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崛起需要“共同发力”

03.06.2016  12:50
近日,中国科学院院士大会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同步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在大会上指出,科技是国之利器,国家赖之以强,企业赖之以赢,人民生活赖之以好。强调,我国在发展的新的历史起点上,应把科技创新摆在更加重要位置,吹响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号角。

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曾说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而且是第一生产力。这句话在当今这个时代里显得尤为真切,我国正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关键时期,常规发展面临瓶颈,资源密集型、劳动密集型劣势显现,如何唤醒科技这个经济发展源生动力,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起到决定性的因素。中国和平崛起需要科技崛起,而科技发展不是一朝一夕、一人一力可以完成的,这就需要举全社会之力,以众志成城、久久为功的意志,方能有所成就。

国家要发挥引领力。高规格召开三会本身就体现了国家对科学技术的重视,对科级工作者的尊重。同时,还应在此基础上多措并举,加大政策、资金等方面的支持力度。一要在制定中长期发展计划方面实现突破。“973”、“863”计划在特定的历史时期,给我们国家科技发展之路指明了方向,接下来,国家应在这个大方向的指引下,立足科技现状,制定符合我国科技发展的长远计划,以便集中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统筹各方优势,走出一条协同发展光明之路。二要加大财力投入。资本作为生产重要方面,是制约企业扩大再生产以及实现产业升级不可或缺的因素。如果把企业比作一台机器,那么资金就好比是支持企业这台“机器”运转的动力,唯有在加大资金投入的基础上,强化制度监管力度,才能使资金的投入获得百分之百的产出,科技的研发才有了持久的支撑。因此,为了我国早日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必须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三要坚决惩治科技学术造假行为,切实做到高高提起、重重放下,坚持零容忍,提高学术造假违规成本,让科学家不敢造假、不能造假、不想造假。四是实行尚贤工程,提高科学家待遇和社会地位,创造更好的科研环境,坚持五湖四海,唯才是举原则,积极引进科技人才,注重高精尖科学家人员储备。

科技组织要发挥推动力。如果说科研单位是科学家工作的主战场,那么各级科协则是科学人才的“娘家”,二者应优势互补,共同做好科研保障。科研单位既做好科学家“减负”工作,让每个科研人员将精力都投入到科研中去,打破条条框框,坚决避免“科研人员忙于填表,没空科研,甚至当起会计”乱象,使好钢都能用在刀刃上;又要发挥市场的引导作用,让科研成果主动摒弃“高冷范”,贴近并丰富百姓生活,从而为更好的通过市场转化获得利润,实现滋养科研的进一步发展。各级科协组织,在发挥行政管理职能的基础上,更要去“行政味”,多一些“服务情”,在科协带头人选拔上,要让内行管理内行,让科技人服务科技人,强化组织构架,真正让德高望重、科技成果傍身的科学家担任。在荣誉给予上,在坚持客观公正的基础上,还要对评选制度进行优化,防止屠呦呦这样的诺贝尔奖获得者仍不能成为两院院士的情况出现。

科技人员要发挥战斗力。二十一世纪是综合国力的竞争,是科学技术的竞争,还是科技人才的竞争上。科技人员既是国家科技崛起的实践者,更是让国家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首先科学家要有拳拳爱国之心。居里夫人曾经说过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自己的祖国,一语道破其赤诚的爱国心。在积贫积弱的新中国建国之初,更有孔繁森、邓稼先等一批世界级的科技巨擘冲破层层阻碍回到祖国,投身于国家“两弹一星”的研制中,打破了西方对中国的核讹诈,使中国挺起了大国的脊梁,科学家必须将自己的科研成果服务群众、造福国家,这样的成就才最有意义。其次科学家要有百折不挠的恒心。科研之路必然是充满荆棘,只有经过了山重水复疑无路,才能最终柳暗花明又一村。诺贝尔奖获得者屠呦呦经过千万次试验,才有了最终造福人类的成果,研制过程中的迷茫只有真正试验的人才知道。是以,科学家要有一种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钉钉子”精神,百折不挠,勇攀科技高峰。再次要有破除干扰的静心。社会处在转型期,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之风渐起,处在浮躁的社会环境中,科学家应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诱惑,一心为科学发展,才能破除层层干扰,专心致志以事其业,形成一门心思干工作、心无旁骛抓科研的浓厚氛围。(文/孙丽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