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三夏” 合作社理事长们乐了

08.07.2014  12:23

今年绝对是个丰收年!”记者还记得就在前不久,山东省高青县唐坊镇梁孙村村民梁峰一脸坚定地说着。截至6月19日,除甘肃、新疆等省还有近2000万亩冬小麦外,全国大规模“三夏”小麦跨区机收已宣布结束。今年,“三夏”呈现出小麦成熟期提前,各地区小麦收割期集中等特点,如何在短时间里,提高效率,获得最大收益,合作社理事长们努力寻找着各种使“丰收在望”变为“丰收在手”的途径。

机收机播 同步进行

小麦收割机穿行于麦地中,成片的小麦瞬间被一分为二,秸秆被粉碎后平铺在麦地中间,籽粒迅速汇集到粮仓后一泻而出倾入运粮车中,随后,拖拉机配免耕播种机将玉米种播下。提到这些年“三夏”的变化,从事18年跨区作业的山东省高青县麦客农机合作社理事长王孝滨深有感触,“在淄博市机收机播同步进行的方式受到很多农户的喜爱,除去收割小麦外,很多农户要求直接播种玉米,播玉米+施肥+喷药,40元/亩,如果只播种玉米,则是20元/亩,这就是一笔不少的收益。另外,合作社按照每亩15元的价格将粮食直接送到农户家中,留守家中的妇女和老人再也不用担心了。”

现如今,传统的耕种收服务早已不能满足农户的需要。正如山西省太谷县忠兴合作社理事长杜秋忠所说:“合作社今年麦收全部实行‘订单作业’和‘小麦收割—秸秆粉碎还田—玉米免耕施肥贴茬直播’一条龙作业服务,不仅节省了作业的时间,作业效率也大有提高。”一边小麦机收,一边秸秆机械化还田,随后紧跟玉米机械化免耕播种的情景成为今年“三夏”的一大亮点,许多农户尝到了甜头。

今年,“三夏”时节,全国普遍降雨,然而,机收机播同步进行这一全程保姆式的服务模式为夏种玉米抢在雨后适时播种赢得了宝贵的时间,为秋粮丰收打下了良好基础,在一定程度上也确保了农户的增产增收。据北京市兴农天力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陈领介绍,虽然“三夏”期间总有雨,但只要不是连阴雨,对小麦收割就不会有太大的影响。合作社共收割了小麦1.5万亩,65元/亩,每亩可收获小麦900斤左右,播种玉米2万亩,每亩25元。“总体情况还是不错的。大家都知道,‘三夏’就是与时间赛跑,我们在帮农户收获小麦的同时,紧跟其后播种玉米,为农户解决了再找机具播种玉米的烦恼,这一做法得到了很好的反映,为‘三夏’节约了大把的时间,机手也增加了额外的收入。

优质机具 提高效率

种田讲科学,种地靠武器。据统计,在今年“三夏”农机作业中,小麦联合收割机总量达到了55万台,同比增加了1万台。“三夏”时节,农机具犹如合作社的亲密“战友”,如何让它们发挥最大的优势,合作社也是各有各的思量。

随着国家购置补贴额度的不断增加,各地区小麦收割机数量不断攀升,很多地区出现了近饱和的状态。除此之外,随着科技含量增加,小麦收割机的机型不断改进升级,马力越来越大,小麦喂入量也由几年前的每秒2公斤增加到了5—7公斤,作业速度明显加快。面对这一形势,部分合作社选择添加新机具。“低碳农机真是效率高!我今年用购机补贴买了这台喂入量6公斤的大型低碳小麦联合收割机,不仅油耗低,机收效率比原来那台快了一倍还多。”山东省高青县高城镇大王村同武农机合作社理事长王同武说起购买节能型农机的好处如数家珍。据介绍,与去年使用的老式收割机相比,这款小麦收割机,单从油耗来说就为王同武节约了不少资金。“此机型相比以前使用的机具耗油少,一亩地就能省下几元钱。其中有位社员收割了1100多亩小麦,驾驶这台新机器,光油料一项就能节约近8000元。”王同武兴高采烈地说着。

关于机械是否需要更新换代,陈领也有自己的想法。他告诉记者,“我们这里的机具还算可以,今年虽没有添加新的小麦收割机,但合作社新添加了玉米播种机和秸秆打捆机,就是为了顺应时代的要求,机具种类多,收入自然就涨了。”在这一问题上,王孝滨则认为,每当“三夏”来临之际,他们对所有机具都会进行认真的维修和保养。“我们的机具基本在作业期间不会出现什么问题。现在‘三夏’越来越集中了,一方面,每一站干活也就3—4天的时间,如果机具出现了问题,一维修就会耽误1—2天,那这站的麦收肯定就赔钱了。另一方面,如果第一站耽误了时间,那约好的第二站甚至是第三站的麦收时间就延迟了,咱能等,麦子不能等,所以机具根本不能坏,实在是耽误不起,我们更愿意在出发前多花些时间进行保养。

跨区作业 有利可图

面对机具保有量增加,用工成本上涨,收益不及从前的形势,都令人对每年参加“三夏”跨区作业的机手们存了些许担忧。

今年总体来说还是可以的。主要是今年麦子成熟期都比较集中,忙不过来,作业面积减少了,收入自然就会低点。但反过来讲,作业的效率高了,时间缩短了,成本相对也就低了。”王孝滨说。去年,他们合作社跨区作业除了到河南,还会去山东滨州、威海等地收割小麦,而今年则将力量集中在河南的中、北部地区,首先是驻马店市平舆县,之后就转战淮阳和商丘等地。在早些年,王孝滨带领着村里的农机手采取集中大兵团的作业模式,因为机具较多,有时跨区作业可以完成一个村的作业量,而如今随着各地区机具数量的增加,无奈之下他改变了策略,5—6人组成一个小队,每队带着不能超过4台机具就可完成跨区任务。王孝滨告诉记者,这样就是为了灵活调度、转移迅速,机手能够获得更多的收益。

在陈领的眼中,跨区作业还是有利可图。“今年主要去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以及内蒙进行跨区作业。虽然现在跨区作业越来越难做了,可是这么多年了,我们主要与大型的农场及种植大户有订单作业,所以还是坚持着一直做下去。”同时,他还表示,“三夏”能否盈利,除了机具要及时更新换代,最主要的是靠规模经营,在作业机具数量充足的情况下,能够有序调度,合理安排,努力做到成熟一亩就收获一亩,提高作业效率,机手增加收益不成问题。”他满怀信心地说。

作者:中国农机化导报 金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