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源市聚力破解农田水利工程管护难题

16.05.2016  14:30
      近年来,济源市以开展全国农田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和创新运行管护机制试点县工作为契机,通过明晰产权归属,弥补资金缺口,创新管护模式,努力破解农田水利工程管护难题。
      一、强化顶层设计,探索改革新路径。一是 加强组织领导,成立试点工作领导小组,负责重大问题的研判、决策和协调;领导小组下设农田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办公室,抽调专门人员具体负责试点推进工作。 二是 强化政策保障,制订出台《关于加快农田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农田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和创新运行管护机制试点工作专项资金管理实施暂行办法》等政策措施,明确改革的目标任务、路径选择和责任主体。 三是 健全工作制度,先后建立了联席会议制度、台账管理制度、工作督察制度等,定期跟踪问效,及时发现问题,完善保障措施。
      二、分类界定产权,迈出建管护分离第一步。一是 个人投资兴建的工程,使用权归个人所有。 二是 社会资本投资兴建的工程,使用权归投资者所有,或者按投资者意愿确定归属。 三是 受益户共同出资兴建的工程,使用权归受益户共同所有。 四是 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投入为主的工程,产权归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所有。 五是 以国家为主投资兴建的工程,产权归国家、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农民用水合作组织所有,并颁发产权证和使用证,推进建管护三者分离,有效破解了主体责任不明的难题。
      三、注重多管齐下,推行管护新模式。一是 推行用水户协会管护模式,由用水户协会负责村范围内的小型水利工程的使用和管护,民主决议管护费用的筹集使用、工程维修养护等事项。 二是 全面引入竞争机制,推行竞争承包管护模式,鼓励专业管理组织、管护公司、合作组织或承包人通过公开竞争、招投标的方式,承接管护业务。 三是 结合农村土地流转,探索推行流转土地管护模式,土地经营者在流转土地的同时,一并承担区域内农田水利工程管护工作。 四是 积极推行镇村集体管理、农村小型公益设施打包管理等模式,有效落实管护责任,保障工程安全运行,提升管理水平。
      四、加强创新整合,破解资金老难题。一是 加强项目资金整合,实行农田水利工程管护、农村环卫保洁、农村公共活动场所管护“三位一体”管护,整合市水利局、市一体办等部门下拨的农村环卫保洁、农村公共活动场所管护等资金,用于农田水利工程管护项目。 二是 补助资金整合,严格用好上级每年下拨的400万元专项改革资金的同时,市财政配套400万元,并列支200万元设立专项管护基金,用于创新农田水利设施运行管护方面的改革。 三是 受益村居筹集,水利工程受益村每年从村集体经济筹集本村管护资金差额部分。 四是 水利开发赚取,在确保工程安全、公益属性和生态保护的前提下,部分资源水利性工程开发利用收入都用于农田水利工程管护。
      (来源:济源市水利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