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河南的“达康书记”:治理塌陷区 沼泽料礓地成观光景区

02.05.2017  12:25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成利军 摄影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王小萍 成利军 通讯员 刘晓玲

沼泽地变成了湖景区

煤炭的开采利用在相当程度上支持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然而煤炭开采后造成的地表塌陷及其生态治理恢复始终是一个难题。近年来,济源市积极探索煤矿塌陷区环境综合治理恢复,不断创新方法,逐步恢复了塌陷区的生态环境,为我省治理煤矿塌陷区提供了一个可借鉴的经验。

5月2日,站在太行山南麓的济源市克井镇和玉川产业集聚区,记者看到,在耕地恢复治理区,梯田上的苗圃、果园错落有致,在太行山的映衬下,宛如一幅写意山水;在生态农业观光区,渠内流水淙淙,田内生机盎然,蔬菜、林果成方成片,呈现出一派美丽悠然的田园风光;在人工湖治理区,一泓碧澄清波荡漾,水鸟啁啾觅食,几位老人一边散步一边欣赏着家门口的山色湖景,充满了人与自然的和谐——而谁能想到,仅仅就在几个月前,这里还是触目惊心的煤矿塌陷区。

克井镇和玉川产业集聚区矿产资源丰富,经过长期开采,一些地质问题逐渐暴露——部分地面整体塌陷,多处形成了蝶形凹陷、地面倾斜和地缝。家住克井镇康村的王先生仍记忆犹新:“地里坑洼不平,常年积水,庄稼都被淹死了。”济源市国土资源局有关数据显示,当时由于地面塌陷产生了明显的塌陷坑10个、地裂缝82条,造成大部分耕地耕作、灌溉困难。

料礓地变成了观光带

济源市国土资源局经过深入调查,编制了《河南济源克井煤矿塌陷区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2011年争取到上级资金8379.97万元,此项目也成为我省最大的矿山治理项目。

据该市国土资源局工作人员惠勇介绍,该煤矿塌陷区治理面积约5平方公里,治理分为耕地恢复治理区、生态农业观光区和人工湖治理区等3个大区,主要通过地裂缝治理、耕地平整、梯田建设、植树、人工湖建设等手段,综合治理煤矿塌陷区环境。

“由于塌陷区以盆地状的料礓地为多,在不损坏耕种层的前提下,我们首先将其表土剥离,对地缝裂纹进回填和平整,然后重新覆盖,使其形成可耕作的良田。同时我们结合全市旅游总体规划,将无法耕种的塌陷区恢复成林地,通过采取坑内置土种植成经济林果,力争将原先无法耕种的料礓地打造成南太行旅游观光带。”该局地质环境科科长李运生介绍。

撂荒地变成了水浇田

为了推进项目进度,济源市专门成立了由副市长李拴根任指挥长的项目指挥部。如今,该项目已接近尾声,5月份将进行验收。

记者看到,通过综合治理,洼地变得平整了,水渠变得笔直了;山沟变成了梯田,荒坡变成了良田;地缝填平了,沼泽消失了;地里能种庄稼了,庄稼能用水浇了,一切都变了,而更为重要的,老百姓也变了,他们的抱怨变成了喜悦,生气变成了赞叹。“用‘旧貌换新颜’来形容我们这里的变化再合适不过了。”康村党支部副书记王信虎说。

济源市国土资源局局长卢多璋说,一系列的创新修复不仅恢复治理耕地约2770亩,还增加旱涝保收的耕地630亩、经济林地1920亩和湖面面积67.5亩,每亩耕地和经济林地预计可为农民增加收入25%左右,由此带来的减少水土流失、土地利用趋向良性循环等生态效益更是不可估量。

【责任编辑:靳静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