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保姆”送来“及时雨”

06.08.2014  12:01
      舞阳县16万亩高标准粮田是我省加快农业结构产业升级、服务“三农”的重大战略举措,目前已建机井2475眼,实现了机井灌溉全覆盖,受益群众28万人。

      旱情持续情况下,这16万亩高标准粮田电力配套工程能否发挥关键作用?带着这些疑问,8月5日,笔者来到舞阳县姜店乡高标准粮田区。

      此时已是11点多钟,玉米地像下了火,远远望去,纵横交错的田间水泥路两旁,一排排电杆笔直排列,间隔有序的蓝色钢制机井房镶嵌在玉米地里,“田成方,林成网,沟相通,路相连”的现代农业格局呈现在眼前。

      “我们已连续九天召开抗旱保电碰头会,讨论前一天抗旱保电情况,逐一将新增用电客户信息录入微机,以便定点帮扶。”同行的姜店供电所所长赵新阁说。

      “老乡,浇几遍地了?”车子在大宋村高标准粮田地头停下,赵新阁问道。

      “前天刚浇完一遍,天太旱,今天就再浇一遍。”一位50来岁的老汉回答。赵新阁介绍,这位老汉就是姜店乡远近闻名的种粮大户宋春来。

      宋春来一边和我们攀谈,一边摆弄着喷灌管子,汩汩清泉从地沟流进玉米地。

      “用电有困难吗?”赵新阁问。

      “这电用着真顺当,卡片往电表上一刷,水就哗哗地流。”宋春来悠闲地和赵新阁交谈。

      前年,宋春来承包了500亩土地流转田,但由于地势低洼,不是旱就是涝,庄稼没保收。2009年以来,国家修建燕山水库,今年国家又把他的500亩地纳入万亩高标准粮田建设项目。

      “原来遇到旱天,用柴油机抽水浇地,井少,地块多,十几户围着一眼井,井里插满水管,不仅水源跟不上,还不划算,一亩地光柴油就得花二三十块钱,而且一天最多能浇四五亩地。”宋春来感慨地说:“现在,用电浇一亩地也就用五块多钱电费。我这500亩地要是用柴油普浇一遍得花13000块钱,现在用电刷卡浇地不到3000块钱,不能比啊!”

      中午12时30分,我们又驱车来到莲花镇16万亩高标准良田示范方辖区,见到了种粮大户包国会。

      “哟!玉米长势不错啊!”赵新阁问道。

      “这多亏了你们‘电保姆’啊!要不是你们把电送地头,我这3000亩玉米早成‘黄金叶’了!”

      包国会对我们说,他这3000亩地共有52个配电机井房,每眼机井灌溉面积60亩。7月22日他把自家3000亩地普浇了第一遍水,供电所6名电工趁天凉快早早赶来,帮他家抗旱浇地。

      “这3000亩地,如果不靠电浇地,如果没有这样先进的灌溉设施,遇到这样的大旱时节,3000亩玉米可能会绝收!”谈起这些,包国会显得有些凝重。

      据了解,面对60年不遇的干旱,舞阳县电业局切实履行社会责任,增强全员大局意识和服务意识,开辟了用电服务“绿色通道”,对所有涉及抗旱浇地的临时用电实行免费安装,免费提供临时电料,并实行当天申请当天安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