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为河南驻马店市农业发展插上翅膀
“中原粮仓”,这是驻马店依靠农业获得的美誉,也是驻马店人一直为之骄傲的地方。驻马店的农业之所以长盛不衰,除了其有得天独厚的地域优势外,还依靠农业科技的支撑和引领。近年来,市农业科学院积极探索科技创新,为我市的农业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选育高产优质农作物新品种20个、开展综合配套生产技术研究130多项、连续6年被授予省农业科研系统“农业科技创新”和“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先进单位称号……这些是该院“十二五”以来取得的主要成绩。
科技创新硕果累累
驻马店市素有“中原粮仓”、“中州油库”的美称。粮食生产,是我市的一张王牌、一大优势。如何真正让科学技术转化为第一生产力、服务于农业生产,加快我市发展步伐?伴随着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作为农业大市,市农业科学院肩负的责任和使命越来越重。
“‘自主创新、加速转化、提升产业、率先跨越’是我市农业科技工作的方针。”市农业科学院一负责人介绍,“十二五”以来,该院选育出玉米、大豆、花生、芝麻、大麦、茄子、辣椒等高产优质农作物新品种20个,其中国审品种3个,获得植物新品种权保护3项,国家专利11项。
同时,市农业科学院还有38个农作物新品系正在参加国家、黄淮和河南省预备试验、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5个新品系参加国家多点鉴定、品比试验,创新和保存各类农作物种质资源2万多份。
此外,该院还先后开展综合配套生产技术研究130多项,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151篇,其中SCI论文5篇;出版专著6部;获市、厅级以上科技成果奖37项,其中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三等奖5项,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3项;制订省、市地方标准17个。
“我院连续6年被授予河南省农业科研系统‘农业科技创新’和‘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先进单位称号,是和全体科研人员的努力分不开的。”该负责人说,“十二五”以来,市农科院先后承担国家、省、市下达的科技项目120余项,同时,作为技术依托单位,还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全面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强力推进科研成果转化应用,为我市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为科研奉献青春
科技创新离不开人才,市农业科学院强力推进“人才兴院战略”,不断开创人才工作新局面。近年来,该院科技人才队伍结构不断改善,科技人才竞争实力大幅提高,涌现出一大批优秀专业技术人才,王成业就是其中比较优秀的一位。
今年49岁的王成业,自1990年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专业毕业后,就一直在市农业科学院工作,从事玉米遗传育种和配套高产栽培技术研究及农业新技术推广应用工作。说起自己所从事的工作,王成业说这一干就是27年,可谓是将青春都奉献给了它。
“我老家在确山乡下。从小见父母在田间辛苦地劳作,到了收获时农作物的产量却很低,高考时我特地报考了农学专业,想提高农作物的产量,进而增加农民的收入。”王成业说,自己从事农业科技研究,一方面是出于对父母的爱,另一方面则是对土地有种难以割舍的情结。
1998年,王成业开始担任玉米课题主持人,带领团队进行玉米选育的技术研究。然而,技术研究并不是三五天就能成就的事情,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从那一刻起,王成业和他的团队就在重复做着一件事,无论失败了多少次,他们仍然保持着一颗探索进取的心。
“我们每年都会培植4000多株玉米,有时候可能一株令人满意的都找不到。尽管我们花费了很多时间和精力,但也只能从头再来。”王成业说。
选育玉米比其他农作物更辛苦,因为对其进行杂交需要阳光照射,并且必须在上午8时至下午3时完成。所以,当别人嫌热躲到空调屋里时,他们正在密不透风的玉米地里授粉。正是凭借这种执着劲儿,2007年,王成业和他的团队终于选育出玉米新品种“驻玉309”。
“驻玉309”填补了豫南玉米品种选育空白,被省农业厅作为良种补贴重点推介品种,还获得了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此后,科研成果接踵而至,“金富36”、“创玉198”等先后育成,并通过了河南省审定。这3个玉米品种都已经获得了植物新品种权保护证书,在豫陕两省得到大面积推广应用。
如今,昔日的年轻小伙也成了中年人,凭借着过硬的科研技术,成为驻马店市农业科学院研究员、课题主持人。2009年,王成业被河南省政府评为“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2015年被市政府评为“2014年度驻马店天中科技创新英才”。2016年获得“国务院政府津贴”。
把工作当成事业
任秀荣是市农业科学院研究员、大豆课题主持人,也是农业科技研究上的一颗明星。因在大豆选育技术上有突出贡献,她被授予“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称号,于2012年获得“国务院政府津贴”,被市政府评为“2013年度驻马店天中科技创新英才”,并光荣当选全国人大代表。
记者采访中,任秀荣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把工作当成事业。”任秀荣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任秀荣为她热爱的事业挥洒汗水,硕果卓著,始终没有忘记一个科研工作者的责任,没有离开过为之奋斗的田地。
1982年,从河南农业大学毕业的任秀荣,就一直从事大豆育种和栽培技术研究。作为农民的女儿,任秀荣知道农村的落后与农民的贫穷,她决心用自己的所学为农民脱贫致富贡献力量。
35年来,任秀荣深入农村一线传授技术,解决生产中的难题,为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以及农民收入的增加做出了突出贡献。任秀荣一心扑在研究上,风里来雨里去,实验室、田间地头,到处都留下了她忙碌的身影。
培育一个大豆新品种需要漫长的选育时间,也许10年或者更长。自2005年以来,任秀荣带领团队,采用科学创新的育种方法,先后主持选育出7个大豆新品种,其中“驻豆9715”和“驻豆19号”通过国家审定;“驻豆5号”、“驻豆6号”、“驻豆7号”、“驻豆11号”、“驻豆12号”和“驻豆19号”通过河南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任秀荣留给记者的深刻印象就是对科学研究一丝不苟的态度,对工作的务实和奉献精神。脚踏实地去耕耘,大豆为伴这一生。取得这样骄人的成绩,可以说是倾注了任秀荣很多心血和汗水。在大豆科研领域里,任秀荣永远没有停止求索创新的脚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