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经寺开放:龙门文化传承创新新担当

08.03.2016  11:16
龙门石窟奉先寺卢舍那大佛 龙门石窟看经寺北壁罗汉雕像(部分) 看经寺阿难雕像 看经寺阿难雕像

继“互联网+龙门”之后,“看经寺开放”成为龙门石窟又一关键词。

今年2月,龙门石窟世界文化遗产园区管理委员会通过官方微信公众平台“龙门石窟景区”宣布:3月10日起,将向公众开放位于龙门东山的看经寺。这是龙门石窟研究院成立63年以来首次向公众开放洞窟。

消息甫一传出,立即引起了国内文物界、旅游界及关注龙门石窟的社会各界人士强烈反响,诸多媒体闻讯也纷纷实地提前探访:为何要在现在开放看经寺?看经寺开放后会有哪些值得关注的亮点?龙门石窟是如何做好开放的准备工作?

3月7日,龙门园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于迎表示,看经寺对外开放工作正按照预定计划顺利推进,各项准备工作已经就绪。“在3月10日正式向游客开放后,相信一定会给大家带来一个身临其境的全新文化旅游体验,近距离欣赏精美的石刻雕像,领略艺术瑰宝的魅力。

当前,洛阳市委、市政府提出,“十三五”期间要加快构建九大体系,作为“十三五”时期洛阳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任务。文化传承创新体系就是其中之一。

于迎表示,龙门石窟因独特的历史艺术价值和稀有的品牌价值,天然担负起提升城市品牌形象的现实责任。所以,在洛阳构建文化传承创新体系中,龙门石窟要积极主动承担应有的重要责任。开放看经寺,就是着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丰富旅游体验的一次新实践,更是构建文化传承创新体系进程中的一次新担当,探索出文物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新路径。

创新文物资源利用模式促进文物文化旅游融合发展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系列重要讲话中,多次对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出重要指示。他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必须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要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些重要论述,为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指明了方向。

2月24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强文物保护和合理利用。他强调,文化的重要载体就是文物,是国家的“金色名片”,所以一定要护好擦亮。他特别指出,文物都藏在地下室里,大家都不知道,也看不见,教育和滋养的功能当然也就发挥不了。

所谓“擦亮”,就包含着对于文物的合理适度利用,发挥文物资源在旅游业中的重要作用,推动文博创意等产业发展。

国家文物局发布的2016年工作要点中,明确提出:“创新文物资源利用模式,促进文物保护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为重点,推进文物系统管理的文物保护单位向社会开放。

无疑,向公众开放文物资源,是落实中央要求、融入时代潮流的重要举措。

今年以来,按照河南省副省长、洛阳市委书记李亚关于坚决落实“五大发展理念”的要求,龙门园区党工委、管委会提出,按照“洛阳的名片、世界的龙门”这一发展定位,进一步完善提升龙门园区“十三五”规划,实现龙门园区创新发展。

按照协调发展理念,文物、文化、旅游三者之间是统一的有机整体,缺一不可。

今年以来,龙门园区以落实协调理念为切入点,按照文物、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工作思路,以“互联网+”为载体,运用“连接一切、跨界融合”的发展理念,以文物传承文化,以文化提升旅游,以旅游保护文物,变文物优势、文化优势、资源优势为核心优势、产业优势、竞争优势,全面提升园区工作水平。

融入时代发展背景,看经寺开放,就成为国内文博单位探索文物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新路径的积极尝试。所以,当看经寺开放的消息传出后,就备受文物界、旅游界关注,并给予了充分肯定和赞誉。

丰富旅游体验让文明精髓有机融入现代生活

洛阳的名片,世界的龙门。

龙门石窟是中国石窟寺艺术早期后段(5世纪末6世纪初)和中期(7、8世纪)的典范作品,其历史地位在中国石窟寺雕刻艺术发展历程中无可替代,无疑是先人镶嵌在中原大地上的一颗璀璨明珠,拥有一长串殊荣——河南省首个世界文化遗产、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首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首批国家5A级景区、首批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

然而,历经千年风雨的龙门石窟,自开凿之日起,就面临着人为破坏和自然灾害的困扰。从新中国龙门石窟成立管理机构开始,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进行了保存状况和地质调查工作,确定危岩崩塌、石窟风化、洞窟渗漏三大病害。

为坚守遗产保护的历史责任,保护好、传承好这一文化瑰宝,龙门石窟没有向游客开放洞窟。

为弥补游客不能进入洞窟参观的遗憾,2015年4月龙门石窟和腾讯公司开始启动“互联网+龙门”智慧景区建设,为龙门私人订制了智慧旅游体验项目,通过便捷性、趣味性、互动性的改变,为游客带来从入园前到出园后的全流程智慧体验。

例如,通过向龙门石窟官方微信服务号回复景点数字编码,即可体验对应的景区内64个景点的语音讲解、文字及图片说明。

又如,在万佛洞外设计了体验项目“360°全景洞窟”,游客通过手机,即可以看到洞窟内的每个角落,弥补不能接触佛像的遗憾。

这些带有互联网元素的高科技旅游体验,受到了游客的点赞,成为“互联网+龙门”智慧景区建设的最大亮点。每天,来自海内外数以万计的游客通过这些方式,与龙门建立持久的情感连接。

龙门园区旅游局局长李涛介绍,“互联网+龙门”智慧景区已完成一期、二期项目建设,实现了“互联网+购票”、“互联网+游园”、“互联网+管理”、“互联网+宣传”、“互联网+文物保护”、“互联网+经营”等多项功能。通过“互联网+”创新旅游体验方式,用龙门石窟广博的文物资源滋养人文根脉,丰富了广大游客的精神家园。

向游客开放看经寺,也是“互联网+”大数据分析的首次尝试。

在互联网平台大数据资源支撑下,龙门石窟景区可以清晰掌握游客的游览喜好。“互联网+龙门”智慧景区大数据平台分析显示,在龙门东山石窟中,游客向后台发送的数字编码中,代表看经寺的“2194”数量是最多的。这充分表明,游客在东山石窟中最感兴趣的就是看经寺。

那么,从文物价值角度来看,为何选择将看经寺作为首个洞窟对外开放呢?

龙门园区管委会副主任李随森表示,看经寺是龙门东山最具代表性的唐代洞窟,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龙门石窟研究院研究中心主任路伟介绍,看经寺主要文物价值有三点。

一是该窟规模大,应为皇室贵族或高级官吏、高僧大德发愿开凿。窟内罗汉造像,对研究我国唐代高浮雕艺术、僧侣服饰、法器和禅宗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二是看经寺是东山石窟中规模最大的一个,具有游客入内参观的空间条件,适合对外开放。

三是窟内29尊罗汉造像雕刻精美、生动传神,是中国佛教石窟中现存最精美的一组石刻罗汉像,具有很强的写实主义风格。

看经寺洞窟从南壁开始,以逆时针方向,依次为释迦牟尼的大弟子摩诃迦叶、堂弟阿难,最后为菩提达摩,共29代。研究人员认为,看经寺中29尊罗汉像,是对“西土二十九祖禅宗传承”一说的印证。

龙门石窟凝聚着中华民族对真、善、美的无限憧憬,流露出古代先人对美好生活的强烈追求,构筑起中国古代先民的精神家园。其所蕴含的诸如宗教、政治、军事、交通、文化、艺术等独特历史信息,是了解封建社会鼎盛时期政治文化生态和社会生活的窗口。

开放看经寺,让游客进入洞窟,近距离参观、欣赏石刻,丰富旅游体验,感受和领略龙门唐代雕刻艺术的皇家风范、精湛技艺和雕像艺术神韵,从而得到艺术的熏陶和美的享受。通过这种方式,龙门石窟的文明精髓有机融入现代生活。

创新开放体验形式将看经寺打造为全新旅游亮点

文物是不可再生资源。1963年,龙门石窟管理机构成立以来,一代代龙门人自觉承担起保护传承好龙门文化遗产的历史责任,当好龙门文化艺术的传承者和保护人,守护好承载人类追求美好生活梦想的精神家园,弘扬其所蕴含的深邃历史文明。

龙门石窟研究院保护中心主任陈建平介绍,近年来,随着文物保护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看经寺已经具备对外开放的条件,可以实现文物保护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

在文物保护方面,龙门石窟研究院实施了一套完整的保护措施。

一是对29尊罗汉像进行了清除浮尘、溶洞支护、雕像加固等文物保护措施。

二是在罗汉造像外将设置一圈玻璃隔断,在不影响游客参观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保护文物。在距雕刻50厘米间距加装防护玻璃隔断;防护玻璃隔断采用12厘米厚的钢化玻璃,固定于钢结构立柱上,整体竖向荷载1000公斤,水平荷载300公斤。

三是在凸凹不平的基岩地面加装防护木地板。地板采用了高强度、防滑、耐腐蚀、环保无污染的木塑地板材料,每平方米可承载500公斤以上重量。

四是进一步发挥监测设备作用。看经寺是龙门石窟近年来建立的世界遗产监测预警体系中重点监测的一个代表性的洞窟,洞窟内安放有红外照相机、裂缝计、温湿度计等仪器,主要监测看经寺的壁面温度、环境温湿度、洞窟渗漏水及岩体稳定性等重要指标。监测设备连续不断地开展工作,通过无线传输把数据传送至监控中心。洞窟开放后,看经寺的监测将持续进行。

龙门石窟研究院资料中心主任侯玉珂介绍,近年来,“数字龙门”工作取得了长足进步,掌握了海量洞窟数据,具备了三维展示复原的基础条件。看经寺内第一尊罗汉摩诃迦叶上半身雕像在上世纪30年代被盗,2001年由海外归来,现由龙门石窟研究院永久保存。现在,龙门石窟专家用三维数据将摩诃迦叶雕像身首合一,在现场展示复原图像。

在“互联网+龙门”保障方面,龙门园区旅游局智慧旅游运营团队做了精心准备。

一是在语音画册方面,对看经寺的介绍进行更新完善,进一步丰富文字、图片、语音、视频等信息,让游客随时随地提前了解看经寺。

二是在宣传推广方面,有计划地开展看经寺开放前的各项宣传工作。团队成员史丽华、王栋、姜艺莎等,以游客视角,从看经寺的来历、开放看经寺的背景、看经寺看点等内容,推出系列旅游攻略,提高看经寺及开放看经寺一事的知名度。

三是在进一步完善软硬件设施。与河南移动洛阳分公司一起,进一步优化看经寺区域的4G、WiFi信号;在从西山石窟到看经寺途经道路上,设置显著导引牌。

在游览服务保障方面,龙门园区进行了周密安排,多次组织龙门石窟研究院、园区旅游局、窟区管理处、秩序办等多个部门负责人进行专题研讨,深入研究、慎重推动开放的每一个细节,精心做好各项准备工作。

一是提前谋划好游览线路。将原本规划为一个游览区域的东山石窟,调整为两个完全独立的游览区域,即将看经寺以北区域设计为看经寺区域,设立独立的入口和出口,单线循环。

二是制定游客参观游览的相关规定。在洞窟内外设置导引指示,制定专人负责疏导游客安全有序参观,必要时还将启动应急预案,采取限流、错峰观赏等措施,保证窟内不聚集大量游客。

三是全力做好游览服务。园区的研究保护、售票、检票、讲解、旅游咨询、商务、保卫等职能部门结合各自工作职责,对开放看经寺后所涉及的事宜提前做好对接。

通过上述三大方面十项主要工作措施,看经寺开放工作有条不紊地向前推进。

2月17日,园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于迎,管委会副主任李随森,与龙门石窟研究院、旅游局、保卫处、讲解公司等单位负责人一道,对看经寺开放进行实地考察。

2月18日,龙门石窟通过官方微信首次公布开放事宜。

2月20日,多家媒体记者到龙门石窟实地探访看经寺。

2月25日,龙门园区召开看经寺开放准备工作讨论会,针对看经寺文物保护、游览路线规划、安全秩序保障等制订出专项方案。

2月29日,龙门园区再次召开讨论会,进一步细化工作部署。

3月1日,看经寺开放现场准备工作正式启动,文物保护工作开始实施。

3月7日,现场准备工作顺利完成,各项文物保护工作、路线设计、游览提示等全部到位。

3月10日,看经寺将正式向公众开放。游客只需持有龙门石窟门票,即可在工作人员的指引下进入参观。

在做好文物保护前提下,通过开放看经寺,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文化遗产活起来,增加游客的民族自信心和文化自信。做好文化传承创新工作,我们将把看经寺打造为龙门景区内一个全新文物旅游亮点。”于迎表示。

开启新篇章影响深远载入龙门石窟保护发展史册

今天的实践,就是明天的历史。站在时代发展的新高度,该如何准确理解龙门石窟开放看经寺的现实意义?

业内人士表示,看经寺向公众开放游览,无疑有着多重意义,影响将是全方位、多角度的,注定将载入龙门石窟保护发展的史册。

一是全面展示文物保护成果,深层唤醒公众文物保护意识。

龙门石窟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其文物保护状况一直为人关注。长期以来,龙门石窟的保护、研究事业不断进步,文化内涵不断发掘展示。通过开放看经寺,游客可以直观看到文物保护的一系列具体措施及成果,从原本不具备开放条件到具备开放条件的转变,从而自觉树立保护文物、珍爱文物的责任与意识。由此,看经寺将成为一个普及文物保护的教育基地。

与此同时,如何在做好开放的同时兼顾文物保护,看经寺开放过程中所采取的各项文物保护措施,本身就是一次文物保护的生动展示素材。龙门石窟先行先试,也为国内其他文博机构实施开放提供了有益借鉴和启示。

二是丰富游客旅游体验,推进“互联网+龙门”跃上新台阶。

开放看经寺后,开启了龙门石窟进入洞窟游览的崭新一页,将原本在围栏之外的游客请进洞窟内,让文物首次与游客近距离接触,无疑可以丰富游客在龙门景区的旅游体验。

通过“互联网+龙门”智慧景区形成的线上旅游体验,与线下实地体验相结合,将线上方便便捷、超越时空的优势和线下的现场感完美结合,让游客从多维度、全方位地了解文物所蕴含的审美价值。这种线上线下结合的全新游览体验模式,丰富“互联网+龙门”智慧景区内涵,提升其国内智慧旅游标杆和典范的地位。

在此基础上,以“互联网+”为载体,充分利用“互联网+文物保护”平台,全力打造“数字龙门”,提升文物研究保护工作的科学性、现代化、创新性。

三是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景区旅游产品体系及管理水平。

从旅游产品角度来看,随着审美水平不断提高,广大游客有进入洞窟内游览参观的潜在需求。也就是说,龙门石窟景区旅游产品的供给与游客的需求之间还有很大提升空间。在中央关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精神指引下,龙门石窟通过在做好文物保护前提下的开放游览,就是文物景区做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丰富旅游产品体系的一次积极尝试。以看经寺开放为契机,龙门园区将看经寺作为又一全新亮点,提升整个东山石窟区域对游客的吸引力,打造“西山看奉先寺、东山赏看经寺”的游览新品牌。

同时,以开放游览为抓手,推动园区各部门进一步提高新形势下保护文物、服务游客的意识和业务素质,实现园区管理水平的提升。

四是通过文物文化旅游融合,探索龙门文化传承创新体系新路径。

3月5日闭幕的洛阳市十四届人大四次会议上,河南省副省长、洛阳市委书记李亚提出,洛阳市将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为引领,以九大发展体系为支撑,实现“四高一强一率先”的发展目标。

龙门石窟是绵延数千年的历史文脉,在弘扬洛阳城市文化特色、构建文化传承创新体系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开放看经寺,是龙门石窟在新形势下进一步兼顾文物保护与旅游体验的创新尝试,也是响应国家活化传统历史文化的一次积极实践。

通过文物文化旅游融合的创新思维,开放看经寺,把抽象的龙门文化内涵具象化,大大增加游客对龙门石窟的感知度,在具象之美中展示文化魅力,通过具体、鲜活的内容与形式来增强龙门文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让历史文物展现新的时代魅力。

透过开放看经寺这扇窗口,让游客品味华夏文化精髓,敬仰文化遗产,传递真善美,自觉参与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真正让龙门石窟世界文化遗产惠及今人,泽被后世,生生不息。

3月10日,看经寺正式开放,令人期待!值得记忆!

看经寺的开放,定将会让龙门石窟这张“金色名片”更加闪亮!

看经寺精彩看点

看经寺位于龙门东山石窟区万佛沟北侧,为东山最大的洞窟。洞窟呈平面方形。与常见的穹庐顶石窟不同,窟顶呈方形平顶,雕刻难度更大。

该窟最引人注目的是窟内北、南、西三壁下部雕刻有29尊高浮雕罗汉像,身高1.75米~1.80米。从南壁开始,以逆时针的方向观赏,依次为释迦牟尼的大弟子摩诃迦叶、堂弟阿难,最后为菩提达摩,共29代。

其中,罗汉群像的第一尊——摩诃迦叶的上半身缺失,于1936年后被盗凿流失海外,收藏于加拿大国立美术馆。2001年4月19日,加拿大国立美术馆将迦叶像上半身捐赠给龙门石窟研究院永久保存。这是龙门石窟通过国际合作渠道回归的第一件流散珍贵文物。

窟顶刻有龙门石窟最大的阴刻莲花藻井,莲花直径超过4米。藻井外有六身飞天,头饰花蔓冠,面相圆润,肌肉丰满,充满动势,为龙门石窟中唐代飞天造像的代表作。

看经寺中央有一座主佛造像,并非窟内原本主佛。2000年前后,龙门石窟研究院在佛坛遗迹上重塑佛坛,将一尊收集于民间的佛像放置于此。

温馨提示:游客在参观看经寺时,请遵守参观秩序,听从工作人员安排,按照导引标示有序进出;参观过程中请勿触摸、污损文物,勿使用禁用的辅助光源,保持安静;请勿触碰洞窟内监测设备。

(资料提供:龙门石窟研究院)

开放看经寺 擦亮龙门石窟“金色名片

看经寺开放,将结束龙门石窟洞窟不向游客开放的历史,实现游客与洞窟的近距离接触,在龙门石窟发展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这是新发展理念的具体落实。中央确定的“五大发展理念”,省委提出的“四个河南”以及洛阳市提出的“九大体系”一脉相承。开放看经寺,就是在文化传承创新体系方面的积极实践。

这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需要。随着人民群众物质文化需求的日益增长,对旅游体验要求越来越高。如何创新性地提供旅游模式、旅游体验、旅游产品,是每一个旅游景区思考的问题。选择开放看经寺,就是龙门石窟用互联网思维,针对游客对看经寺的特殊喜好,在供给侧进行的一次探索。

这是文物保护技术进步的结果。现在,伴随着文物保护技术的进步,让洞窟对游客开放成了可能,实现保护与开放的融合发展。

西山看奉先寺、东山赏看经寺”。看经寺必将成为龙门石窟的全新亮点,让龙门石窟的“金色名片”越来越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