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已至,你养生了么?

09.09.2014  11:56

  大连市中心医院中医风湿刮痧科张奎军

  早起早睡,别熬夜别贪睡

  夏季天热,很多人都熬夜晚睡,身体消耗较大,入秋后易出现秋乏,常见倦怠、乏力、精神不振等。早睡以顺应阴精的收藏,养精气。早起以舒达阳气,使肺气得以舒展。

  养阴润肺防秋燥,忌辛辣忌寒凉

  《饮膳正要》说:“秋气燥,宜食麻以润其燥,禁寒饮”。夏日里,为了增加食欲,人们喜食用辣味开胃,但进入秋季,无辣不欢的人应“收敛”。秋季雨水减少,中午温度仍较高,气候干燥,有秋老虎之称,人易出现“秋燥症”,如口鼻干燥、音哑、皮肤干燥等一系列症状。秋天饮食以“滋润”为原则,多饮水和喝汤,多吃些芝麻、粳米、蜂蜜、乳品、梨、银耳、百合、青菜等滋阴润肺的食品,少吃辣椒、葱、姜、蒜等辛辣燥烈之物。

  初秋午间气温仍然偏高,而早晚凉,温差较大。胃肠对食物凉热变化敏感,很多秋季腹泻都与寒凉有关。避免过多进食寒冷之品或生冷,尤其是老人、小孩、体弱者更需注意。

  切勿盲目贴秋膘

  过去夏天人们胃口不佳,常有苦夏,身体变瘦。秋风起,胃口开,很多人想增加营养,补偿夏天的损失,民间流行“强秋膘”之风俗,立秋吃肉,以肉贴膘。但是现代人多营养过剩,除非身体瘦弱者,确实须贴秋膘外,多数人无需要贴秋膘。而且秋凉的刺激会使一些原来有胃病的人疾病复发,重者还会引起胃出血、胃溃疡等并发症。此时,食量增加,胃肠功能的负担加重,也易导致胃病的复发。注意膳食合理,少食多餐,定时定量,戒烟禁酒,增强胃肠适应力,勿暴饮暴食。

  适度增减衣物,防感冒、受风

  秋后,早晚温差加大,民间有“二八月、乱穿衣”之说,人们的穿着五花八门,中午出门穿短袖,晚上回来就冷了。初秋忽凉忽热,机体调节机能很难适应暴热骤凉变化。立秋季感冒增多,要根据气温变化适当增减衣服,注意保暖,尤其是老年人更要注意。其次,室内的空调温度不要过低,一般在25℃~27℃最好,晚上睡觉时及时关窗,勿吹过堂风。好多人因为不注意,睡觉起来后脸部麻木甚至歪斜,关节、肌肉出现疼痛、怕风等症状。

  此外,初秋时节人情绪产生波动,或烦躁、或伤感,从而引起忧郁、悲伤。因此,初秋养生要调整精神,保持神志安宁,心平气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