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先行,打造绿色宜居信阳

07.04.2016  12:53

河南日报4月7日讯   她,“比华山高险、与黄山竞秀”的桐柏山、大别山绵延千里,境内生态资源优势得天独厚,有2031种野生动物和2726种高等植物,居全省之冠。

她,中部梯田层层、河渠纵横、水田如网,是鱼米之乡;北部绿色原野生机勃勃,是粮食主产地和用材林基地。

她的名字叫信阳。近年来,按照“巩固山区,完善平原,主攻丘岗”的总体绿化思路,遵循“彰显特色,打造山水园林城市”的理念,全市林业生态建设连年迈上新台阶,林业用地面积达1034.5万亩,森林覆盖率36.11%,曾先后荣获“河南省荒山绿化第一区”、“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级生态示范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十佳宜居城市”等称号。

誓为申城再着一层绿装,2013年,信阳全面启动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创建工作,坚持林业生态建设与建设美丽乡村相结合,与推动林业产业发展促进农民脱贫致富相结合,大力实施城乡绿化一体化建设,让山川林木葱郁,让大地遍染绿色,让天空湛蓝清新,让河湖鱼翔浅底,山水相宜、生态宜居的大美信阳呼之欲出。

山水之城携手美丽乡村

山清水秀、空气清新、气候宜人,信阳素有“江南北国、北国江南”之美誉。在创建全国绿化模范城市的过程中,坚持生态先行,打造绿色宜居信阳,绿色深深镌刻在信阳从城市到乡村的每一寸肌肤。

在城市绿化中,以改扩建公园、小游园、广场等城区公共绿地为主题,以绿化美化主次干道为纽带,以提升扩容居住区、单位、庭院附属绿地为主体,突出绿化、彩化、美化和生态文化特色,200多个特色鲜明、风格各异的公园、小游园、小广场点缀在城市之间,市民出行400米就能拥抱绿色;按照适地适树、树种多样、突出乡土、色彩丰富、配置合理的原则,高标准绿化主次干道,城市道路绿化普及率100%,主次干道绿地率分别达到32.25%、22.4%;新建居住区绿地率34.4%,原有居住区通过拆除违章建筑、见缝插绿、立体绿化等方式进行完善,绿地率26.1%。

数据显示,目前,信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2.41%,绿地率36.94%,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2.73平方米,城市中心人均公共绿地7.16平方米,郊区森林覆盖率达到75%,城市生态屏障初步构筑。

作为鄂豫皖三省通衢,信阳辖八县二区,总面积1.89万平方公里,村镇地域面积大。城市要美,乡村需先美。为提升农村绿化水平,该市大力实施生态廊道、农田林网、村镇绿化工程,涉及179个乡镇、3307个村。以“体现田园风光和地方特色”为指针,该市因地制宜,将本地的文化特色、物种特色、地形特色及物产特色融入绿化建设中,并注重与新农村建设规划相结合,利用河、渠、沟、湾、塘、岗等自然地形,充分展现独特的乡村风貌。目前,全市乡镇所在地绿化覆盖率达35.4%。

生态成果共建共享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依托丰富的林业资源优势,信阳的“绿色海洋”正涌现出更多“财富浪花”,以林业增效、林农增收、生态增优为目标,四大绿色支柱产业正在崛起——

看生态文化产业。以水上乐园南湾湖、避暑胜地鸡公山、佛教圣地灵山寺、革命圣地新县、疗养胜地汤泉池、国家地质公园金刚台为主的连绵上百公里的生态旅游线路,年接待国内外游客500多万人,旅游收入30多亿元。

看茶产业。以信阳毛尖为品牌,以信阳毛尖集团和蓝天茶叶、文新茶叶、卢氏茶叶为龙头,辐射带动以信阳市浉河区为中心产区的近30万户茶农,茶叶基地面积达210万亩,从业人员120万人,年产值90亿元。

看苗木花卉产业。以潢川花木精品园为龙头,以潢川县白店和卜塔集镇为中心向周围乡镇辐射,与光山十里镇相连,花木基地面积发展到47万亩,实现年产值23.5亿元。

看油茶产业。从新县、商城,到光山、罗山,全市浅山丘陵区油茶种植面积达51万亩,涉及林农3万多户,现有油茶加工企业20余家,年产值2.7亿元。

生态建设,人人有责;生态成果,人人共享。积极创新义务植树活动载体,组织开展“青年林”、“纪念林”、“三八林”、“共产党员林”、“军民共建林”营造活动,全市三年来参加义务植树人数累计达1100多万人次、植树4600余万株,义务植树尽责率95%,建卡率达96%,全民绿化意识和生态文明素质明显提高,呈现出“全社会办林业、全民搞绿化”的良好局面。

城乡一体谋生态

一松一竹真朋友,山鸟山花好兄弟。信阳人爱绿,信阳市更重绿。

近年来,信阳市委、市政府始终把造林绿化作为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常抓不懈。遵循“彰显特色,打造山水园林城市”的理念,注重以城带乡,促进城乡绿化一体化进程;以点带面,加快村镇、庭院、廊道、四荒地的绿化步伐;以精品工程带动基地大发展,促进茶叶、油茶、板栗、苗木花卉、工业原料林基地建设;以领导示范带动全民参与,提高社会造林的积极性和全民的生态文明素质。

高位推动,层层落实。为强力推进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创建工作,市政府连续四年召开了信阳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创建工作会议和全市林业生态建设现场会。高位推动下,各县、区都制订了年度实施方案,成立了高规格的创建指挥部,召开动员大会、升温加压会、攻坚会,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推动了造林绿化工作顺利开展。

创新机制,拓宽渠道。各县、区继续坚持“不栽无主树、不造无主林”,结合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对荒山荒地造林,采取承包、租赁、拍卖、股份合作等形式,提高了造林成效。有通过招商引资吸引大户承包租赁山场的,有采取林业合作社形式推进流转的,有借助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理、水利建设、小农水治理等项目资金运作的。据统计,全市造林面积中80%为非公有制林业。这些灵活的造林机制体制,拓宽了资金来源渠道,为林业生态建设注入了活力。

质量为先,打造精品。造林绿化不仅绿起来、活起来,还要严把质量关,美起来。在光山、罗山、新县、商城、浉河等山区县区,普遍采用机械化水平梯地整地,良种壮苗造林,连片开发,规模经营。在息县、潢川县、淮滨县等平原县,坚持水、田、林、渠、路综合治理,大规格园林苗木造林,优化了树种结构,提升了农田林网的景观效果。据统计,仅2015年,全市造林规模300-500亩的林业工程128处、500-1000亩的工程32处、1000亩以上的工程17处。广大农民群众和社会各界植树造林积极性被激发,造林绿化质量和林业生态建设水平持续提升。(本报记者杜君  本报通讯员张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