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吧,一起了解第十一届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二)

05.09.2019  16:43

编者按: 9月8日至1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一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以下简称“第十一届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将在郑州举行。这是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第一次在中部地区举办。届时,蹴球、高脚竞速、板鞋竞速3个项目的比赛在我校举行。目前,我校各项筹备工作进展顺利,全校师生员工正以饱满的热情和周到的服务迎接第十一届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的到来。为了让大家更加全面清晰地了解第十一届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特别推出《来吧,一起了解第十一届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专题报道。

第十一届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比赛时间9天,设珍珠球、木球、毽球、蹴球、花炮、陀螺、板鞋竞速、高脚竞速、民族式摔跤、武术、马术、秋千、射弩、押加、龙舟、独竹漂、民族健身操17个竞赛项目和若干个表演项目。参赛人员总数7000人。

蹴球起源于清代的“踢石球”,是我国古代蹴鞠运动的一种形式,在满、蒙、回等民族中较为流行。蹴鞠原有二十五法,踢石球只是其中一法而已。后来,踢石球游戏经过挖掘整理后,在成为正式群众比赛的运动项目时,用了“蹴鞠”的“”字,定名为蹴球。

蹴球比赛在一块十米见方的平整土地上进行,参赛者脚跟着地,脚掌触球,用力蹴球,击中对方球或把对方球击出场外得分,所蹴之球为直径10厘米的硬塑料实心球,分为红蓝两色。因为蹴球的竞赛规则类似台球,所以蹴球也被称为“用脚踢的斯诺克”。在1999年北京举行的第六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蹴球被列为正式比赛项目。

高脚竞速原名为“高脚马”,也叫“骑竹马”,流行于湖南、湖北、贵州、云南、广东等省,原本是土家族、苗族人在地面积水的雨季代步、涉水过浅河的工具,也是京族用来在海边涉水捞虾捞鱼的工具。后来人们把踩高脚马发展为高脚竞速,成为一个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1986年,湖南省体委将高脚马整理成一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并作为表演项目参加了第五届、第六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的表演。高脚马作为第一个按照《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竞赛项目立项暂行规定》立项的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竞赛项目,在2003年的第七届民族运动会上首次被列为竞赛项目,并根据其特点定名为“高脚竞速”。

板鞋本是广西民族地区普遍使用的一种生活用具,即用两块木板制成的木板拖鞋,称之为“板鞋”,通常称“木屐”。

板鞋竞速是壮族民间传统体育项目,起源于明代,是一项集群众性、娱乐性、竞技性于一体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同时也是一项非常独特的健身娱乐活动。其主要特点是运动时步调一致,行走灵活,协调自然,民间传统的三人板鞋竞技内容包括集体舞、板鞋秧歌舞、板鞋拳术等;同时三人板鞋的技巧性也比较强,如板鞋竞赛、板鞋抢粽粑、板鞋戏水、板鞋抢水球、板鞋抛绣球、板鞋踩气球等,所有的运动都需要比赛者的齐心协力和默契配合。2007年,三人板鞋运动正式成为了第八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比赛项目,并根据比赛的特点定名为板鞋竞速。

如今,板鞋这一古老的竞技体育项目正在逐渐走向世界,在我国的外国学生和我国在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日本、新加坡等国家的留学生,学习之余休闲娱乐时,常常利用板鞋竞技进行各项娱乐活动。许多外国游人看到壮乡的板鞋竞技后,都被它的竞技性、体育性和娱乐性所吸引。

独竹漂俗称“划竹竿”,表演者站在一根楠竹上,以小竹竿当桨,在水上划行,颇有“一苇渡江”之感,被誉为“中华一绝”。

独竹漂发源于赤水流域,是黔北独特的一项民间技艺,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贵州山高沟深,交通不便,但是赤水流域的楠竹生长茂盛,竹子便成为了赤水两岸先民的水上交通工具,当地居民为了方便出行和外出赶集,常常顺手在河边砍下竹子,划着竹子漂流而下。楠木是建筑宫殿的上好木材,秦汉以来,朝廷在贵州地区采办珍贵的楠木,水运则是当地运送木材的重要方式。因为水中抱着木材,无法掌握方向,因此送木人会坐在木头上漂流,有的甚至直接站在木头上漂流,加之放排过程中,时有木头漂散在河面上,为了追逐飘散的木材,当地居民练就了划独木的技能,被叫做“独木漂”,后来因为当地楠竹在水中的浮力更好,因此有了现在的“独竹漂”。

1935年,毛泽东同志带领红军四渡赤水时,因为沿河的船被国民党炸毁,部队无法渡江,在危急关头,红军发动当地的群众,利用古老的“独竹漂”的方式侦查敌情,并且以独竹为舟顺利的渡过赤水,成功突围,摆脱了国民党的围追堵截,对于长征的胜利有重要的意义。20世纪70年代“独竹漂”也成为了纪念红军“四渡赤水”和“毛泽东畅游长江”的群众性水上体育活动表演项目。在2011年的第九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独竹漂第一次被列入正式比赛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