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名人】常宝华:逗笑观众80年

06.09.2015  17:53

8月30日,85岁的相声表演艺术家常宝华在北京举行了一场名为《沧海一声笑》的“从艺八十周年专场演出”,师胜杰、石富宽、常贵田等著名相声演员也来捧场献艺。常宝华的长孙、开心麻花团队的演员常远,为爷爷担纲了本次演出的导演。

出生于相声世家的常宝华,自幼随父亲常连安、兄长常宝堃(艺名“小蘑菇”)学习相声。从6岁登台以来,已经说了80年的相声,这场演出是他从艺80年的纪念。办纪念演出的点子是常远提出来的。在他看来,爷爷一生都在研究怎么让观众笑,他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相声,奉献给了观众。关于演出,常远说:“爷爷因为身体原因已经很多年没有登台了,他想观众了。

常宝华对观众有特殊的感情。他说:“小时候家里穷,连我的尿褯子都是观众们给的,就为这,我也得把相声说好,让大伙儿满意。”80年的时间里,常宝华给无数人说过相声。20世纪40年代,常宝华的父亲常连安在北京西单创立了启明茶社,幼年的常宝华成了相声大会的学徒,开始登台表演。当时,启明茶社在北京城几乎家喻户晓,常宝华的观众里有不少文化名流。京剧表演艺术家荀慧生、言菊朋是“启明”的常客,演艺界的白光、谢添、欧阳莎菲也常到茶社听相声。

在旧社会,相声演员的社会地位很低。少年时的常宝华也走堂会,到富贵人家的深宅大院里说相声。常宝华记得,有一回他和三哥常宝霆到有钱的人家表演相声《黄鹤楼》,桌子对着一个竹帘子,常宝华奇怪“怎么没有观众?”旁边的人说:“让你怎么演就怎么演!你管他有没有观众!”常家哥俩面前没有观众,演完了也听不到效果,只是隐隐约约听到竹帘子后边有“咯咯”的笑声。原来,那些有钱人在帘子后边,边抽大烟边听他们说相声。当时只有13岁的常宝华想不通:“怎么没有观众也要演?”他朦朦胧胧地觉得自己失去了点什么,长大后才明白失去的是做人的尊严,可这种苦楚当时他只能深埋在心里。

新中国成立后,常宝华加入了天津市曲艺工作团。后来,兄长常宝堃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的牺牲极大地刺激了他,他主动要求到朝鲜战场去。1953年回国后,他放弃了曲艺团的优厚待遇,参军进入海政文工团,直至退休。在文工团期间,常宝华创作了诸多优秀的作品,其中令他印象最深刻的是1959年与赵忠、钟艺兵共同创作的《昨天》。

常宝华到中南海给国家领导人演这个作品,周恩来总理还给这个作品的结尾提了修改意见。那天的情形,常宝华至今仍历历在目。他说,当时自己表演完出来正叠演出的大褂,有个人告诉他周总理听完后评论了《昨天》。他正遗憾没能亲自听听总理对作品的“指示”,总理居然向他走来,还笑着说自己看完《昨天》很高兴,又与他聊了不少自己作为普通观众对作品的看法。按照总理的意见,常宝华当天就对作品进行了修改。此后,常宝华又去中南海,给毛泽东、刘少奇、朱德和周恩来等人表演了《昨天》,演出效果相当好。演出结束后,周恩来握着常宝华的手说:“你们改得很快嘛!改得好!应该谢谢你们!”常宝华听到总理这样说十分感动。

作为海政文工团的演员,常宝华最难以割舍的就是战士们,尤其是那些驻守岛屿的战士们。退休后,有一次参加“心连心”艺术团,临走时在队列中看到十几位战士,常宝华难掩激动的心情,抱着小战士老泪纵横。他说:“我对战士们的感情很难言表,太深太深了!应该说是战士们把我培育起来的!

有人称常宝华为“大腕”,可他对“大腕”这个词有自己的想法,认为应该用“”而不是“”。他说,在曲艺界里说“这位是蔓儿”,但不常用,因为只有京韵大鼓宗师刘宝全先生、金嗓歌王骆玉笙先生这样的人才可以称为“蔓儿”。所谓“蔓儿”,就像喇叭花往上生长的藤蔓,之所以能茁壮成长,离不开肥沃土地的滋养、阳光雨露的滋润。在他心中,阳光雨露是党的领导,肥沃土地是热情的观众,没有这些,谁也成不了“蔓儿”。在相声界已有众多徒子徒孙的常宝华,给自己的总结是:“创作不大点儿,表演不起眼儿,干了大半辈儿,落个半熟脸儿。”在他看来,常宝华何许人也?一位普普通通的相声演员。而正是这位普普通通的相声演员,从艺八十载,给他最爱的观众们带去了80年的欢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