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粮大户的忧与盼

16.12.2016  20:09
      河南是农业大省,粮食主产区。近几年,随着农业现代化及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河南的土地流转不断有新进展。通过土地流转,一些种粮能手成为种粮大户。他们坚守在土地上搞规模经营,为国家的粮食生产作贡献,也圆自己的致富梦。在实际劳作中,他们遇到不少问题,希望得到解决。

        初冬,笔者深入淅川县乡村,倾听部分种粮大户的心声。淅川县虽然不是产粮大县,但种粮大户遇到的问题却颇具代表性。

        种粮种不出金子 利润空间越来越小

        天刚放晴,小麦泛青,一派生机。淅川县毛堂乡种粮大户冯新田照例驾车来到麦田,观察麦苗长势,这是他几乎每天必做的“功课”。冯新田承包了近1200亩农田,是淅川县种粮面积最大的农户。这些年,冯新田种田规模逐年扩大,虽能赚些钱,但农本支出也在不断增加,光去年建粮库、添置烘干设备投入就近80万元。

        冯新田靠种粮出了名。周边镇村群众都知道他种田的热情,附近凡有土地流转,他都会去投标。但日前淅川县某乡镇3000多亩土地将流转竞标,却让他犯了难:“流转费可能每亩要835元,假如这样高,种田赚钱可悬了。”冯新田说,“我种的田,是前几年流转的,平均每亩流转费用750元。这几年,玉米和小麦两季年年高产,除了七七八八的成本开支,平均下来每亩纯利润只有200元。况且种粮风险不小,谁能保证每年都是风调雨顺?一旦遇上个天灾人祸,就亏得找不到北了。”冯新田对于要不要去竞标,拿不定主意了,他身边的朋友也都劝他收手。

        “按常理我应该去竞标,我的资产设备已具备耕种3000亩土地的能力了,但现在心里确实没把握。从目前形势来看,国家粮食价格已到顶了,不可能再涨多少;农资价格这些年虽没涨多少,但人工费年年在涨,幅度都在15%左右;粮食亩产已高达极限,增产潜力不大了,可以说种粮的利润空间越来越小了,再精打细算,地里也种不出‘金子’来。”冯新田扳着手指说。对于未来自己在种粮上的发展,冯新田显得有些迷茫。

        政策好但种粮大户真正得的实惠不多

        “这几年政府对种粮很重视,惠民政策不少,但种粮大户真正得到的实惠并不多。”淅川县香花镇浩溪农民合作社负责人杨连山对笔者说。

        因为对土地的感情难以割舍,杨连山让刚大学毕业的儿子和做酒店管理的侄子跟着自己学种田,可是一些粮食补贴政策又让老杨感觉种粮很难:“国家政策‘对路’,并不意味着种粮肯定有钱赚。”

        杨连山有400多万元固定资产、耕种着近千亩土地。他举了一例:“说是政府支持的低息贷款,实际上只比商业贷款低2厘多,这样的‘毛毛雨’,其实是‘鸡肋’。无息和贴息贷款这几年压根儿就没见过。”

        最使杨连山感到不解的是,政府制定的每亩140多元的粮食补贴,全部归了土地原承包人,真正在土地上耕作的种粮者却拿不到粮补。而杨连山耕种的所有土地中,有900多亩土地属于这种“有名无补”的,这让他感到困惑和憋屈。

        “现在社会上有种偏见,以为种粮都能赚钱,由此造成流转费越来越高。”杨连山算了一笔账,现在流转费一般需一次性交清,像这次杨连山到某乡镇去竞标,第一年一次性就得交80多万元。这笔钱肯定需要贷款,仅利息就是不小的负担;同时每年还需要添置农机、搞农田基本建设,这些投入也不小。

        靠种地打粮,杨连山这些年赚了点钱,可又都投到了田里,手里没有存款,相反还欠银行50多万元。“如果土地流转费一直往上涨,不少种粮大户就会不种粮了。”杨连山忧心忡忡。

        杨连山说,他企盼政府能出台真正让种粮大户得到实惠的利好政策。比如增加低息、贴息贷款;制定种粮大户粮田标准化建设投入补贴机制;调整国家粮补政策,真正做到谁种粮谁得粮补;对种粮大户实施价外补贴……“如果政府的优惠政策能真正落到我们头上,那么,对种粮大户的吸引力就会很大!”杨连山眺望绿色的田野,充满期待。

        适度规模关键是适度

        土地规模经营是吸引新型农民的关键。对于许多种植大户来说,选择种地,就是看好规模效益。不过,规模经营究竟多大规模合适?“如果管理和销售跟不上,规模大了肯定赔钱。管理好了,200亩比1000亩效益还要好。”淅川县上集镇绿源茶叶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谢玉江说。他最初也是计划快速扩张,但经过深思熟虑后还是放慢了脚步,至今也只流转了500亩土地,由于管理精细,发展稳健,这两年取得了良好的效益。

        有良种还要有良方。多年经营种子的李海江对此深有体会。他告诉笔者,种粮食跟其他行业不同,时间节点很关键。比如浇地,播种时要几天内全部浇完,否则就影响出苗效果。若规模过大,往往机井、水泵等配套设施跟不上,最终会影响产量。李海江说,邻村有家合作社,流转了近千亩地,根本管不过来,有时候草比苗还要高,去年粮食平均亩产只有270多公斤,加上行情下行,怎么能不赔钱?

        李海江的丹阳合作社有个叫全文俊的农民,只流转了80亩地,一年两季,自己干活,从不雇工,每年收入稳定。他认为这种规模比较好,多了风险大,少了不划算。

        “土地经营规模不是越大越好,适度是关键。”淅川县农业局局长石成宝告诉笔者,土地经营规模过大会影响土地产出率和农民就业,不利于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因此,无论是农民自身还是企业,要充分考虑自然经济条件、生产费用成本、农业机械化水平等因素,综合确定流转土地规模。

        “实现适度规模经营,不只是土地流转一种方式。”淅川县农综办主任刘先友说,现在看,依托社会化服务体系,采取土地托管、代种等方式,既能使一家一户精耕细作,也能实现规模化、专业化生产。

        多元化调处解疑难

        对当前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笔者建议基层部门充分利用多元化的调处机制,将纠纷化解在基层、解决在当地。对因气候灾害和粮价下行导致经营难以为继的粮食规模经营户,引导土地流转双方共同协商,就缩短流转期限、调整流转价格等,对流转合同进行适当调整,帮助经营户渡过难关,防止经营户“毁约弃耕”,给承包农户造成更大损失。充分发挥农村土地承包纠纷调解仲裁功能,及时受理并妥善调处各类土地流转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