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城路更名为平安大道 由于祭字认识率较低易造成不便

02.06.2015  11:16

  本报记者 李 娜

  这几天,市民经过郑东新区熊儿河畔,会发现原来的“祭城路”在路牌上更名为“平安大道”,为什么要给道路更名?更名会不会影响历史文化传承?昨日,记者来到郑州市民政局地名管理办公室,对此情况进行了采访。

   祭城路更名为平安大道

  原祭城路位于郑东新区熊儿河北岸,西起商务内环,东至东四环,长9.8公里。2005年12月正式命名。市地名办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之所以将祭城路改为平安大道,有一系列的原因:

  根据我市的城市建设规划,原祭城路将向东延伸,向东延伸的中牟区域该路的名称为“平安大道”。目前,这两条路即将打通,之后,将成为和郑开大道平行的一条东西主干道。“为了贯彻一路一名的原则,方便今后市民及沿线单位的使用,尽量避免出现一路多名的情况,综合衡量考虑道路的规模及长远规划。我们决定将其中比较短的祭城路进行更名。

  相关负责人还指出,祭城路的主体目前并不在祭城路街道办事处辖区内,从老地名的就地、就近保护原则来讲,“祭城”这一古老地名应就地、就近保护,不宜过多延伸。

  一条道路改名,还要经过群众的同意才行。据了解,郑东新区征求了道路两侧驻地群众、单位的意见,超过2/3的群众同意更名。

  “郑东新区作为我市中央商务区和未来的金融服务中心,是我市对外开放的高地,外来人口众多,由于‘祭(zhà)’字作为地名专读音,认识率较低,近几年来,外来客商和沿路单位、群众也多次反映该路名给对外交流造成了不便,并建议更名。”相关负责人补充道。

   要改路名需走以下程序

  路名是标识,也承载着市民的认知和感情。更改路名,要经过一系列的规范程序。

  市地名办相关负责人说,祭城路的修改,首先是郑东新区经过审慎研究后,经过道路两旁单位、小区群众2/3以上的同意后,向市政府提出了更名申请,同时也提出了对“祭城”这一古老地名的传承保护方案。

  市地名办接到市政府转来的批件后,按照郑州地名命名更名的有关程序进行了办理,经过研究和征求相关专家意见后,于2015年3月18日,在郑州地名网上对祭城路更名事宜进行了公示,公示期后,形成相关方案,报市政府审批。

  5月21日,市政府发布了《关于祭城路更名为平安大道的通告》,随后,民政、公安、交通等相关部门将逐步更改路标等系列工作。

   祭城”地名依然要保护

  “祭(zhà)城”历史悠久。记者了解到,祭城始建于商代,是我市著名的历史地名之一。据资料记载,西周时期,管叔、蔡叔联合武庚发动叛乱,周公因平叛有功,其第五子被封到镐京附近的京畿地区建立 (jì)国。周公第五子因爵位为“”,周公五子 伯封侯之后,在管城东北15里处建国都城,史称 伯城。公元前722年(周平王十九年),郑国灭 国,“ ”字及其他与“ ”有关的地名改为“”字,当地民众为使后代牢记自己的故国,集体改姓氏为祭,读音改为“zhài”。从此,祭(zhài)姓产生,与祭有关的地名、人名读音都随之改变,祭伯城也就成为“”姓的发源地。随着以后外地民众迁到祭伯城定居,由于口音不同,使祭的读音逐步演变为“zhà”,“祭伯城”简称“祭城”。此后,“祭伯城”、“祭城”两种叫法在当地长期使用,史书上出现有“祭城屯”“祭伯城”“祭伯乡”等叫法。

  新中国成立后,祭伯城的叫法不再使用,祭城区域先后被称为祭城乡,1958年改称祭城公社,1983年复称祭城乡,1996年撤乡建祭城镇,2006年撤镇设立祭城路街道办事处。由此可见祭城这一古老地名一脉传承。

  “路名更改了,会不会影响我们对郑州历史文化的传承?”不少市民提出了这样的疑问。对此,市地名办相关负责人表示:祭城路仅是由“祭城”派生出的一条路名,祭城办事处等相关名字并未更改。为使更名后保护和传承“祭城”这一历史地名,郑东新区在给市政府的请示中也提出了建议:即在祭城遗址附近建一处“祭城公园”或“祭城广场”以示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