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理学解读人的经济行为

16.09.2014  17:16

  ·彭凯平

  当代中国正处于一个非常奇妙的发展阶段:一方面,我们欣喜地迎接“大数据时代”,选择非常的丰富和多,另一方面,我们常常陷入“别无选择”的状态,选择非常的贫瘠和少。如何解决中国社会的多元性问题?作为个体,又应如何理解和应对这种多元性?

  现代社会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物质越来越丰富、思想越来越丰富、信息越来越丰富,我们生活在一个“过度沉浸”的环境之中,需要面对成千上万的信息,因而也出现了一个概念叫“大数据时代”,反映出各种信息的丰富。这种丰富从线性逻辑,或者从简单的西方经济学的逻辑来讲是好现象,因为选择越多,人们就越有自主性、越有自由、越有快乐的感受,这是西方经济学的一个基本原则,也是消费社会的基本原则。

  我们不能绝对地说选择越多幸福越少,要理性辩证地对待选择。有的时候我们需要选择,有的时候我们又不能有太多的选择,这不是一个线性的关系。面对不同的人、不同的社会、不同的国家,选择的意义也是不太一样的。近几十年的中国正处于一个非常奇特和奇妙的发展阶段,一方面非常的丰富和多,一方面又非常的贫瘠和少,怎么解决中国社会的多元性问题?西方的科学研究结论可以作为他山之石。

  西方的很多科学发现,都可以在东方智慧中寻根溯源,例如多并不一定是好,少却有可能是优秀。淡泊明智、宁静而致远、寡欲、多沉,都是这个基本思想的反映,同时也是对世界、人生、信息、知识、追求作出选择的重要标准。选择的悖论虽然是西方现代心理学的科学发现,但是对中国人来讲却有不得不知的必然性。

  验证了传统的东方智慧。从某种意义上讲,简单生活的幸福也是我们中国人回归传统智慧的一种选择,而巴里·施瓦茨的研究最大的贡献就是用心理学的数据和例证揭示了传统智慧的优秀。但光有传统智慧,没有现代科学,也不可能得出这样的结论。传统智慧的问题在于什么都有,就像一个百宝箱,但有些是宝藏、有些是糟粕。这就要看我们怎么选择,选择的标准就是行为科学、心理科学的这些基本论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