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疫”英雄:紧急打响心理战 做防疫“贴心人”(图)

07.03.2020  18:30

      1月26日,国家卫健委印发《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紧急心理危机干预指导原则》。郑州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主任刘慧瀛即刻转发该文件并要求中心的老师仔细学习。28日,教育部发布通知,要求发挥教育系统学科和人才优势,面向广大高校师生和人民群众开展疫情相关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接到通知后,刘慧瀛便决定组建心理援助工作队伍,当她在群里发出通知的时候,已经将近晚上11点了。
      当护理与健康学院的副教授冯婷收到通知时,她没有过多的犹豫,便成为了第一个发送出“我报名”的心理咨询师,随后她还补充道:“我有医学基础,希望也能为大家,为咨询中心做点事,为政府分忧。”教育学院副教授王琼也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值得做,也是非常应该做的事情,就报名了。
      直至零点,仍有老师回复,到29日上午,共有19位心理咨询师报名参加。29日下午也同时面向我校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学生进行志愿者招募,共有35名学生报名参加,其中有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也有已经毕业的学生。在省委高校工委、省教育厅指导下,我校协同河南工业大学、河南中医药大学、洛阳师范学院、河南城建学院等高校和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郑州市第八人民医院、郑州市第九人民医院、平顶山市第二人民医院等医院,联合组建了心理援助服务团队。团队邀请中南大学唐海波教授、首都师范大学的蔺桂瑞教授担任督导。目前心理援助服务团队有80人,其中心理督导5人,心理咨询专家 44人, 预约联络员31人,预约联络员分为线上组和线下组。仅仅一天,专业的队伍就建立起来了。
      “我们团队是在疫情突发的紧急情况下建立起来的,是疫情下的一个临时‘战斗’团队。”刘慧瀛说。由于刚刚建立,团队在一开始面临着许多困难。许多老师平时主要在学校里开展心理教育工作,缺少突发灾害的心理危机干预经验。为了这次的援助,团队借助教育部、思政司发布的学习课程等社会资源,进行了二十多场网络培训。老师们也积极在线上互相交流经验、分享资料。另外,心理咨询师同样也是普通的民众,在咨询工作过程中也可能会产生情绪的变化,或者遇到一些比较棘手的问题,为了援助工作更好地进行,刘慧瀛定期在网上组织视频连线,邀请专业人士进行心理督导。
      在技术层面的困难,学校后勤和社会各界都提供了非常及时的帮助。后勤集团为中心重新整理、并开辟了一条新的电话线,使得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微信平台及时发布了电话、邮箱及网络咨询等多种心理援助服务方式的详细信息。中国电信河南分公司则紧急提供了“天翼云会议”作为开展视频培训和视频督导的平台。在这期间学校领导也非常重视和支持,常常亲自到现场来指导。
      这次的心理援助通过线上发放问卷和线下热线预约的方式,为由于这次疫情产生心理问题需要帮助的人提供渠道,由学生志愿者与其取得联系之后进行简单的安抚工作,并安排相应时段的心理咨询师进行咨询工作。“因为热爱,同时也想把握住这个机会为抗‘疫’做贡献,所以并不觉得工作辛苦。”线上组教育学院2017级的本科生齐艺闰说。教育学院2018级的硕士研究生杨静怡则是一名线下组的成员,她很开心她的这次志愿工作能得到父母的支持,在援助初期,父母每天开车将近一小时送她到心理健康中心,而她将在那里度过一整天的时间。包括她在内共有4名郑州市的学生参与这次线下的志愿活动,泡面常常构成他们的一日三餐。到近几天,电话热线方面技术的完善,才使他们的工作由线下转到线上。
      截止至2月28日,郑州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共接到了806位咨询者的求助,囊括了二十多个省市。在年龄的分布上有十几岁的初中生,也有五六十岁的老年人。“各种情况对进行心理援助的老师们有非常高的要求,例如专业的能力、精湛的技术、高度的责任心和应变能力,”刘慧瀛说,“联络工作也包含很多技术含量,需要收集来访者的信息,有时还要做紧急处理。”在热线咨询的方式下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情况,有时咨询者不想用语音咨询,心理咨询师就要改变方式进行心理援助服务。如果咨询者有自杀倾向,则需要联络员对其及时进行安抚,并联络从事危机方面的专业老师。但大部分咨询者主要遇到的问题还是因为疫情信息过载而导致的心态焦虑,对此,王琼编写了一份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心理防护指南,发布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公众号。
      1月29日到2月29日,整整一个月。他们尽心尽力、有条不紊地进行心理援助,认真对待每一位咨询者。而这场援助将一直进行下去,直到疫情结束。如果没有这次疫情,冯婷原本想在假期看望父母,并到海南去旅游几天,好好地放松身心。但是当战疫打响之时,她马上投入了战斗。除了帮助咨询者解决问题,冯婷作为护理与健康学院2016级的辅导员,也与很多学生保持着电话联系,关注着他们的心理状态。
      这次的心理援助也让很多老师、学生收获颇多。在还未得知有这个心理援助活动时,王琼的许多医生朋友纷纷在一线“战斗”,他便发了一条朋友圈感慨,如果自己当初没有转行,而是继续学医,是不是现在的人生会更有意义。学生纷纷留言鼓励他,但当他投入到这次的援助时,他才更充分地体会到自己职业所做的贡献,获取到了一种自我价值感。心理健康中心的团队里始终洋溢着积极、热情的氛围,没有人觉得这份服务会影响到自己的日常生活,相反地,团队成员通过与别人建立了连接,传递了真情,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对疫情的恐慌。正如刘慧瀛所说,这份工作需要责任,需要奉献,需要坚持,它将成为很多人难以忘怀的一段经历。
      此外,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还开展了“居家心理调适,我们来啦”小打卡活动。从文章主题确定,到文章撰写、编辑都由志愿者团队一手策划,针对不同时期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指导,为学生提供心理援助。精心设计的系列化主题包括,前期推出的“我焦虑,我自愈”,上网课后,推出的“战拖延,怎么办”等。小打卡活动目前正在进行的主题是“心连心,一起走”,致力于帮助学生恢复人际关系,调整好心态,为开学做好准备。
目前,郑州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公众号在疫情期间已有三十多期的推送,阅读量达三万多人次,小打卡发布量达两千多篇,老师们撰写的高校师生在疫情下的心理应对手册,由河南省疫情联防联控指挥部下发给省内各高校。
      “心理学不是高高在上的,而是接地气为人服务的,这次援助对于学生来讲也是一个很好的教育过程,同时心理学科对这场战役的胜利也起到了重要作用。”刘慧瀛说。(学生记者 许珮珺 魏子一 撰稿)

                             

                                                                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紧急打响心理战,做防疫“贴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