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余文化的力量

10.07.2014  11:27

孔孟孜孜以求的仁义礼智,老庄世界的逍遥通透,佛家的宽容博大……在浩瀚深邃的传统文化星空里,“留余”犹如一颗熠熠发光的星辰,照亮人们的心灵,指引着人们修身、齐家、营商、理政。

留余从本意而言,大致可理解为“四让四倡导”,即让巧与天,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荣共生;让禄与国,倡导家国情怀做到公忠体国;让利于民,倡导扶危济困乐善好施的君子之风;让福与后,倡导要以身作则弘扬仁厚家风为后人多留福泽。

留余思想从自然、国家、社会、个人等层面诠释了明确的价值取向与道德准则。处理好这四种关系,使四个层面的实践理念内化为人们的道德自觉,从而达到外在和内心的丰盈与和谐,是留余的题中之义。这些深刻理念与实践共鸣共振、激荡交融,如春风化雨滋润人心,似和煦暖阳提振精神,引导人们领悟生活的真谛,拓展生命的广度和深度,汇聚起真善美的能量。

留余是一种厚道。它要求不可穷尽一切利益归己所有,要实现一定程度的利益均衡,正常谋利,谋正当利,合度适度,在此基础上保持人与自然、人与国家、人与社会等的和谐。留余是一种仁道。它强调在物质丰裕的情况下乐善好施、广施仁爱,让财富流淌道德的血液,发挥最大的社会效益。留余是一种恕道。它倡导人与人之间不要尔虞我诈、两相倾轧、你死我活,而是互相留出足够的生存发展空间,共生共荣,互利共赢。

古今代异,意蕴相承。当前,我国进入发展黄金期、社会转型期、矛盾凸显期,多种思想相互激荡,各种文化交汇交融,诸多利益诉求交织博弈,社会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精神道德领域失范失序的问题都比较突出。面对种种矛盾和问题,人们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更加渴望,对中华传统美德的引领更加期盼,“留余”文化丰富深刻的当代价值也随之倍加凸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努力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要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以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推广开来,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思想是实践的魂魄。留余文化浓缩了中原文化的优秀基因,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要的、有益的补充。时代在变,留余文化也将在传承中创新,并随着时代的发展注入新的内涵。当前,“留余”日渐进入人们的视野、沁润人们的心灵。更自觉、主动地关注、研究、促进、发扬光大这一文化传统,与时俱进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交融、与现代社会共振,有助于涵养我们的精神世界,不断激发时代的文化力量,为实现中国梦、建设文明河南注入优秀传统文化的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