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将裁军30万 盘点新中国11次大裁军

03.09.2015  15:07

  中新网北京9月3日电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3日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会上宣布:中国将裁减军队员额30万。

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大会现场

  此前,中国军队已经经历了建国后的10次较大规模的裁军。在前10次体制编制调整改革中,先后有数十个大军区和兵团级单位被撤销,近千所军队院校、医院等被裁撤、缩编或改隶,全军员额从抗美援朝时的627万人减为230万人。此番宣布裁军,全军员额将降至200万人。

   ——第一次大裁军

  1950年4月,中央政治局决定对军队进行大规模的精简整编复员的重大战略决策。中央军委于5月16日至31日对整编复员工作进行研究、讨论和部署。决定军队复员150万人,将全军的总员额由550万压缩到400万,当年即复员23.9万余人。

  不久,抗美援朝战争爆发,精简整编工作终止。之后由于战争需要,军队又进行了扩编,到1951年底,总兵力达到611万人,最高时达到627万人。

   ——第二次大裁军

  朝鲜战场形势基本稳定后,中共中央决定再次进行精简整编,毛泽东于1952年1月批准了《军事整编计划》。到1952年10月底,共精简19个军部、73个师,近200万人。这基本实现了朝鲜战争爆发前国家计划将军队员额压缩到400万的目标,军费开支占全国财政总支出比例由1951年的43%下降为32.9%。

  通过这次精简整编,陆军初步完成由分散领导向集中统一指挥、从单一步兵体制向诸兵种合成体制的转变。同时,海军、空军和院校建设得到了加强。

   ——第三次大裁军

  从1954年2月全面开始至1955年底结束,全军总兵力共精简了21.2%,总员额减到350万人。其中陆军部队裁减比例最大,特种兵得到加强,极大地推进了人民解放军合成化建设。军费开支由1953年占国家财政总支出的34.2%下降到24.1%。

  通过整编,全军基本上做到了人员统一编制、武器统一定型,人民解放军基本上实现了单一兵种向诸军兵种合成化的转变。

   ——第四次大裁军

  整编工作从1956年11月开始,中央军委扩大会议于1957年1月通过了《关于裁减军队数量加强质量的决定》,确定全军总人数再裁减1/3,要求3年裁减130万人,压缩至250万人左右。到1958年底结束,全军总员额降至240万,是新中国成立后人民解放军人数最少的时期。到1958年,调整后的海军、空军和陆军各技术兵种的人数已占全军总人数的32%。军费开支占国家总财政支出比例下降到12.2%。

  这次精简整编主要裁减了陆军、公安军和各级机关党校及其附属单位和勤务分队,人民解放军合成化程度显著提高,编制体制实现了一次根本性调整。

  通过四次裁军,人民解放军加强了海、空军和陆军各技术兵种的建设,创建了海军、空军、公安军、防空军及炮兵、装甲兵、工程兵、通信兵、防化兵,形成了五大军种和七大兵种,从根本上改变了人民解放军以陆军为主的单一军种局面,调整后的海军、空军和陆军各技术兵种编制更趋合理,完成了人民解放军向国防军体制及合成化的过渡。

   ——第五次大裁军

  1975年6月24日至7月5日,中央军委扩大会议决定3年内将军队减少60万人。9月,中央军委批准了总参谋部《压缩军队员额,调整体制编制方案》,军队精简整编工作在全军展开。到1976年,军队总人数比1975年减少13.6%。

  1978年1月18日,中央军委下发了《关于军队体制编制的调整方案》,明确要求军队继续进行体制编制调整。

编辑:王静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