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旗产业带动扶贫 巧用大棚在家门口也能脱贫
“我们的西红柿预计4月初可以上市,比露地西红柿早两个月左右。”3月30日,张丙玉站在他的蔬菜大棚里对记者说,“这个时间差,去年让村民一个大棚赚三四万块钱。”
张丙玉是南阳市社旗县李店镇下郭村人,他早几年在社旗县农业高科技示范园区打工,掌握了蔬菜种植技术后,2010年与村民一道建立起丙玉蔬菜种植合作社。
村民不懂技术,又怕种好蔬菜没有销路,合作社就统一供应种子、统一管理、统一销售,农民只出劳动力,利润“对半分”。这种合作模式让村民放心,提高了大家的积极性。60户村民积极响应,村上的蔬菜大棚很快就从30多个增加到近300个。
社旗县积极扶持合作社发展。下郭村民每建一个蔬菜大棚就奖励500元,村民贷款,政府贴息两年。“贷款第一年就可以还了,想着利息低,又急着扩大规模,都是到期之后才还款。”张丙玉说。
“种什么菜卖得最好?”张丙玉摸索出一条好办法:春、秋两季各种一茬西红柿,夏天种两茬叶菜。这个办法迅速被群众认可并推广。
原来西红柿一年只种一茬,但到夏天,大棚西红柿就失去了价格优势,秋季时,西红柿产量也降低了。改为现在的种植模式后,春季西红柿上市早、秋季退市晚,价格优势突出,技术改进也让产量大幅提高。
掌握了种植技术的村民纷纷独立门户,这迅速扩大了李店镇蔬菜基地的规模和影响,如今出去单干的已经有39户。郭金岭就是其中的一个。他当年依靠小额贷款建起10个大棚,如今他在附近的梁岗村也开辟了一片“根据地”。
“去年一亩地大棚蔬菜,至少收入4万块钱。这几年我个人彻底脱了贫,大家伙儿的日子也越过越红火。”郭金岭说。
“就在家门口,也能奔小康。”张丙玉说,合作社已经发展到320户,村上1700多亩地变成了蔬菜大棚,有的村民经济收入翻了几番,村民们通过大棚“架通”了脱贫路。“丙玉蔬菜”的牌子也越叫越响,产品远销北京、上海、武汉、郑州等地。“今后郑州会有更多人吃上咱种的菜,与‘丹尼斯’的合作协议马上实施。”张丙玉说。
社旗县扶贫办主任王清钦说,在李店镇下郭村带动下,周边村镇目前已发展起来5000多亩蔬菜大棚,4000多农民在家门口有望脱贫致富。(记者 高长岭)
记者感言
产业带动是扶贫的关键,产业带动就业,就业带来稳定收入。在当地党委政府帮助下,下郭村农民依靠土地,学习现代种植技术,利用差异化优势,主动占得市场先机,在同样的土地上创造出更多的价值,实现了脱贫致富。这种立足现实条件,改变落后面貌的实践,不仅为自己摘掉了穷帽,也为传统农业结构调整,为农业生产领域供给侧改革,提供了一个既普通又生动的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