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128号病例密接者——一项排查500多人的流调工作是怎样开展的
本报记者 柯杨 李倩
“128号病例张某,是117号病例李某的丈夫,二人同为出租车司机。这是他最近几天的活动信息,一共108条。”
同事递来厚厚一沓材料。郑州市二七区流调小组组长王衡揉揉干涩的眼睛,此时是8月9日凌晨1点,距离他接到信息组“发现128号阳性病例,需要立即启动流行病学调查”的任务,差不多过去了15个小时。
7月31日,郑州市发布全市第一例新冠病毒无症状感染者情况。12天以来,二七区流调小组的35名工作人员,没有一刻停下来。国家、省、市、区四级联动,公卫、公安、工信、大数据多部门联合,六七百人的流调队伍奋战在这个城市,全力做好疫情流调溯源分析工作。
郑州此次流调工作在开展时间上更加严格,从发现阳性病例那一刻起,往前推5天,比国家规定时间多往前推了3天。在这5天里,所有与其有过近距离接触、无有效防护的人,都是密接者。与密接者有过同类接触的人,为次密接者。
流调溯源这个工作,就像给射箭找靶子,排查出密接者、次密接者,把靶子竖起来了,防控才能精准。
出租车司机一天就能跑遍整座城;乘客上上下下,每个人都在制造庞大的次密接人群;司机只问目的地,对乘客其他信息一概不知……针对128号病例的流调,是场难上加难的任务。
迷雾重重,必须抓住核心、抽丝剥茧般一点点展开。
先对病例的家人、朋友逐一排查,立即锁定一批密接者。
再借助大数据、公安的力量,通过出租车的收付款记录、行车记录仪、公共视频等,依次寻找其他密接者、次密接者。
一张张购物小票、一次次停车场出入记录,都是流调的重要突破口。比如128号病例曾在7月30日、8月2日,去过同一家面条店,这家店就是突破口之一。
二七区公安分局民警闫宏伟拿出一份密密麻麻的信息记录,“病例到这家店前后一个时间段内,所有来过这里的顾客,每个人的姓名、住址都必须核查出来”。
通过二维码付款的顾客相对好查,对现金交易者就要依靠公共视频,一条条调取人脸信息,一一识别其身份。
渐渐地,一个个线索被串起来,形成一幅清晰的时间、地点序列图。
“只有把病例的活动轨迹全都搞清楚、弄明白、无遗漏,这张调查网才算完整了。”王衡说。
56个小时里,一份针对128号病例,同时关联117号病例的14天行踪轨迹被勾勒出来,其间共梳理出223条有用信息,排查人员500多人。
夫妻二人共开一辆出租车,妻子开早上和上午,丈夫开下午和晚上;先后到过面条店、农贸市场、小超市……流调报告背后,是城市里一个个努力打拼的人。
同事来电报告需要协查密接人员信息、民警来电核对核实协查结果……电话总是来个不停,哪怕趴桌子上眯一会儿,王衡也没把无线耳机摘下来过。一份通报的行踪轨迹报告不过几百字,背后却是几十份流调信息、上百次电话往来、上千个排查记录。
早一分钟排查清楚,就能早一点遏制病毒传播的脚步。王衡说,流调工作跟刑侦有点像,但他们的敌人是暗藏的病毒,打交道的是一个个真实鲜活的人。
最近这几天,流调组最快两小时就能完成一份报告。疫情刚开始时,开展一个有效的电话流调,往往耗费个把小时。
很多人一看陌生电话,要么不接,要么拉黑,要么张口就说“我不相信你们,让公安局来找我……”
碰了壁,就要改进工作方法,除了媒体宣传外,现在他们电话流调前都会发送短信提醒:“我是二七区疾控中心工作人员,给您来电,请您接听。”老百姓对流调工作的接受度有了很大提升。
8月10日,郑州市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了令人振奋的消息:截至8月9日,全市阳性感染者的流行病学调查已全部完成,对所有病例涉及的2284名密切接触者、7032名次密切接触者进行挖掘排查、隔离管控,为全市疫情防控政策和措施的制定提供了有力支撑。
疫情不散,王衡们的流调工作仍要继续。就在此时,关于128号病例的深入追踪调查仍在紧张进行中。
【责任编辑:钱艳红 】 【内容审核:黄瑞月 】 【总编辑:黄念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