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砺奋进的5年:建设“天蓝地绿水净”的美丽河南

24.08.2017  10:37

平顶山白龟湖国家湿地公园,满眼荷叶、绿意盎然。(记者 聂冬晗 摄)

郑东新区

  郑州市郑东新区商务内环路上,一辆洒水车正在洒水降温除尘。(记者 聂冬晗 摄)

项城生态公园

  项城市驸马沟生态公园,垂柳、小径、凉亭和盛开的荷花,令市民流连忘返。该市实施驸马沟改造工程以来,大力进行生态景观建设,使曾经的臭水沟变成了人在花中、花在林中、林在水中的一条生态景观河道。(记者 聂冬晗 王铮 摄)

华润登封电厂

  白色水蒸气从华润电力登封电厂高耸的烟囱中飘出。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以来,该市推动相关企业进行提标改造,实现超低排放。(资料照片)

嵩县湿地公园

  一抹夕阳照在陆浑湖国家湿地公园上空,彩云高挂,芳草披锦。该公园毗邻嵩县县城,总面积4222.39公顷,其中湿地面积4118.08公顷,湿地率97.53%。近些年,当地加大湿地保护力度,美好的生态环境成为市民休闲的好去处。(资料照片)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2013年4月8日至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考察时指出

  2016年7月以来,在广阔的中原大地上发起了一场众志成城、攻坚克难的环境污染防治攻坚战。

  在这场攻坚战中,从农业大县到工业重镇,从宁静乡村到繁华都市,抑尘、治源、禁燃、增绿……一系列重拳出击,前所未有的治理力度令人惊喜。

  一场场环境治理风暴在全省各地掀起。一些地方领导干部开始真正意识到生态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的分量,思想上的“雾霾”一扫而空。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用破坏性方式搞发展,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

   让发展与美丽同行一场必须打赢的攻坚战

  “打赢环境污染防治攻坚战,是事关河南全局和长远发展的重大问题,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民心工程,是实现经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的重大工程,也是必须坚决完成好的重要政治任务。”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谢伏瞻讲话掷地有声。

  2016年7月4日,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动员大会,打响向雾霾宣战的发令枪。

  2017年,环境污染防治攻坚战越战越酣。在持续打好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同时,我省又打响了水污染防治攻坚战。

  这是一场必须打赢的硬仗。近几年,粗放的发展方式已经难以为继,大气、水、土壤污染日益严重,环境的承载力已经达到或者接近上限,环境污染已经成为影响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瓶颈制约和潜在风险隐患。在走向全面小康的决胜道路上,人们不仅要过上好日子,还要青山相伴、绿水长流,和大自然交朋友,和谐共生。

  这是一场必须打赢的硬仗。省委、省政府把持续改善环境质量,尤其是争取优良天数达200天以上,作为今年必须兑现的十大民生实事,向全省亿万人民做出公开承诺。把环境污染治理作为必须完成的政治任务、必须落实的发展要求、必须兑现的民生需求,打一场全民参与的攻坚战和持久战。

   迅速扭转恶化局面铁腕治污屡屡掀起风暴

  攻坚战,就是啃下“硬骨头”,扫除“拦路虎”,清掉“绊脚石”。为打赢这场攻坚战,省委书记谢伏瞻、省长陈润儿既挂帅又出征,定期不定期召开专题会议,及时研究解决问题,经常深入一线检查指导,为全省广大干部立标杆、做表率。

  今年1月,全省环境污染防治攻坚战领导小组成立,大气污染防治和水污染防治并举,突出问题导向,紧抓重点源头,扎实推进中央环保督察整改、区域联防联控等重点工作,强力打出组合拳。

  不断强化控尘、控煤、控车、控油、控排、控烧等“六控”措施落实,推进“三治本三治标”,加快城市集中供热、整治“小散乱污”企业、解决燃煤散烧、狠抓扬尘污染管控、严格工业污染源排放、现场监管全覆盖等措施并举,有效扭转全省大气污染加剧局面;以四大流域治理工程、黑臭水体整治等为重点,全面推进水污染防治攻坚工作;环保督察掀起雷霆风暴,“散乱污”企业大整治重拳出击,环保普法“大宣传”走进千家万户……

  环境治理、生态修复领域一项项重点工程渐次展开,与百姓生活相关的污染防治实事紧抓落实。破旧凋敝的老厂房转型为新兴产业园区,“脏乱差”的村庄蝶变为美丽乡村。各地巧借山水、盘活资源,“美丽经济”多姿多彩,生态红利持续释放。

  如今,我省环境污染防治攻坚正全力推进,环境综合治理已进入更广领域、更高层次。环境治理显现威力,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空气质量整体持续好转。2016年大气质量三年来首次实现PM10、PM2.5浓度同比“双降”;今年1至7月,在高湿静稳天气增加的不利条件下,PM10、PM2.5浓度同比继续实现“双降”,全省18个省辖市在全国338个地级市排名均有所上升。

  水环境质量改善明显。1至6月,全省135个地表水责任目标断面水质达标率为84.1%,同比上升6个百分点;化学需氧量、氨氮、总磷浓度分别同比下降6.4%、44.0%、29.0%。

  积极推进土壤环境治理。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和省政府《河南省清洁土壤行动计划》,组织开展全省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加强重金属污染物总量减排,积极推进重点区域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截至目前,河南省总体土壤质量评价等级为安全。

  成绩来之不易,然而,面对长期以来粗放发展模式累积下来的生态欠账,环境治理犹如逆水行舟,“一篙松劲”可能“退千寻”。2017年,是国务院《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终期目标考核年,在这个关键节点,更须坚持不懈,持之以恒。

   久久为功持久攻坚探索长效机制破解难题

  守护绿水青山,河南不仅有直击违法活动的“铁砂掌”,也有体制机制创新这招“隐形拳”。

  今年以来,省委、省政府出台2017年水污染防治攻坚战“1+2+9”系列文件和《河南省2017年持续打好打赢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行动方案》。河南省环境污染防治攻坚战领导小组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细化治本治标措施,相继出台了河南省2017年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7个实施方案及考核奖惩暂行办法,不断完善“1+6+7”治理体系,巩固提升大气治理实效。

  党政同责,倒逼环保责任落实。围绕省委决策部署,省委、省人大、省政府、省政协四大班子领导同志分兵把口,省纪委、省委组织部、省委宣传部从各个方面和不同领域推动助力攻坚战任务落实。省发改委、省环保厅等成员单位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各地建立“四大班子”领导分片包干、属地督察机制,形成了同目标、同落实、同责任的攻坚合力。

  环境质量、生态效益,成为衡量经济社会有质量发展的重要砝码。为更严更实落实好环境污染防治监管责任,省环境污染防治攻坚办制定了《河南省2017年环境污染防治攻坚季度考核办法》,对各省辖市政府、牵头重点省直单位以及省环境攻坚办等六个督导组工作完成情况实行月排名、季度考核、年终总考核。季度考核办法的出台建立了赏罚分明的环境保护激励和制约机制,进一步加大了工作力度以及问责力度。

  “早上第一件事,就是拿起手机,看看空气质量是不是达到优良标准。”说这话的,是豫北的一位市委书记。“早起先看空气”,已成为越来越多领导干部的习惯。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我省由“查企”向“查企与督政并举、以督政为主”的环保督察新机制转变。

  紧跟考核指挥棒调整的,还有月度生态补偿制度先行先试。从今年5月份开始,我省实施《河南省城市环境空气质量生态补偿暂行办法》和《河南省水环境质量生态补偿暂行办法》,以监测数据为依据,对全省18个省辖市、10个省直管县(市)实施阶梯奖罚,按月兑现,以经济手段推进环境污染防治工作。永城市副市长张峰说:“有了这项制度,不再是干好干坏一个样,增强了干部们的干劲儿。我们更加认识到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为激发全民治污热情,我省5月下旬出台实施《河南省环境污染举报奖励实施细则》,环境污染举报量大增,仅省环保厅环境污染举报投诉受理中心每周收到的举报件,从不足300件增加至近千件,群众投诉积极性提高,环境治理共治的氛围正在逐步形成。

  行走中原大地,天更蓝、地更绿、水更净,生态环境越来越美。一幅青山绿水、山河如画的生态文明建设美好图景正在徐徐展开。

  环境治理攻坚战,这场魄力罕见的治污行动,正使河南在实践中努力探索一条经济发展与环境治理互促共赢之路,赢得百姓点赞,书写美丽河南新篇章。(记者 赵力文 通讯员 韦一)

   故事

  湿地“绿肺”护莲城

  近日,沿着贯穿莲城许昌的清潩河,记者一路走来,绿岸树婆娑,花影碧波摇。三达污水处理厂旁,大片芦苇荡随风起伏,惊起飞鸟掠过。

  “不要小瞧芦苇荡,它能净化水质。”三达污水处理厂负责人韩法昌手指远方介绍,从污水处理厂流出来的尾水,通过这片5万平方米的人工湿地,最终每天形成3万吨“深度净化”的清水注入清潩河。

  不仅仅有大片的芦苇,这里还有黄花鸢尾、美人蕉、水葱、千屈菜、睡莲等多种水生植物,千姿百态,生机盎然。

  对于湿地的神奇作用,韩法昌告诉记者,湿地铺有1.2米深的砾石,在表面形成生物膜,里面有微生物可以降解有机物,水生植物根系也可以吸收各种元素,综合生化作用形成湿地特有的“过滤、分解、吸收”功能。

  而类似的人工湿地,在许昌就有7个之多,累计面积660余亩。这些湿地,有的用来处理污水处理厂的尾水,有的则直接用来提升河流水质。

  许昌市环保局副局长史世兵说,正是这些大小不一的湿地,加上综合治理,让昔日污浊的清潩河变得清澈起来,出境断面水质达标率从2013年的16.67%跃升到2016年的100%。近年来,许昌实施三大水利项目,同步推进水系建设和生态建设,2016年形成“水润莲城”的美景。

  一泓碧水,美丽一座城。许昌的湿地不仅能净化水质,如今还成了城市的一道美丽风景线。不少市民来此游玩赏景,一对对新人留下美丽的倩影。

  “这儿的环境太好了!”在清潩河上游另一处杜村寺人工湿地,张振兴来到这儿上班后,感觉像是身处园林,他每天巡查湿地,呼吸着新鲜空气,看着绿叶映碧水、飞鸟舞翩跹的景象,心情愉悦。

  城因水而魂魄芬芳,水因城而韵味悠长。随着全省推进水环境治理,水清城靓的美景将在更多的城市显现。(记者 赵力文)

   环境变靓,市民乐享生活

  “以前的路面很脏,纸屑烟蒂随处可见,扬尘乱飞,现在这种现象没有了,和过去相比简直像换了条路。”8月15日,商丘市新建南路供销新苑的居民刘元新说起环境变化,一脸兴奋。

  两年来,商丘市狠抓大气污染防治,全市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刘元新回忆说,大气污染防治前的新建路,车辆过后扬尘四起,如果骑着自行车上街,必须戴上墨镜,不然尘土钻进眼里苦不堪言。加上路两旁卖烧烤的、做烧饼的,各种油烟味呛人。

  开展大气污染防治以后,刘元新发现,办事处的工作人员先是对街面进行了整治,然后又对物品乱摆乱放、露天烧烤摊贩进行了整顿。之后环卫的扫路机和洒水车每天按时作业,新建路面貌大为改善。如今在焕然一新的新建路散步,两旁的绿树随风摇曳,新鲜空气扑面而来,让人神清气爽。

  变化的还有归德路。以前的归德路路面狭窄,凹凸不平,一到雨天就容易积水成河。商丘市政府对道路实施改造美化并加强了保洁。如今,站在路边望去,洁白的护栏、美丽的鲜花和整洁的路面让人感到温馨。

  新建路、归德路的变化只是商丘市城市变化的一个缩影。全省第一的机械化清扫率、自主研发的新型环保渣土车,全省第一个实现主城区公交电动化……在这些“第一”的背后,是商丘市大气污染防治的决心和担当。随着环境“颜值”提升,这座城市正在向宜居美好迈进。(记者 赵力文)

   点评

  环境改善是真抓实干的结果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大气环境首席科学家柴发合

  近年来,河南空气质量逐年改善。2016年,尽管12月遭遇了长时间的不利气象条件,PM10和PM2.5仍然同比分别下降5%和9%,PM2.5下降幅度在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排前两位。二氧化硫年均浓度下降幅度超过15%。蓝天白云逐步增加,群众对空气质量改善的认可度在不断提高。

  空气质量的改善,是河南省真抓实干、大力开展各类污染源整治管控的结果。抓污染源减排,就抓住了污染的内因,起到了治本作用。数据显示,河南工业污染减排力度很大,截至2017年5月,全省143台统调燃煤发电机组和68台地方自备燃煤发电机组全部完成污染物超低排放改造,一次污染物排放削减显著。改造后,以相同的发电量估算,颗粒物一次排放可减少三分之二左右,削减八成左右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一次气态污染物。10家钢铁企业、116家水泥企业完成特别排放限值提标治理,6158台10蒸吨及以下燃煤锅炉完成拆改。治标方面,各地对扬尘治理和城市卫生空前重视,极大改善了老百姓的生活环境。

  改善环境要和落后的思想意识作斗争。各级政府如果没有环保法律意识,责任就不会传导压实;企业如果没有环保法律意识,治理措施就很难落实;公众如果没有环保法律意识,就很难主动参与污染减排。

  随着河南各地特别是豫北城市加快散煤替代、供暖改造和能源“双替代”,京津冀及周边地区联防联控工作深入推进,相信河南的空气质量会得到进一步改善。

  同时,河南大气治理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仍然较为突出。产业结构、工业布局和能源结构仍需不断优化,基础建设任务压力大,颗粒物污染平均指标排位仍然靠后;机动车保有量持续增长,特别是重型大货车增长显著;污染治理和研究的科技投入相对还较低。

  环境治理非一日之功,任重道远,期待河南不断推进生态环境治理,早日实现天蓝地绿水净的生态环境。(记者 赵力文 整理)

 
河南省环保督察整改阶段性任务圆满完成
  记者9月7日了解到,截至今年8月底,人民政府
河南8月份生态补偿清单公布 共支偿1906.1万元
  9月2日,省环保厅公布了全省8月份环境空气质量和水环境质量生态补偿金的支偿、得补情况:生态补偿金共支偿1906.人民政府
河南多措并举向大气污染亮剑 PM2.5平均浓度持续下降
  我省打响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以来,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落实《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以中央环保督察反馈意见整改为契机,以依法科学全民治污为路径,坚持重点突破、整体推进,大气污染防治取得了明显成效。全省PM10、PM2.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