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驱动中原崛起
金秋十月,两则消息带来了丰收的喜悦:10月15日,宇通客车在比利时举行的世界客车博览会上展出了首款面向欧洲市场的12米纯电动客车,并成为法国未来10年新能源公交车的主要供应商之一;10月19日,中铁装备一次签下向以色列出口6台盾构机价值4.3亿元的大订单,首度打入中东市场。
“十二五”期间,我省一批创新能力强的高新技术企业异军突起。省统计局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从工业结构看,全省高成长性制造业和高技术产业增长较快、占比提高。
省委书记郭庚茂在省委九届八次全会上指出:“构建现代创新体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弥补传统优势减弱、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向中高端水平迈进的根本之策。”近年来,我省不断加快构建现代创新体系,深入实施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综合实力和创新能力快速提升,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份额不断提高,科技创新的引擎已全力开启。
让创新主体活力迸发
中信重工是国内资格最老、规模最大的重型机械制造企业之一。“十二五”期间,它成功实现了从制造型企业向高新技术企业转型,从主机供应商向成套服务商转型,从本土化企业向国际化企业转型。
“企业发生的这场深刻变革,是全面、系统的。这种非局部、非单兵突进的变革,只有通过改革释放创新活力,全员创新、万众创新,集众智才能推动。”中信重工董事长任沁新说。
2013年,中信重工启动“金蓝领”工程,为技术工人设立了最高等级为“大工匠”的11个阶梯式技能等级。以“双创”助推战略转型取得了实效,2013年以来公司新产品贡献率达70%。9月23日,李克强总理考察中信重工时,与“大工匠”们一一握手,并指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不仅是小企业或者小微企业的生存发展之路,也是大企业的繁荣兴盛之道。
“十二五”以来,我省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不断得到加强,截至2014年底,共培育国家和省级创新型企业424家,高新技术企业1075家,涌现出了中信重工、中铁装备、许继电器、宇通客车等一批创新型龙头企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显著增强。
五年来,我省紧紧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通过重大科技专项的实施,突破了一大批关键核心技术,促进了高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加快了装备制造、化工、农业等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形成了一批拥有技术和市场优势的高新技术产业,其中超硬材料占全国市场的60%以上,高温功能材料占全国的50%以上,特高压输变电装备占全国的40%以上,新能源客车占全国的30%以上。
省长谢伏瞻强调,要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形成新产品新技术开发的不竭动力。培育企业创新主体,就要积极推动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创新政策向企业倾斜。目前,全省73.5%的研发人员集中在企业,84.7%的研发投入来源于企业,87.2%的省级及以上研发平台设立在企业。
为了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我省大力推进“创业河南”建设。截至2014年底,省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数量已达74家,在孵企业4357家,设立专项孵化基金5.9亿元。通过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行动计划,争取国家创新基金支持连续6年超亿元。
目前,我省已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10600余家,使150余家中小企业成为“新三板”挂牌企业。未来五年,谁说这些企业中间不会再脱颖而出一批科技创新“小巨人”?
让创新能量冲破樊篱
在河南创业是什么感受?国家“千人计划”、省“百人计划”特聘专家,格然林执行董事、总经理安浩云的切身体验是:从2010年刚回国时的“水土不服”,到现在的“如沐春风”。
“河南是可以实现梦想的地方。近几年,特别是入驻河南留学人员创业园以来,无论是立项还是申请政府基金资助,做什么都省事儿得很。”如今安浩云的团队已经成功研发出6个抗肿瘤、抗病毒一类创新药物,拥有46项发明专利。
带给像安浩云一样的创业者、企业家们全新体验的,是我省近年来不断加快的现代创新体系建设成果。作为我省大力推进的“一个载体,四个体系”建设中的重要一环,自主创新体系建设为推动我省创新驱动战略提供了全方位的保障,促进了我省创新与创造源泉的充分涌流。
“十二五”期间,省委、省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自主创新体系建设促进创新驱动发展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对科技创新的重视程度和推进力度前所未有。
科技创新是引擎,机制创新是保障。要顺利突破当前河南发展“爬坡过坎、攻坚转型”的关键点,必须以改革为动力,创新体制机制,敢闯敢冒,勇于尝试。
为了加快科技管理改革,我省要改变科技管理传统的项目思维模式,增强系统性,突出产业化目标。目前正在建立企业主导产业技术研发创新的体制机制,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把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作为自主创新活动的主要评价指标。
在科研人员最关心的经费方面,我省要积极推动省级财政科技计划经费改革。目前已建立了主要由市场决定技术创新项目和经费分配、评价成果的机制,探索以奖代补、后补助、贷款贴息、创业投资引导等多种方式,重大科技专项中财政投入对社会资金的引导放大比例接近1∶40。
为了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我省要加快推进科技金融结合步伐。现在已经与农开担保联合开展“科技保”业务,解决轻资产、无担保的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贷款难题。引进了境内外有影响的创业投资基金及其成功的运行机制和运作模式,建立“投、保、贷、补、扶”一体化的科技投融资体系。
随着一道道障碍被清除,一层层围墙被打破,我省的创新能量,必将冲开樊篱,尽情迸放。
让创新人才纵意挥洒
河南农大的王洋洋在上学期间创业,经过河南省国家大学科技园的四年孵化,他的公司已在“新三板”挂牌交易。在1000多家“新三板”挂牌交易企业里面,他是最年轻的一名董事长。
“我省有着庞大的创新创业人才群体。2015年全省高校毕业生接近50万,创新创业的人才基础丰厚。”省科技厅中小企业办主任陶曼晞说。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人才是创新的根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为实现河南从人口大省红利,到人才大省红利的转变提供了契机。
河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呼唤人才、渴望人才。这需要我们拿出务实管用、有含金量、可操作性强的政策措施,在新的更高平台上进一步完善人才服务机制。今年5月20日,省政府发布了《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实施意见》,从载体建设、机制创新、环境营造等多方面提出了11条具体措施,形成我省全方位支持大众创新创业的工作体系。
河南发展渴求更多高端人才。过去五年,我省新培养中原学者23人;新当选两院院士5名;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48名,其中16名入选国家“千人计划”;培育5名“973”计划首席科学家,初步形成多层次的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但这还不够。打造中原崛起人才高地,关键是要进一步解放思想,以开放政策引领人才,瞄准国内外和发达地区,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为此,今年5月省政府出台了《河南省高层次科技人才引进工程实施方案》,将在5年内引进2000名以上具有国内一流水平的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创业人才及其服务人才,并给出了“真金白银”的政策支持,要用系统化、全方位、高集成的人才政策,全力打造驱动河南发展的人才智力引擎。
推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基础是人才,竞争的焦点也是人才。我们可喜地感受到省委省政府对于引才聚才工作的重视,这些切实举措将有助于把河南打造成为各类人才蜂拥集聚、竞展才华的新高地。
我们也有理由乐观地期盼,通过深入实施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将为推动中原崛起、河南振兴注入强大动力,驱动着“中原号”列车强势前行、飞速疾驰!(记者 刘翔明 尹江勇)
专家点评
创新驱动 创造未来
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发展动力由过去主要依靠投资、出口带动,转向主要依靠创新驱动。在中国发展动力转变过程中,中原大地的做法也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
省委省政府一直高度重视创新驱动,先后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创新发展的政策措施。特别是重视人才引进、培养和使用、用最大的努力投入财政经费支持研发、鼓励全社会兴办各种科研机构、持续培育各种创新平台、扩大国际合作与交流等,使全省科技创新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不断提高。在经济发展下行压力巨大的情况下,今年前三季度全省GDP增长速度达8.2%,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3个百分点,成为全国发展比较活跃的省区之一,就是创新驱动能力持续提升最好的标志。
因为支撑这种发展业绩的内在动力,确实来源于科技创新。前三季度,全省高成长性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1.7%,高于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3.2个百分点;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60.6%。全省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23.8%,高于全省工业15.3个百分点,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从上年同期的10.8%提高至19.2%,这就是创新驱动的力量。
经过全省科技界的长期努力,中原大地不仅拥有占全球市场份额最高的盾构机,在全球超高压领域领先的输变电装备等大型工业装备,也拥有在“互联网+”领域处在前沿地位的传感器,在全球处在垄断地位的超硬材料等高精尖产品。持续创新,特别是进一步引导和鼓励青年一代创业和创新,河南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省社科院院长 张占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