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粮责任重于泰山

21.07.2014  11:39
      6月中旬,从山东菏泽传来捷报:今年小麦收获达944万亩,较去年增加3.9万亩;亩均841.2斤,增加14斤;总产79.4亿斤,增加1.9亿斤;单产和总产分别实现“十一连增”。

      谈起小麦,菏泽市副市长王桂松如数家珍:“近几年,菏泽小麦种植940万亩左右,总产75亿斤以上,担当了山东小麦生产1/6的责任。除满足菏泽口粮外,年均净销售小麦38亿斤以上,约占山东可调剂小麦的50%,居全省第1位。菏泽发展小麦的体会,可概括为‘稳面积、夯基础、提地力、抓创建、重科技、强服务’。”

      为了探析菏泽小麦生产经验和启示,记者走进菏泽田野,迎着灼热南 风,呼吸着阵阵麦香,采访农户,求教专家,访谈官员,对菏泽小麦进行全方位“观察”。

      稳面积:立足“三个依靠”,调动“三个积极性”

      曹县梁堤头镇梁西村3000亩耕地全部为粮田,今年小麦单产1200斤以上。谈到种粮,村支书姜广进讲得很实在:“一是咱村有种粮传统,家家户户种粮存粮;二是产量挺喜人,加上补贴,种粮收入也可以;三是都用机械了,种粮省事,不耽误大伙打工。”

      王桂松说:“担当粮食发展大任,稳定种粮面积是基础。在目前种粮效益较低、农民积极性不高的情况下,菏泽稳定粮食面积的措施,就是把粮食生产作为‘一把手工程’,立足‘三个依靠’,调动‘三个积极性’。”

      菏泽种粮“三个依靠”,一是依靠各级党委政府担当粮食生产责任;二是依靠国家惠农政策和粮食主产区倾斜政策的支撑与落实;三是依靠农户“种粮+打工”经营方式,保障农民收入。“三个积极性”,一是通过落实惠农政策、推进高产创建、举办粮王大赛等举措,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二是把粮食生产作为县乡科学发展的考核重点,加大对粮食生产大县和大乡的政策倾斜和财政转移力度,调动县乡党政积极性;三是通过农技人员考核与粮食增产的挂钩,奖励优秀农技人员,调动农技人员积极性。

      夯基础:抓住“两大制约”,主攻“两个重点”

      “今年俺村1800亩麦子亩产都过了1200斤,最高的1400多斤,是历年最高的。做梦都不敢想。”成武县天宫镇高庄村党支部书记刘钦良说。

      刘钦良对小麦产量的“惊讶”,是相对于历史上菏泽的农业基础。菏泽北靠黄河,与河南省兰考县相邻,属于黄泛冲积平原,土壤沙化较重;农业基础设施欠账较多,水利、道路等配套较差;在小麦生长晚期,干热风较多。

      “历史上菏泽农业有‘两大制约’,一是水利,二是风沙和干热风。对此,长期以来菏泽将水利和林网作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两个重点’。”王桂松介绍。

      菏泽坚持把农田水利建设放在全局突出位置。健全了“市级指挥、县乡实施、村级支持、夏冬会战”水利建设机制,实施了灌区配套与节水改造、小农水重点县和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建设了13座平原水库,抓了9条河流治理,形成了农田“旱浇、涝排”水利工程体系,保证了黄河水随缺、随引、随用。

      菏泽坚持几十年大规模植树造林。按照200~300亩一个网格,建设高标准农田林网,形成了田成方、树成网、林田路水相结合的农田林网格局,林木覆盖率达33.6%,有效地改善了生态环境。

      提地力:依靠“两个抓手”,打牢增产基础

      巨野县农技站站长魏春芝说:“今年巨野小麦亩均产量达893.6斤,创历史新高。小麦连续多年增产丰产,地力保障是一个重要基础。”

 

 

      菏泽市农业局局长张钢强介绍:“围绕提升地力,菏泽重点抓了两项措施:一是秸秆还田,提升土壤有机质含量。二是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等科学施肥措施。”

      菏泽秸秆年产量在1100万吨左右。近年来,该市推广了农机农艺结合等技术,使秸秆还田率达85%以上。试验表明,秸秆还田能够实现“三增三节”,即土壤有机质含量相对增加0.04%、持水能力增加15%以上、粮食增产6%左右;节水10%以上、节肥20%、每亩节支30元。

      围绕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精量施肥、水肥一体等技术,几年来该市累计投入3820万元,建立了9处测土配方施肥化验室、120个耕地地力监测点、90个土壤墒情监测点;建立了21个配方施肥万亩示范园、63个千亩示范区,4个节水农业万亩示范区,7个保护地水肥一体化示范园区;通过市县农业专家咨询系统,实现了耕地质量信息和作物施肥配方的社会共享,基本实现了配方施肥技术应用全覆盖。

      抓创建:整合资源和技术,打造增产新引擎

      在牡丹区何楼街道苏浅村,支部书记苏传刚说:“苏浅村属于区粮食高产创建整建制镇攻关田,今年全村亩均达1300斤以上;经省农业厅组织专家实打,小麦十亩攻关田亩产1453.6斤。”

      张钢强说,今年菏泽高产创建万亩示范方小麦亩均1210.2斤,十亩攻关田亩均1386.8斤,比全市亩产分别高369斤和545.6斤,起到了很好的示范效应,也说明菏泽小麦还有很大潜力。“现阶段,要整合农业资源、技术等优势,集中力量,着力建设高产示范方,推进整建制高产创建,打造粮食增产新引擎,带动全市粮食生产。”

      今年菏泽建成9处高产示范方、面积达65.8万亩;到2017年示范方将达312万亩,占粮田的40%。市政府成立了高产创建领导小组,落实了责任分工,加强了绩效考核;确定把农业基础设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高产创建关键技术、政策资金扶持等作为重点。

      同时,菏泽探索了支农资金和项目整合。市政府确定,坚持“渠道不变、性质不变、集中使用、各记其功”,今年重点整合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小农水建设、高标准农田、综合开发及农技、植保、土肥、培训等30个项目,整合资金5.3亿元,实行融合投入和集中投入,建设“田成方、林成网、路相连、旱能浇、涝能排”的粮食示范区。

      重科技:统一供种打基础,农机农艺巧融合

      巨野县董官屯镇尹坊村种粮大户尹逊坤今年种了450亩麦子,亩产超过1100斤,最高地块1230斤。他说:“这个收成多亏了县里推广的成套种粮技术。”

      菏泽市农业局首席专家闫传胜介绍,近年来,菏泽每年都会制订《千名农业科技人员下乡实施方案》,鼓励农技人员深入一线,开展从播种到收获的全程农技服务;研究提出《秋种技术意见》、《麦田管理技术意见》等小麦生产技术规范。

      现在,菏泽小麦生产已经形成了一套成熟的技术模式,其要点是:统一供种,实现良种全覆盖;深耕深松,打破犁底层;宽幅精播,提高壮苗率;浇足越冬水,保障好越冬;开春氮水肥后移,管理跟得上;统防统治,规范化防治病虫草害。闫传胜说:“近十年,小麦亩产提高了100斤以上,其中农业科技贡献占了很大份额。”

      对于成熟的技术模式,要加大推广力度,让更多的农民应用。比如,良种是小麦丰产的基础,过去农民分散留种,常常是“高高低低三层楼”、“青一块、黄一块”,产量差别很大,于是菏泽全力推广了良种统一供应。

      再如,推行农机农艺融合模式。传统的播种机械和播种方法,播幅窄,不均匀,时常出现“疙瘩苗”。菏泽通过加大购机补贴,推广新型宽幅播种机械,迅速推广了小麦宽幅精量播种技术,目前已达六成多。

      强服务:抓住“两个”突破点,培育专业服务主体

      郓城县农业局局长孙万文认为:“社会化服务主体,为全县小麦丰产提供了重要保障。”郓城已发展农机、植保等专业服务主体62个,从业1866人,机械装备1532台套,日作业能力达12万亩。小麦病虫专业化防治比群众自防的效率可提高20个百分点,亩均挽回损失约80斤,节约用药成本20元、用工成本10元左右,亩均节支增收达100元左右。

      短期内分散农户仍是菏泽种粮的主力。在多数农民外出务工、农户分散种植、种粮兼业化背景下,推广模式化技术和提供社会化服务,是提高粮食产量的两个重要途径。对此,市政府出台了《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意见》,确定将农机和植保作为突破点,整合农机补贴和农技推广项目,扶持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主体。

      闫传胜说:“目前,菏泽已有各类农业服务组织974家,日服务能力达100万亩以上。不少农业服务主体在发展中迅速壮大,具备了提供从种植到收获的全程服务能力,使许多农民实现了‘轻松’种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