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女子失血过多生命垂危 医生与其共度7天生死关

10.10.2015  08:15

  □记者 段伟朵 通讯员 梁靓

  核心提示|因意外怀孕,一名41岁的女性患者前往医院做引产手术,术中出现大出血,一度生命垂危。随后转院至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急诊科紧急救治。清醒的时候,患者抓住医护人员的手,写纸条求救。对于生命的渴望,让医护人员与其并肩作战,最终战胜死神,取得了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役的最后胜利。

   【紧急】失血过多,3个孩子的母亲生命垂危

  9月18日的傍晚,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急诊科像往常一样,忙中有序。突然,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响起,一位大出血的病人,即将转院至此,急需救治!

  据介绍,这名患者是一位41岁的女性,育有3个女儿,因为意外怀孕,前往涧西区一家医院做引产手术。2天前,打过引产针,18日,患者出现宫缩,但随之也出现了大量的鲜血。患者所在医院的医生立即采取了措施,通过刮宫将胎儿取了出来。但出血并没有止住。

  “患者年龄偏大,之前生育过多个孩子,做过2次剖宫产,这些都是危险因素。”河科大一附院急诊科王大夫介绍说,为了止血,拯救患者的生命,医生将其子宫切除。

  手术在不断进行,但出血却一直没有止住,患者出现了缺血性休克,生命垂危。为了进一步救治,该医院向河科大一附院打了救助电话。

   【闯关】连续7天,医护人员与她共度“生死关

  “患者脸色特别苍白,血压极低,已经出现了DIC。”急诊科王大夫介绍说,DIC是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英文缩写,这是许多疾病在进展过程中产生凝血功能障碍的最终共同途径,是一种临床病理综合征,一旦出现这种症状,患者死亡率高达31%~80%。

  此外,患者还出现了呼吸衰竭、腹高压等多项症状,从医护人员专业角度看,至少出现了5个系统的衰竭或损伤。生命危在旦夕,抢救刻不容缓。

  患者立即被送入了急诊室ICU,在急诊科主任张国秀的带领下,成立了一个专门的治疗小组,ICU里的患者都是需要24小时严密监护的重症患者,而这名大出血患者,则是重症中的重症,病情可以用“瞬息万变”来形容。

  “每一个系统的恢复,都需要一点一点配合完成,可以说一环套一环。”王大夫介绍,在这个过程中,医生与患者是站在同一战线的,可以说,共同度过了“生死关”。

  9月24日中午,患者拔掉了呼吸机,25日,血凝系统恢复正常,到了这个时候,医生们才算放下一颗悬着的心——患者被救回来了。

   【说法】病人转危为安,细节决定成败

  病人转危为安的“秘诀”在哪里?除了先进的仪器和药品,还有哪些?

  “丰富的临床经验以及精细化操作的用心。”王大夫说,主任张国秀在抢救这个病人的过程中,不断给医护人员交代的一个关键就是:细节决定成败。由于患者身体格外虚弱,对于其进出体内的液体量,要求医护人员精确到毫升,这就意味着,每天有多少药物、多少血液、多少水等进入患者体内,每天有多少体液、尿液甚至大便等从患者体内排出,医护人员都要进行计量,这样的操作,则是为了给患者最精确的药物和治疗,随时改变诊疗方案。

  “刚开始,她是一个缺血的状态,就必须紧急输血。”王大夫介绍,但随后,患者因为肾功能障碍,不能排尿,医生就要考虑到这个情况,在血压稳定的前提下,减少液体输入,保证患者体内的平衡。“张主任经常为患者调整呼吸机,她本人对待患者的态度,感觉比家属还要上心,还要着急,因为这个时候,医生与患者是并肩作战的。

   【心声】神志清醒时,她让医生救救她

  截至目前,患者已经脱离了生命危险,转入普通病房。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顺利落下了帷幕,生命再次赢得了阳光和雨露,死亡的阴影再次被白衣天使驱散。

  “在治疗过程中,患者的求生欲望很强,我们可以感觉到。”王大夫说,在患者尚未拔掉呼吸机的时候,她的神志已经清醒,虽然不能说话,但她的眼神却可以与医护人员交流。

  “她紧紧地抓住我们的手,能感到她对于死亡的恐惧和对生的渴望。

  再然后,医护人员通过纸和笔与患者交流,她写道“救救我”。患者的心声,让医护人员内心的动力更足。

  记者采访中,河科大急诊科医护人员一直在强调,整个治疗和救治的成功,不是某一个人的功劳,需要整个团队的配合。