精彩表现,敬请关注本届民族运动会的开幕式和民族健身操比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