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里峡江写沧桑
百里峡江写沧桑
——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回眸与展望
图为湖北三峡库区巴东黄土坡滑坡治理工程。 郭满长 摄
本报记者 范宏喜
从湖北宜昌出发来到三峡,巍峨的大坝、雄伟的船闸,在这背后有一段波澜壮阔的三峡库区地质灾害治理岁月。
曾经有专家认定三峡库区链子崖危岩体是无法治理的地灾防治工程。如今三峡工程已悄然融于峡江山水,让荆江洪水提升至百年一遇;年发出千亿度清洁电能为中国经济注入动力;改善660公里峡江航道催生黄金水道……三峡工程库区正成为我国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和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的“助推器”。
我国重大地灾防治工程样板
沿着秭归县茅坪港乘船上行,还未行至兵书宝剑峡口,左岸一座犹如斧削的山体便映入眼帘,仿佛一只手臂插入江心。远远望去,一道道裂缝将巨大的山体分割成片状和块状,大有分崩离析之势。
站在船头,链子崖危岩体上混凝土浇筑的一层层“铠甲”和一个个铆钉般棱角分明的水泥墩清晰可见。
1999年8月,链子崖危岩体全面竣工,在经过近20年的监测和三峡水库坝前175米蓄水检验后,运行效果仍旧良好。
链子崖危岩体位于湖北省秭归县新滩镇(现改称屈原镇)长江南岸的临江陡崖上,距三峡大坝仅25公里。在南北长700米、东西长210米的岩体上,被58条宽大裂缝所切割,形成了总体积300多万立方米的危岩体,成为长江航道咽喉的严重隐患,是威胁三峡大坝的一颗“定时炸弹”。
史料记载,链子崖危岩体有着长期的崩滑史。1030年、1542年两次崩滑分别导致长江断航21年和82年。1964年以来,山上时常发生滚石入江情况,给航运构成严重威胁。1985年链子崖对岸新滩发生3000万立方米的大滑坡,将有900年历史的新滩镇推入长江。一位目击者回忆,滑坡入江时激起浪高70米,涌浪39米,击翻机动船只13艘,造成10余人死亡,滑坡岩土占据长江航道30%,被迫停航12天。
新滩滑坡后,长江航道已偏向链子崖,一旦危岩体崩塌,势必造成堵江断航,并直接影响三峡大坝的建设和安全。按专家当时的估算,直接经济损失将高达30亿元。
如今,链子崖危岩体治理工程已竣工近20年。
坐在现场监测中心的处理机房,通过一个个监测点和纵横交错的监测网线,短短几分钟,便可采集到监测数据并对其做出技术处理。“链子崖危岩体监测系统设置各种监测点135个(处),是一个多手段、立体化、数据采集部分自动化、计算机数据自动处理的预测预报系统,可以及时、准确地对危岩体的稳定性及变形趋势进行分析、预测和预报。”负责该任务的技术人员介绍道。
1999年链子崖危岩体防治工程结束后,监测工作由防治工程施工监测转入防治工程效果监测阶段,并对危岩体的治理效果和稳定性进行评价,对危岩体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通过监测表明,链子崖危岩体主体工程从锚固到竣工,其岩体变形逐渐趋于稳定。目前,危岩体已停止了持续20多年朝长江临空方向的变形,有的缘缝已逐渐闭合。专家们通过现场鉴定和监测数据分析,认为链子崖监测区域的危岩体变形经历了治理前的明显变形期,防治工程过程中的施工扰动期,工程结束后的应力调整期,再到现阶段的相对稳定期,工程运行效果良好。
经过治理的链子崖,形成了不少新景观。2004年6月,湖北省秭归县屈原镇开发链子崖,修建集登山、览胜、地质探险于一体的风景区,依山而建的祝融雕像、橘颂园、归乡寺、瓦岗寨等大小景点百余个。在山下仰望,链子崖直逼云天,裂缝森然,摇摇欲坠;沿着古人在悬崖上开凿的栈道和链子攀登到山顶,巨大的崩滑体被一根根钢索牢牢的固定在山体上;崖顶俯瞰,江流如线,行船似蚁,危岩体治理奇观、西陵峡风光、高峡平湖胜景尽收眼底。
临江绝壁条件下实施的链子崖危岩体综合治理工程,在三峡库区乃至国内外地灾治理中实属罕见,已成为我国重大地灾防治的样板工程。
连续15年地灾防治“零死亡”
三峡,自古便是无峰不雄、无滩不急的天堑险绝之地。
当巨大狭长的湖泊慢慢取代原来的长江河道后,库区两岸各种古老的和新生的地质灾害体开始纷纷活动,给三峡工程的建设运行、移民迁建造成了巨大障碍。及时、有效地防治三峡库区地灾,成了政府和人民一场艰巨且代价高昂的战斗。
2001年,国务院决定开展三峡库区地质灾害规模性集中防治。2009年,三峡库区实施完成崩塌滑坡治理工程435处,库岸防护工程254段、168公里;监测预警项目对库区255处重大崩塌滑坡和预测塌岸段实施专业监测预警,建成26个区县级监测站,组织6000余名监测员对3049处崩塌滑坡和预测塌岸段实施群测群防监测;搬迁避让项目完成568处崩塌滑坡影响区内6.88余万人的搬迁避让。此后,三峡库区地灾防治工程进入运行调试,为顺利实现135米、156米和175米试验性蓄水提供了重要的地质安全保障,有效保护了库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2015年6月,长江三峡移民工程地灾防治工程通过了国家最终验收。
在三峡库区地灾治理工作中,监测预警工程和信息系统建设的同步实施,对库区地质环境管理和监测预警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成为全国地灾监测预警体系和信息系统建设的典范。
目前,三峡库区3053处崩塌滑坡和85处塌岸段均实施了群测群防体系建设,建立了县、乡、村三级监测网络体系,共投入技术和监测管理人员438人,群测群防现场监测人员5956人,三级监测网机构在防灾减灾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预测预报和组织管理作用。 三峡库区地灾监测预警工程建成后,经过三峡水库多次蓄水考验,其专业监测系统已成功监测预警滑坡28处,帮助受威胁的6911人紧急撤离。群测群防监测系统已成功预警了秭归县千将坪等72处滑坡,有效保障了15213人的生命财产安全。为预防三峡水库175米蓄水后可能出现的地灾险情,三峡库区地灾监测预警工程扩大了监测范围,4203处崩塌滑坡纳入了库区地灾防治规划,其中2968处崩塌滑坡塌岸已实施监测预警,监测涉及保护57.7万人。
如今,三峡库区地灾防治已连续15年实现“零死亡”。
防灾减灾与新生隐患防治新重点
随着三峡水位每年的消落变化,未来两岸边坡的稳定,可以说是最大的考验。
“全世界没有一个工程像三峡这样,对整个水库淹没区所涉及到的自然边坡做了这么大规模的调查治理,花了这么多费用。三峡水库蓄水后,改变了两岸的受力条件,有一个库岸再造的过程,有大约三五年的水位涨落,基本上就可以稳定下来。”中国三峡集团有关负责人谈道。
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复,三峡库区地灾防治后续规划(2011年~2020年)相继实施。以预防为主,以避险搬迁为必要手段,以监测预警为根本措施,进一步加强三峡库区蓄、退水期的地灾防治工作,确保三峡库区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截至目前,湖北省、重庆市相继开展了地灾工程治理实施项目241个,其中完工168个、在建73个;完成4811处群测群防点和191处专业监测点建设和运行,完成库区区县监测站、应急中心及省市地质环境监测总站等能力建设,配置了地灾应急车辆、监测和应急仪器等;完成了后续规划1302处搬迁避让项目的范围核定,并提交移民部门组织实施。 据三峡库区地灾防治工作指挥部有关专家介绍,三峡库区地灾防治后续规划实施以来,已经实现了3个方面的转变。一是工作方式从保蓄水的应急性防治逐渐转向了保运行的常态化管理。二是工作任务从治理已知隐患转向了防治新生灾害和持续治理遗留隐患并重。三是工作重点从组织治理工程实施转向以防灾减灾为主,取得了显著的防灾减灾成效。
在保障三峡库区移民迁建城镇建设方面,有效保护了库区移民迁建城镇、港口、码头和公路等复建设施以及文物古迹,保护了三峡工程正常运行和长江航运安全,为库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地质安全保障。
在保障三峡库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方面,通过监测预警体系建设和运行,建成了地灾监测预警网络,实现了对地灾点的实时监控,专业监测和群测群防、互联网与监测预警技术得到深度融合,防治方式由传统向自动化、数字化和网络化转变,监测预警智能化和专业化进一步提高,建立了群测群防“四重网格”和“四位一体”管理体系,实现了及时预警和避险,有效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在支撑库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方面,地灾治理项目与移民迁建城镇的市政工程建设相结合,美化了库区城市环境,开发利用了有限的土地资源。在防治过程中兼顾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最大程度地发挥了地灾防治资金的综合效益。
夜幕降临,江涛依然。乘船驶出西陵峡口,高峡平湖景色和三峡大坝雄姿一览无余。举世文明的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和沿江两岸的一项项地灾治理工程,向人们展示着人类的近代文明和科学技术水平,让人们从认识自然到战胜自然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了自然的神奇和人类智慧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