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赴美留学生谈做公益:献爱心不分国界与种族
中国侨网郑州6月17日电(王秋兰)赵潇,河南郑州人,是美国纽约巴鲁克学院的一名研究生,活泼开朗的她不仅积极乐观、坚强而又有韧性,而且还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和想法,更重要的是有一颗助人为乐的爱心。
作为一名典型的90后女孩,与其他留学生一样,偶尔她也会抽空去购物、去旅行,喜欢做着与众不同的事情。23岁的赵潇已经多次参加为慈善组织筹款的活动,作为志愿者,她一个人还曾到达遥远的南非义务支教。
“每做一件事情,都是我人生中一次宝贵的经验,通过参与这么多活动,我现在变得越来有主见,独立组织能力、为人处事的能力也有所提升,这是任何人都无法给予的。献爱心其实真的是不分种族、不分国家、不分地域的,爱是全世界人类通用的语言,无论走到哪里,爱都是世界最好的沟通语言,能够感染到每一个人,今后我还会继续做下去。”近日,远在美国纽约的赵潇在接受笔者采访时说。
加入全美最大学生慈善组织,跑遍大街小巷筹款
赵潇介绍,在国内上学期间,她就喜欢做一些流浪猫狗的救助活动。到了美国,她还加入了全美最大的学生慈善组织——THON。值得一提的是,聪明好学的她提前一个学期修完本科阶段的学分,顺利本科毕业,此后她有了更多的时间去参与一些慈善公益活动。
加入THON后,赵潇参与的最多的公益活动就是canning(通俗来讲,就是拿着小罐子去筹款)。“这样的活动已经参与很多,除了第一次感觉不好意思外,以后都能放得开,因为这不仅仅只是为了锻炼自己,更是为了那些需要帮助的人。”赵潇向笔者描述说,有一次,筹款是为了帮助当地的癌症儿童,出发当天早上,不巧遇上了大雾天气,大家一路上都在提心吊胆。由于第一次到一个陌生的小镇,而且距离也比较远,筹完款后当天就要赶回,所以时间特别紧张,到达目的地后,赵潇与其他志愿者一起拿着制作好的海报,用最大的热情吸去引当地人,尽可能让他们主动去捐款。
“大家都很努力地去筹款,起初由于所在位置人流量比较少,筹款速度也很慢,后来,大家就穿过大街小巷,寻找人流量比较大的区域。大家忙得都没有吃上一口饭,甚至也没有喝上一口水,所以当时的确挺累,想想那些因患癌症而备受煎熬的儿童,就有浑身使不完的劲儿。”赵潇感触地说,值得庆幸的是,她们小组当天筹到了800多美元,也是筹款最多的一组。
“每次筹款之前,我们都会事先考虑很多问题。比如:如何开车安全到达一个陌生的小镇?遇到大雾、大雨等天气情况该采取什么措施?小镇上哪里的人流量比较大有助于筹款等等。”赵潇称,在帮助他人时她自身也得到了锻炼,每次参与的公益活动都有认真地去做,所以每一次印象都非常深刻。
一个人远赴南非义务支教,曾被蚊虫叮咬许多脓包
在去年的三月份,赵潇背起行囊一个人来到了南非,开始了几个月的义务支教生活。一个简单的篷子,一块沙地,一些简单的教学设备,这就是赵潇当时在一条小街上所看到的场景。“如果不是到那个地方去,你就无法想到当地一些教学设施究竟有多简陋?自己跟这些孩子比起来,能在宽敞明亮的教室学习,真的感到非常幸运,真应该好好珍惜现在的生活。”赵潇感慨地说道。
此次南非之行,赵潇是幸运的,她被分到了一个叫Muizenburg的小镇,而且支教的那所小学设施在当地也算是不错的,学校不仅有房子,而且还有桌子和凳子,学生在那里还可以正常的上课。“那里孩子非常淳朴、善良,不过英文水平很差,所以在沟通中我们之间有很大语言障碍,教学上只能借助图片或者手势去帮助他们理解课堂上的内容。我们相处的很融洽,课堂之余,我也会给他们讲在中国、美国的一些故事,让这些孩子能了解到南非以外的世界。”
赵潇的住处距离学校不是很近,所以每天上午和下午上课前学校都安排车接送。宿舍偶尔会有一些昆虫到访,起初她会很吃惊,因为同样的昆虫要比国内的个头儿还要大,蚊子也很多,刚去就被叮了好多脓包,但坚强的她并没有被这些“不速之客”所吓倒。
小镇上没有网络信号,如果想要上网,只能到附近一个咖啡馆去蹭无线网络,但需要步行20多分钟才能到达,再加上繁忙的工作,所以一向喜欢在微信里刷屏的她,更新的内容越来越少。当时,不了解情况的朋友还以为赵潇在南非出了什么事情,纷纷在朋友圈留言询问她的情况。看到朋友的留言,她心里满满的都是幸福。
值得一提的是,赵潇还加了入美国当地的艺术公益慈善机构,尽管现在已经读研,课程也比较紧张,但她还在一直在努力地参与一些公益活动。
在参与公益的过程中,赵潇成长了很多,而且也认识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谈到未来的梦想,赵潇直言:“如果有能力的话,我希望在国内做一个领养小动物的项目,目的是给流浪猫狗一个‘家’,为它们定期做检查,这样他们就不会得一些传染性的疾病,也不会威胁到人类的健康,当然一个人的力量是渺小的,这个得需要大家和我共同努力才能去完成。”(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