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封窑入列国家级非遗保护名录
国务院月初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公布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通知》公布了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其中,登封窑陶瓷烧制技艺成功入列。
千年古窑连今昔
“登封窑2012年成为省级非遗项目,今年又成功入列国家级非遗,我觉得并不意外。”登封窑当代代表性传承人、河南省工艺美术大师李景洲,自幼师从登封窑第五代传人景勾正,学习烧造技艺。他表示,成为国家级非遗,为登封窑提供了一个更广阔的展示、发展平台。
李景洲介绍,登封窑陶瓷烧制技艺传承于登封市东华镇及周边地区,登封窑陶瓷烧制技艺,史料记载始于唐,兴于宋,在《元丰九域志》、《瓷史》、《增补古今瓷源流考》、明代《河南一统志》、清代《陶说》及《中国陶瓷》等史料中均有翔实记载。据《元丰九域志》十多部史料记载,其烧制技艺始于唐,兴于宋,时兴时衰,传承至今,而他对登封窑独特的烧制技艺和重要的文化艺术价值非常自信:“目前,在恢复传统烧制技艺的基础上,我们还拓展出具有传统品位和风采的30多个品种。”
郑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工作人员介绍,登封窑陶瓷烧制技艺在传承过程中主要是在师徒、家族的艺人之间口传心授。其中尤以景氏家族薪火相传,传承谱系清晰。从第一代传人景大正至当代的李景洲、刘爱叶等,已有6代传承历史。
内涵丰富魅力大
郑州大学教授、民俗专家高天星认为,入列国家级非遗,登封窑实至名归:“登封窑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其制品的器形有碗、盘、瓶、罐、盆、执壶、盏托、枕、象生动物和侍女俑等多种形态。在烧制技艺上,登封窑也特色鲜明:器形可小可大,以白瓷为主,“珍珠地划花”为典型代表;釉面洁白、纯净、光亮;装饰技法多样,包含剔划、刻画、细线划、镶嵌及软笔画等传统技艺,成品形体立体感强。”
高天星表示,登封窑的历史价值主要表现在珍珠地烧制技艺以陶瓷为载体,其刻花、剔花反映了历代的绘画艺术水平,弥补了纸质、绢质为载体的器物不宜保存的缺陷,为研究不同时代的绘画艺术提供了实证资料:“其民俗价值体现在该技艺的制品题材多样、内容丰富,如人物服饰、吉祥的花鸟虫鱼和动物图案,蕴含了中原民风民俗和民间文化;而登封窑陶瓷烧制技艺系细线画法,刻花、剔花、绘画,生动地表现了山水、人物、花鸟、虫鱼和民俗风情,对陶瓷装饰艺术和造型艺术均产生了一定影响,具有艺术审美价值”。
高天星还提出,传承登封窑烧制技艺,合理利用,拓宽了具有地方文化标志的陶瓷产品,“该制品具有商品经济价值,宣传地方文化,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可以形成文化产业,具有不可忽视的经济价值”。
展示开发促发展
为保护传承该传统烧制技艺,有关方面已投资600多万元,初步建成柴烧、煤烧等13孔“登封窑”。为使技艺薪火相传,李景洲还发起成立了嵩山陶瓷研究会和登封窑瓷苑科技有限公司,并计划投资800万元,在理论研究、传承人保护、档案及数据库建设、生产性保护等方面努力探索。
郑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李桂玲表示,下一步,郑州市将加大对登封窑的展示和宣传,同时还将完善各种保障措施,尤其是对老艺人的保护,给他们提供传承技艺和经验的条件,同时保护有兴趣的新艺人,为他们成为骨干力量创造各种条件,“郑州市非遗展厅即将全新亮相,届时将展示以登封窑为主的非遗项目,并通过现场制作等方式,培养青少年对传统技艺的兴趣,增强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李景洲说,为了促进登封窑的传承、发展,融合保护、生产、开发、研究、交流等功能于一体的登封窑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园也在筹划建设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